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16 00:32:56| 人氣2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做不成Steve Jobs但走他走過的路總可以吧?

 這篇文章我是以"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 by Carme Gallo的書為藍本,也可以說是讀書心得.一個叫Tapan Munroe的經濟學家曾這麼說:Innovation是維持經濟繁榮的不二法門.如果這講法是對的那21世紀開始的頭10年,最具價值的Innovation全來自APPLE的CEO Steve Jobs."Think Different"已變成APPLE的Slogan.

     Steve Jobs的親生父親是敘利亞人,哇好恐怖原來左右美國命運的APPLE CEO與剛被擊斃的Osama Bin Laden都是阿拉伯人.那Steve Jobs將來會不會受到伊斯蘭教聖戰的號召,也設計一套催毀美國的計畫?不過還好他的信仰是教"阿彌陀佛"由此可見阿拉伯人確實利害以後最老少惹?

     Steve Jobs(1955年2月24日出生於加州舊金山),1976年21歲時的與26歲的Steve Wozniak(1950年8月11日生於美國加州聖荷西市)在自家的車房裡成立了蘋果公司。他們製造了世界上首台個人電腦,並稱為Apple I,其售價是$666.66.雖然The MITS Altair 8800才是世界上第一台microcomputer在1975年被製造出來,使用Intel 8080 CPU設計者:Henry Edward "Ed" Roberts (September 13, 1941 – April 1, 2010)但既無螢幕也沒鍵盤,只能用Machine Language的程式操作,非一般人能用.APPLE則算是能讓一般人得以使用的第一台microcomputer.

     1983年,APPLE公司的業務越做越大,Steve Jobs便想尋找一名出色的CEO來管理公司。他找上了百事可樂公司的<john Sculley>對他說:「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呢,還是改變整個世界?」</john><john Sculley>隨後欣然前往蘋果公司出任CEO。1985年,電腦業界普遍蕭條,</john><john Sculley>認為Steve Jobs已成為公司問題的來源,</john><john Sculley>在其自傳"蘋果戰爭"中指出Steve Jobs並不算有技術研發的能力,並把Steve Jobs趕出了APPLE公司。

     離開蘋果後,Steve Jobs創立了NeXT電腦公司,並發展出NeXT電腦及NeXTSTEP作業系統。就像Lisa一樣,NeXT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但是不能成為最流行的電腦。1986年他花1000萬美元從George Walton Lucas Jr(喬治·盧卡斯)手中收購了Lucasfilm旗下位於加利福尼亞州Emeryville的電腦動畫效果工作室,並成立獨立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在之後十年,該公司成為了眾所周知的3D電腦動畫公司,並在1995年推出全球首部全3D立體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這公司已在2006年被迪士尼收購,Steve Jobs也因此成為最大股東。

    1996年陷入財政困難的APPLE電腦以4億美元收購了NeXT電腦公司,同時Steve Jobs也回到了蘋果電腦。1997年,當Gil Amelio離開公司後,他重掌蘋果電腦的大權。在同年推出iMac,創新的外殼彩色透明設計在美國和日本大賣,使蘋果電腦度過財政危機。並在之後推出深受大眾歡迎的iBook,Mac mini,Mac OS X作業系統,iPod,Apple TV和iTunes音樂商店等一系列廣受市場好評的產品,Steve Jobs並親自為iPod的網路銷售音樂版權和反對的歌手洽談,使iPod能合法下載許多音樂。2007年6月29日,APPLE公司推出自有設計的iPhone行動電話,使用iOS系統核心,使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揚。而在2008年6月11日的WWDC中發佈新一代iPhone——iPhone 3G,首度支援3G功能;2009年6月19發表第三代產品iPhone 3Gs,2010年6月8日發布第四代產品iPhone 4,每次皆引起市場上極大的轟動和銷售熱潮。除iPhone系列之外,2010年1月27日,賈伯斯再次為蘋果迷帶來驚喜,於發表會上正式公布了首款使用iOS系統的iPad平板電腦,更為平板電腦市場帶來全新局面。

    2009年Junior Achievement協會針對1000位12到17歲的青少年進行調查,要他們選出心中最崇拜的企業家.Steve Jobs以35%高居榜首,而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他們之所以選Steve Jobs的原因是他對這個世界造成重大改變並使其更美好.

