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12 22:38:03| 人氣1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繭居族需精神評估與家族治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嵐婷表示,「繭居族」社會疏離,幾乎整天窩在家裡,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情況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近幾年,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到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的程度,這也是「繭居族」,此類「拒學行為」越來越受到關注。

李嵐婷舉案例說明指出,涵涵自我要求很高,成績一直很好,生活作息也很正常。但升上高三之後,常常抱怨睡不著、也吃不下,時常無精打采,提不起勁唸書,因此功課越來越退步。家人很擔心,但是一問她「怎麼了?」,涵涵就會發脾氣,甚至會莫名其妙掉眼淚,尤其最近一個月越來越奇怪,不但下課很少和同學聊天,放學回家就關在房裡,連假日也都不出門。

  另一案例,世明退伍後,工作不穩定,做不到幾個月就換工作,近一年都不出門,每天都待在家裡,大部分時間都躲在房間裡不出來。家人有時會看到他自言自語、發呆、傻笑,他拒絕和家人同桌進食,只願意吃自己從便利商店買來的未開封食物,如果家人不小心動到這些食物,他就會通通倒掉。

  第三例,二十歲的志傑過去在學校表現平平,高中時受同儕霸凌開始拒學,大多數時間都躲在家裡面。他的生活日夜顛倒,門窗緊閉上鎖,一開始還會自行出門覓食,後來甚至連房門都不出,要家人將三餐放在門口,用餐完再將空托盤放回門口回收。和雙親僅透過紙條聯繫,不僅沒有朋友,更沒有任何人際關係。過去這幾年都過著這種隱蔽的生活,但志傑會透過網路購物,若遭父母拒絕,他會有摔東西等暴力行為,或傳給父母帶有威脅意味的訊息。

  成大醫院精神部李嵐婷醫師表示,上述三個個案的狀況都呈現出「社會退縮」狀態,而案例一診斷為憂鬱症,案例二則為思覺失調症,二者都有足夠的醫學實證在服藥治療後能改善其不當行為模式。

  李嵐婷醫師指出,而案例三則是所謂的「繭居族」Hikikomori),與外界全然隔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二0一0年提出的標準,「繭居族」意指待在家裡半年以上,不工作、不上學也不社交的人。目前台灣尚無明確的定義及研究統計;而根據日本厚生省的調查,日本則有六十至一百萬繭居族,其中有七成為男士,多數在三十歲以下。

 「繭居族」社會疏離,幾乎整天窩在家裡,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情況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近幾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的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到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的程度,這也是「繭居族」。李嵐婷醫師表示,由於案量累積,此類「拒學行為」越來越受到關注。

  李嵐婷醫師說,因社會退縮症狀表現就診個案,需先排除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而因缺乏有效藥物,「繭居族」的治療端賴積極的社會心理介入,鑽研此議題多年的日本齊藤環醫師建議,切勿延宕治療時機。

  李嵐婷醫師指出,繭居案例中,個案本人從初診就參與諮商的少之又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開始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目的是即使個案本人拒絕治療,家長也可以營造對治療有幫助的環境,逐漸引導孩子願意接受治療。她強調,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變成繭居族的原因,而是探索問題是如何被「維持」的,找到特定互動模式後,再進一步協助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簡而言之,家族治療的原則,就是把繭居的孩子其本人的問題,與孩子和家庭關係的相互作用一併考慮進去。

李嵐婷醫師說,目前政府雖未針對繭居族提供相關協助,但在其關聯行為中,政府及教育單位針對拒學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李嵐婷醫師建議,對繭居族需要相關協助時,應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

台長: coolanews
人氣(16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醫藥衛生 |
此分類下一篇:天主教生命協會送愛到高榮台南分院
此分類上一篇:病患心情影響吞嚥訓練成果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