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19 17:57:02| 人氣568|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和歌演練廿四.澳門歷史城區(十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望德堂及前地


小島痲瘋院

我等望之堂已變

患病者堪憐

辣匝祿聖人眷戀

進教圍細說從前


簡介:
望德堂建於1557年至1560年之間,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供奉聖母瑪麗亞。因澳門第一任主教卡內羅(D. Belchior Carneiro Leitao)在此設立治療痲瘋的診院,故此依照聖人辣匝祿(痲瘋病保護者)的名字,俗稱該教堂為辣匝祿堂,也叫作“我等望之堂”。1576年起曾為澳門的主教座堂。現時的規模為1886年重建時形成,之前更像一座葡式的修道院。自從十七世紀,該教堂成為澳門華人社會天主教宣道中心,很多華人都在該教堂以進教圍方式領洗成為天主教徒。

相對於澳門其他的教堂,望德堂不管是外觀還是室內,都是較為平凡的。這和它是建在當時城牆外,其服務對象是華人,而華人對西方教堂風格了解不深,故此要求不那麼高有關。

驟看之下,望德堂與花王堂(聖安多尼堂)是十分相似,它們有著相似的構成,相近的體量,一樣的色相,一樣的劃分。而如果參照1957年前,也即是改建前的望德堂的照片,更可肯定它與花王堂(聖安多尼堂)在建築形式上有十分緊密的聯繫,它們都是一個三角形座在一個近方形的矩形上,旁邊豎立著一個窄長的矩形。雖然它的山花沒有花王堂的力度,但在風格上是較為協調的。然而,整體表現力還是不強,立面有些平面化。這種情況在1957年改建後—即現在的模樣—變得更糟:首先,也許是為了避免和花王堂混淆,教堂立面頂上的山花由三角形改為弧線山花,可是這山花卻是模仿花王堂鐘樓上的山花形式,仍在暗示兩者的關係。而這帶有巴洛克的味道的山花,好像為了與其他教堂看齊(其他教堂或多或小有些巴洛克特色),而刻意表達一種曲折怪異,但卻與整體的風格有點格格不入。其次是牆面及門窗邊的裝飾線不見了,各元素間失去過渡,建築變得冷清。第三,改用單調的灰色水磨石飾面,失去了原有色彩粉刷所具有的活力。

教堂與花王堂另一點不同之處是它羅馬圓拱式的門窗不一樣,這種圓拱因是羅馬人發明而得以命名,它的主要特徵是拱腹為半圓。它的出現,令磚石結構建築跨度大為增加:希臘柱子結構只有的50英尺跨度,而羅馬圓拱式結構可達150英尺。在望德堂,羅馬圓拱的使用一直堅持使用而且是徹底的,它是設計的母題,不止在外牆的門窗,室內的門窗,以至屋頂結構和前地入口的鐵線門框,我們都可見到這拱式的重覆。當然,改建後的望德堂已是現代的混凝土結構了,羅馬圓拱只是一種建築手法的延續。

現在的望德堂,其室內與外觀一樣非常樸實無華,不施修飾。此外,也沒有花王堂那樣華麗的祭壇,它只有一個稍為升高的祭臺,似是最初時的簡陋,在祭臺兩側又加了側殿,以便容納更多的信徒,而信徒座位非常靠近祭臺,一下子似乎把上帝與信徒的距離拉近。

建築特色:
教堂呈新古典主義風格。教堂正面不甚對稱,主體部分兩層,每層都有3個窗口。中央頂部為弧線的三角形山花,上部有一個由十字架和船錨組成的浮雕,表示信仰和信念。右側有一鐘樓。教堂內部主殿之外還有兩個側廊。

台長: 輝覺
人氣(568)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