    而Steve Jobs的第一句格言:1.Do what you Love(做你所愛)其實我不是太贊成
因為一般人其實說不上來自己喜歡甚麼?連Steve Jobs當年放著好好的大學不念而去學甚麼書法(calligraphy)連他自己都覺得在當時根本也不知能用到那?所以要只要有發展有前景你就要愛,你不能只愛< 林志玲>她愈來愈老,總該找個新歡吧.

   Steve Jobs在17歲時,讀到一句格言:「把每天都當成人生中最後一天。」這讓Steve Jobs印象深刻,從那以後的33年中,每天早晨,Steve Jobs都會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問:「如果今天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天,我會要去做我今天原本要做的事情嗎?」"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而如果連續多天的答案都是「不」,我就知道我必須要做出改變)這件事很關鍵,人生是分分秒秒以線性方是累進而成,所以每天例行性的工作最重要.就像每天跑銀行若發覺老是提款大於存款,那你再不警惕恐怕離破產不遠了?

   大部份能被稱得上是有"成就"(Achievement)的人,都幾乎是有極高的毅力.那是要長時期從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除了睡覺和餐飲外,你都要投入到你的事業中.而且即使是完成某個構想,解決一個Trouble或改進一點小錯誤,都要無限制的投入你的Passion.如此持之以恆才可能儲備足夠的毅力.

2.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There's a very strong DNA within APPLE,and that's about taking state-of-the -art technology and making it easy for people(APPLE存在著一種難以抹滅的DNA,那就是讓一般人也能很輕易的使用高科技)所以當Steve Jobs造訪了XEROX PARC見識到rudimentary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最基本的圖形使用者介面)Steve Jobs馬上意識到未來每部電腦都會具有GUI功能,這也就是後來windows的雛形.很多東西最原始的構想其實都不是Steve Jobs的,但他能意識到這些未來的趨勢與重要性.然後怎樣讓其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簡單又好用.

     Vision要怎麼翻?現在全世界都翻"願景"錯應該叫"高瞻遠矚"才對,否則就中文論中文願景是個啥意思?是XEROX PARC弄出了GUI可見他們的Passion有餘但Vision不足,所以他們只會做影印機而APPLE率先藉GUI的觀念推出了windowm與mouse.

     Innovation的內涵是甚麼>Guy Kawasaki說的好Make meaning(賦予新意義)
MP3是日本人做得好又便宜,光憑iPod怎可能是日本人的對手?但結合了iTune後MP3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Smart Phone是Microsoft率先打進市場,但他們死守電腦上Windows那一套開基慢,操作困難除非商務人士有OFFICE需求,一般人不會想到要用她?所以當APPLE一推出iPhone時Microsoft CEO Steve Ballme(史蒂夫‧包默)嘲笑的最大聲,他認為Steve Jobs 根本不知何謂Smart Phone怎會推出一支完全沒鍵盤的手機?結果消費者用一張張訂單一耳光一耳光的煽在Steve Ballme的臉上.如今Microsoft推出的新款手機你有看到鍵盤在哪裡嗎?

   3.Kick-Start Your Brain
Creativity is just connecting things(創意只不過是將一些看起來未必相關的事物做連結而已)by Steve Jobs.其實connecting也是一種Associating(聯想)這要建立在一定的經驗法則上.Steve Jobs被APPLE開除創立了NeXT電腦公司,收購了Lucasfilm旗下位於加利福尼亞州Emeryville的電腦動畫效果工作室,並成立獨立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在之後十年,該公司成為了眾所周知的3D電腦動畫公司,這些個經驗絕對有助於APPLE在Creativity上的擴展.如果想讓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那就讓各色各樣的新經驗來轟炸大腦.這種轟炸其實是一種破壞,這也是目前流行的Disruptive Innovation(顛覆性創新)的手法之一.

     新經驗當然轉換環境最有效,但到底非人人能輕易辦到,Steve Jobs則啟動了Analogy(類比)Metaphor(隱喻)兩項功能來轟炸大腦.Analogy是說用兩個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來進行聯結.Metaphor則是多做比方.所以好奇心只能長大不能退,對現狀永不滿足,從新經驗去拿靈感.

    4.Sell Dreams,Not Products

    就是誘導客戶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人的一生就是一連串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客戶聆聽我們的誘導,讓客戶自己靈光一閃去對他們的問題,提出更加的解決之道.像Napster,Kazaa,Foxy等peer to peer的下載方式早就有了, 但第一最嚴重的它很有可能害你中毒.第二品質不穩定.第三這是觸法行為.但iTuneu以99美分的代價下載一首合法有版權的歌,且不大可能中毒.以小成本換來安全與品質及服務.

    5.Say No to 1,000 Things

    創新是要有勇氣say "no",不要在沒必要的事情上浪費力氣,也不必用力過猛,將力量恰當放在最重要的事上.像APPLE就全面拒絕了Flash在其產品上RUN.如此在初期定會使客戶遭受不變,畢竟目前市面上Flash還是很普遍,但Steve Jobs就是要鎖定HTML5來取代Flash.

    6.Create Insanely great Experiences

    APPLE的直營店不是在賣電腦,而是要來豐富客戶的生活.所以1.店面設計採極簡主義2.Location接近商圈讓顧客儘量方便3.任何產品皆能試用4.給予客戶最親切與專業的指導.5.購買流程及簡化.6.提供客戶一對一產品服務與講解

    7.Master the Message

    如何來介紹你自己;公司;產品與服務是至觀重要的,但在大家都時間寶貴的時代,如何將這些要傳遞出去的Message能Micro Blog(微博)化如Twitter,Plurk般的簡約是必然的趨勢.

    要將思考視覺化,投影片儘量遵守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圖像優先)原則,避免出現純文字投影片.

 

John Sculley:蘋果最大的錯誤是讓我做 CEO

有多少人敢於回首過往直面自己的缺陷與錯誤?又有多少人願意在多年之後否定自己的成就而歸功於他人?

在前蘋果CEO John Sculley 離職多年後首次接受采訪時,我們看到了這樣讓人動容的一幕。

 

他坦然地面對過往的錯誤,並將自己在蘋果的成就都歸功於Jobs:

回首過往,蘋果公司最大的錯誤任用我為CEO。當時我並不是第一選擇因為Steve 想做CEO,Steve 才是第一選擇。但是當時董事會不想讓僅有二十五六歲的他這麼早就做CEO。

他們試遍了高科技領域內所有的知名候選人…最後蘋果公司股東David Rockefeller 說我們找個其他行業的吧,去找美國的非高科行業高層獵頭:Jerry Roach。

他們找到我並僱用了我。我加入他們的時候對電腦一無所知。他們的想法是讓我和Steve 作為搭檔工作。他負責技術領域而我負責市場領域。
我之所以說讓我做CEO 是一個錯誤,是因為Steve 一直都想做CEO。其實董事會完全可以更坦白一些這樣告訴我:“我們想個辦法讓他做CEO。你專注於你的所長,他專注於他的所長。”

別忘了,他當時是董事長,是最大的股東,又管理著Macintosh 部門,所以他既是我的上司又是我的下屬。這只是一種表象,我想如果董事會的想法不是怎樣找一個能被Steve 批准的CEO,而是怎樣確保我們能夠創造一​​種可持續成功的模式,那我們也許一直都不會分崩離析。

我感覺當Steve 離開時(1986 年,在董事會駁回了他要取代Sculley 成為CEO 的動議後)我對電腦仍然知之甚少。

我的決策是首先完善公司,但是我不知道怎樣完善怎樣讓它重回成功的軌道。

我們當時所做的一切都是源自他的想法。我了解他的原則和方法。我們從未去改變過它。所以我們不授權我們的產品,我們仍然專注於工業設計,我們最終構建了自己的設計部門至今仍在沿用。我們研發了PowerBook…我們研發了QuickTime。我們所做的一切…銷售、市場運營以及產品的革新等,都是基於Steve 的哲學理念。

所有的設計創意很明顯都是 Steve 的。當我掌管蘋果時所做的一切成就都應該歸功於Steve。

Jobs 離開蘋果的經歷也讓他自己學到了很多,而他重回蘋果後事業愈加輝煌,乃至受到全球蘋果粉絲的億萬景仰。這期間Sculley 從未去干擾Jobs 四射的光芒,他甚至沒再聯繫Jobs 避免影響Jobs 的心情,也不去在公開場合露面。他說自己在蘋果的過往已經是老黃曆了,現在只是想過好自己的生活。然而這些年來當人們不斷談論Sculley 趕出Jobs 的愚蠢時,有多少人清楚當時的這些內幕?如果Sculley 沒有給蘋果公司帶來價值,董事會為了不惜辭退Jobs 也不讓他取代Sculley 成為CEO 呢?我們只是太容易忽略Jobs 犯過的錯誤,而卻對Sculley 的成就熟視無睹。

而John Sculley 當時究竟在蘋果表現如何,一位在蘋果與他共事過一年的Cult of Mac 讀者Ron 比我們都更有發言權:

John 在蘋果的最後一年中我偶爾與他共事。我當時沒感覺到他已經焦頭爛額,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才覺察到。他有些羞澀而且孤單離群。

John 在最初幾年是一位傑出的 CEO。我們常常忘記Steve 當時留給蘋果是一團亂麻——可以說當時Steve 還沒有掌握什麼管理技能和人際關係技巧。 Sculley 把大家團結在一起讓公司重回商業道路。只是後期他對產品的洞察力的缺失使他越來越捉襟見肘。

事實上不論當年幾多糾結,現在Sculley 在談到Jobs 時非常大度,胸襟寬闊,毫不吝惜溢美之詞。他沒有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公正,坦然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與缺陷。他理解Jobs 的理念,在Jobs 離開後仍然堅持按這樣的理念做事,並將自己的成就完全歸功於Jobs。我沒有資格去評價Sculley 是不是一位傑出的CEO,但是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偉大的人格。
蘋果前CEO斯卡利:後悔當年解僱喬布斯編輯本段回目錄6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蘋果公司現在如日中天——剛剛發布了最新款的iPhone 4,而公司市值兩週前超過了微軟,締造這一切的是蘋果極富盛名的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相形之下,當年解僱喬布斯的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名聲掃地,他最近接受了新聞網站《每日野獸》的採訪,回憶了當年作出解僱喬布斯決定的原因,表達了自己的懊悔之情。斯卡利還稱,如果當年喬布斯擔任CEO,而他本人擔任其屬下,或許兩人的不和能夠避免。

  以下為文章全文:

1985年的春天,蘋果董事會電腦董事會決定:公司不再需要喬布斯的服務。

命運與這些男人們開了個玩笑,儘管他們解雇了喬布斯,但這位他們看不上眼的“暴發戶”使他們黯然失色。最顯著的成就是:蘋果兩週前超過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25年前導演這齣科技界最大的肥皂劇的斯卡利原是百事可樂公司的高管,蘋果董事會1983年邀請他加盟擔任CEO,負責監督喬布斯並促進公司成長——他與喬布斯的關係就像是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之於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斯卡利是個營銷大師,他發明了“百事挑戰”系列廣告,他不僅要應對麥金塔電腦銷量不振的問題,還需要為喬布斯締造的混亂創意氛圍帶來規則。當斯卡利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喬布斯時,他決定喬布斯必須走人。

斯卡利現在對喬布斯為蘋果帶來的一切贊不絕口,且對當年發生的事情頗為懊悔。他說:“我已經有20年左右沒有和喬布斯說過話了,儘管他一直沒與我說過話,而我預計他永遠也不會,我對他仍然極為欽佩。”

在25年後的今天,解僱喬布斯很明顯是愚蠢之舉,自1997年重返蘋果以來,喬布斯已成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CEO——本週一他剛剛登山蘋果世界開發者大會的講台,向忠實的蘋果粉絲發布了最新款的iPhone。喬布斯推出的一系列成功產品——iPhone、iPod和iPad,都重塑了行業面貌。

不過在當時,解僱喬布斯並未受到譴責。喬布斯那時執掌的是麥金塔電腦部門,該部門的銷量已停滯一年,因此斯卡利和董事會解除了喬布斯負責Mac電腦的權限,僅讓他擔任象徵性的主席一職。

如今人們已經廣泛接受了個人電腦技術的變革性作用,性情古怪的公司創始人也往往被看作是寶貴的財富,谷歌和Facebook都在高瞻遠矚的創始人的帶領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當時,蘋果董事會並沒有這樣的例子可供參考。

彼得·克里斯普(Peter O. Crisp) 也是當年蘋果董事會成員之一,他是風險投資公司Venrock Associates的合夥人,該公司由洛克菲勒家族創辦。在接受《每日野獸》採訪時,克里斯普回憶了當年的喬布斯和蘋果的早期員工是多麼難於管束。他們甚至在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住所塗鴉,而且對此毫無悔意。

蘋果首次公開募股(IPO)成功後,洛克菲勒邀請蘋果管理層和一些銀行家出席雞尾酒會以示慶祝。結果第二天洛克菲勒對克里斯普說,他喜歡和喬布斯及其他蘋果高管共處,但“明年聚會時,告訴他們不要在衛生間的鏡子上貼蘋果的標識。”看起來一些蘋果員工對公司過於忠誠,以至於隨身攜帶蘋果標識貼紙。

與斯卡利一樣,克里斯普對喬布斯最近為蘋果帶來的成功持肯定態度,他稱:“喬布斯重返蘋果後,確實以極大地技巧帶領公司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雖然1996就已經離開蘋果董事會,克里斯普仍然不願直接談論解僱喬布斯一事。

斯卡利稱,他接受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但他同時也認為,蘋果的董事會未能正確劃分喬布斯和他的權限,也起到了不利影響。 “我的感覺是,如果我們分工更為明確,那喬布斯和我的關係或許永遠都不會破裂。”他說,“或許他應當擔任CEO,而我應當擔任總裁。這些都應當事先安排好,而這正是一個優秀的董事會應當做的事情。”

斯卡利稱,他現在最後悔的事情是,當他本人不再擔任蘋果CEO時,他沒有嘗試邀請喬布斯重返蘋果,而這或許可以避免蘋果此後幾年裡的動盪。斯卡利稱:“我希望我能夠回到過去,對喬布斯說:'嗨,我不想幹下去了,這還是你的公司,讓我們想個辦法讓你回來吧。'我不知道我當時為什麼沒有這麼做”。

曾幫助創建英特爾的風險投資人阿瑟·洛克(Arthur Rock)也曾經擔任蘋果董事,在他看來,喬布斯和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早期“很不吸引人”。他曾回憶說:“跟現在一樣,喬布斯當時也會穿著李維斯牛仔褲來上班,當時這種行為很難被接受。我記得他當年留著山羊胡和長頭髮,而且剛剛去印度呆了6個月探索生命的意義。我覺得他可能很長時間沒洗澡了。”

在驅逐喬布斯之後,蘋果努力想要證明,即使沒有了這位聯合創始人和富有遠見的掌舵者,他們依然可以扭轉乾坤。蘋果1985年的年報是一份非常不同尋常的文件,封面上是一段字體很大的聲明:“我們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我們的確這樣做了。這是卓有成效的。”在年報裡,蘋果則採用了防禦策略,提供了一些偽造的內部備忘錄的副本(按照年報裡面的說法,這“並非實際上的備忘錄”,而是“代表了管理層的真實交流”)。這些偽造的備忘錄上都蓋著完整的日期戳,並附有斯卡利的手寫評論,以及另外一名高管要求重組的內容。這名高管寫道:“我非常同意!讓我們一起就此探討一下吧,約翰。”

公平的說,現在喬布斯的“福音書”已經非常清楚了,但在1985年,即使​​是對高科技最樂觀的人也未必清楚“家用電腦”的用途(文字處理和建立菜譜數據庫是一個熱門的選擇。)。喬布斯當時認為個人電腦技術可以提高我們大腦的威力,“就像一輛搭載大腦前進的自行車”。這也促使一心一意的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發展蘋果的產品。但這些夢想確實超越了他們所處的時代,而且在企業面臨虧損的情況下,對股東們有些不太公平。

現在的蘋果董事會已是物是人非,當年的成員早已各奔東西。與此同時,喬布斯則沉浸在“蘋果市值超越微軟”的喜悅和新iPhone發布所掀起新一輪讚揚聲之中。 “蘋果已處於有利的地位,”斯卡利說:“史蒂夫現在嚴格遵守的原則與他當年使用的如出一轍。如今,他已是一名更具智慧、更加優秀的企業管理者。”

“我想,”斯卡利補充道:“蘋果不僅會在市值上超越微軟,還會走得更遠。”(黃興宇)

John Sculley與喬布斯充滿著恩怨情仇的伙伴編輯本段回目錄喬布斯回來了。

這大概是最近IT領域中的一個頭號新聞了。這位蘋果的精神領袖式的人物,在病假半年之後,再一次回到了蘋果,同時出現的,還有萬眾矚目的蘋果的iPhone3GS。

當人們都津津樂道於喬布斯近乎傳奇的經歷時,有一個人,已經漸漸為大眾所淡忘,這就是John Sculley(約翰·斯卡利),1983年出任首席執行官,1993年從董事長的位置上離開蘋果的與喬布斯充滿著恩怨情仇的“夥伴”。

如果說,在理論界,尼葛洛龐帝是第一個提出媒介融合概念的學者的話,那麼,在實業界,斯卡利就應該是第一個打算將它付諸現實的企業家。早在1992年,他就意識到“未來真讓人興奮,它不會慢慢演進,而是轟轟烈烈的來場革命”,“事實上革命已經開始,我不是在講科幻故事,我們已經從工業時代步入資訊時代,從物質時期邁向心智時期”。

 

他準確地預見到了數字化的大勢所趨,比如他堅信電視頻道由於壓縮技術的出現而增加到六百個,他還堅信電子購物(今天稱為電子商務)會革新人們數千年的貿易歷史,至於無線電話、袖珍電腦以及真實影像溝通方式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都讓他成為有那麼一點凡爾納式的科幻小說家,然而,他的預言,今天都成為了現實,比如說,iphone就是典型的無線電話加上袖珍電腦。

斯卡利不僅僅是一位嘴巴上說說的佈道士(他在1992年的確馬不停蹄地出現在各種演講場合和電視上,兜售他的理念),在他預測了2001年電子傳播產業將達到三兆五千億美金的市場規模之後,牛頓(Newton)計劃上馬了。這個當時令人興奮的手提電腦計劃,今天看來也很簡單:不就是電腦+電話嘛!

這個當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後夭折的計劃,某種程度上,借“iphone”而獲得重生。事實上,雖然斯卡利和喬布斯後來反目成仇,但前者的“大媒體”的融合思想,喬布斯並沒有拋棄。世間大多數人都看到的是,喬布斯在iphone上一如既往地執著於他的設計理念,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蘋果的核心理念早已從設計一件藝術品變為了打造人們最常用的手持終端。在這個終端上,蘋果將和人們時時刻刻地接觸著,換言之,iphone,已經成為了一個各路媒體集中的媒體平台:元媒體。

蘋果原來只是一個電腦製造商,它的產品某種角度講,屬於一種“利基”產品:一小撮人(以設計人員為主)對它極其喜愛。在普羅大眾眼裡,蘋果與其說在製造一個商業產品,還不如說它在打造一件藝術品。但是,在依然堅持設計領先的招牌下,蘋果早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本質上的改變:iphone不再是利基產品了,而是一件大眾化的精英產品。蘋果那件薄得可以塞進信封的筆記本電腦只是叫好,但iphone,是的的確確地叫好又叫座的。

當人類已經跨入3G時代後,喬布斯和他的蘋果都意識到,人們的隨身終端將從電腦轉變為手機,或者說,手機將被賦予更多的功能使得它足可以和電腦匹敵。媒介融合只是一種大勢,想在這個大勢中獲取最大的利益,控制終端是不二法門。英特爾以CPU控制了電腦這個終端,微軟以操作系統控制了電腦使用的終端,google力爭要成為人們上網的第一入口,而蘋果,死守著設計型電腦,又如何能成為一個巨頭?

事實上斯卡利是睿智的,作為一個商業先驅,他的遠見是不爭的事實。克林頓就受他的影響很深,以至於整個克林頓時期都是以高科技為重的政策施展,後來高速發展的經濟也證明了這一政策的合理性。

雖然,斯卡利在蘋果的日子最終以出局而告終,之後在光譜的職業生涯也不過短短四個月。但他十七年前關於媒介融合的那些言論,正如《大媒體潮》的作者凱文曼尼所說:

“有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愛國者保羅李維爾警告英軍要來的呼聲一樣,傳遍企業界。”

 

 

蘋果前執行長(任職期間為1983-1993)John Sculley 近來接受了Cult of Mac 的專訪,裡頭主要是在談論他對老賈這個人的大小觀察,也提到了一些他跟老喬的過往情仇,還說他其實很希望兩人的關係能夠沒那麼糟;關於老賈離開後,由他接掌蘋果的那段日子,他強調基本上他還是依循著老喬當初立下的設計樣板理念、創新概念來持續替蘋果開疆拓土,當老喬再次回到蘋果以後,也不過就是把中間兩人都不在蘋果的那段時間(1993-1997)走偏的路子,拉回到過去的那條路。

其它的部分,就幾乎都是在談(根據John Sculley 的觀察)老喬的才幹跟他如何經營公司的方法,此外John Sculley 也爆出些頗有趣的軼事;完整的內容,各位可以在引用來源中搶先看一下原文,小編將會在下週為大家奉上全文翻譯。

蘋果前CEO談喬布斯成功12條原則編輯本段回目錄蘋果前CEO約翰·斯庫利(John Sculley) 導讀:美國媒體今天刊登了對蘋果前CEO約翰·斯庫利(John Sculley)的專訪。斯庫利在專訪中談論了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賴以成功的12條原則。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蘋果前CEO約翰·斯庫利(John Sculley)
導讀:美國媒體今天刊登了對蘋果前CEO約翰·斯庫利(John Sculley)的專訪。斯庫利在專訪中談論了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賴以成功的12條原則。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1983年,喬布斯從百事公司挖來了斯庫利。他當時對斯庫利說的話已經成為一條名言:“你是希望一輩子賣糖水,還是希望抓住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機會?”

喬布斯和斯庫利作為聯席CEO共同運營蘋果,為蘋果帶來了世界級的技術、世界級的廣告,以及世界級的設計。然而雙方的合作關係並未持續太長時間,外界普遍認為,斯庫利通過在董事會的鬥爭將喬布斯趕出了蘋果。

這是斯庫利首次談論喬布斯成功的秘訣。在1993年離開蘋果之後,斯庫利第一次談論有關喬布斯的話題。斯庫利表示:“在早年與喬布斯的共事中,我獲得了許多產品開發和營銷的經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此後的工作中,喬布斯也堅持了他最初的原則。”

斯庫利表示:“我認為喬布斯最初的原則一直沒有改變,不過他在應用這些原則時越來越好。”他還表示:“我現在與喬布斯沒有任何联系。他仍然對22年前被蘋果掃地出門耿耿於懷。而我在蘋果的經歷已經成為歷史。”


蘋果CEO喬布斯漫畫
斯庫利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使喬布斯成功的12條原則:

1.漂亮的設計

斯庫利表示,他和喬布斯都喜歡漂亮的設計,而喬布斯還認為,應當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開始設計。他們曾學習意大利設計師,包括汽車設計師。他們學習汽車各方面的設計,包括舒適性、材料和顏色等,當時在矽谷沒有人這樣做。斯庫利表示,這樣做並不是他的想法,而是喬布斯的想法,不過當時他的專業背景是設計。蘋果所做的並不僅僅是計算機,還包括產品設計和營銷設計,這是一個有關公司定位的問題。

2.用戶體驗

喬布斯總是會考慮這樣的問題,即產品的用戶體驗是怎樣?用戶體驗是一個端到端的系統,也與產品的製造、供應鏈、營銷和零售有關。

3.不進行小組討論

喬布斯曾表示:“如果一個人根本不知道基於圖形的計算機是什麼,我怎麼可能詢問他基於圖形的計算機應該是什麼樣?之前沒有人見過這樣的東西。”喬布斯認為,向他人展示一款計算器無助於解釋計算機的工作方式,因為跨越太大。

4.完美主義

喬布斯認為每一步都必須做好,他對一切事都講究方法,並且非常謹慎。喬布斯實際上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5.前瞻性

喬布斯認為,計算機將成為消費類產品。在80年代早期,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想法,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個人電腦只是體積小一點的大型機。這也是IBM的看法。另一些人則認為,個人電腦可能類似遊戲機,因為當時已有數款遊戲機面市。但喬布斯的看法完全不同,他認為電腦將改變世界,幫助人們獲得此前不敢想像的能力。電腦並不是遊戲機,也不是將大型機小型化。

6.最小化

喬布斯的方法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他認為最重要的決定不是你應當做哪些事,而是你不應當做哪些事。他是一個最小化主義者。喬布斯總是在削減一些元素,使產品達到最簡的水平。當然,喬布斯並不是讓產品過分簡單化,他只是使復雜的系統簡化。

7.招聘最優秀的人才

喬布斯總能找到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他有領袖氣質,能吸引他人加入他的團隊。此外,他也能在沒有實際產品的情況下使人們接受他的看法。喬布斯總是去接觸那些他認為在某一領域最優秀的人才。他總是親自負責自己團隊的招聘,而不是將招聘工作交給其他人去做。

8.完善細節

喬布斯的一個理念是“改變世界”,另一方面喬布斯也非常關注細節,例如如何開發產品,如何設計軟件、硬件和系統,以及產品應當有什麼周邊設備。他總是親自參與廣告、設計和一切事情。

9.保持較小的規模

喬布斯不喜歡大公司,他認為大公司充滿官僚主義,缺乏效率。他將這些公司稱作“笨蛋”。喬布斯曾經認為,Mac團隊的成員不應該超過100人,因此如果有人想加入,那麼必須有人離開。喬布斯曾表示:“我無法記住超過100個名字,而我只希望與熟悉的人共事。因此如果規模超過100個人,那麼我們必須改變組織架構,而我無法以那樣的方式工作。我喜歡的工作方式是我能接觸到所有事。”

10.拒絕糟糕的工作

斯庫利認為,蘋果就像一間藝術家的工作室,而喬布斯則是一名熟練的工匠。一名工程師曾經向喬布斯展示剛剛寫好的軟件代碼,而喬布斯在瀏覽了之後就表示:“還不夠好。”喬布斯總是迫使他人做到他們能達到的最好水平,因此蘋果的員工總是能完成一些他們原本認為無法完成的工作。

11.良好的品味

喬布斯與比爾·蓋茨(Bill Gates)等人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喬布斯有良好的品味。蓋茨等人總是關注那些能佔領市場的產品,推出的產品總是為了搶占市場。但喬布斯從不這樣做,他認為應當做到完美。

12.從系統角度考慮問題

iPod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反映了喬布斯對用戶體驗,以及整個端到端系統的關注。喬布斯總是關注端到端系統,他並不是一名設計師,而是出色的系統思考者。這在其他公司不多見,他們只希望做自己需要做的那一部分,並將其他部分外包出去。

台長: Peter
人氣(2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觀念 |
此分類下一篇:好頭腦可以後天形成嗎?
此分類上一篇:什麼叫派翠克漁市場哲學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