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06 19:54:01| 人氣4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寫詩二三事】關於〈末日星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篇是答吹鼓吹葉子鳥詩友的回文.....
在此也謝謝葉子鳥詩友的賞讀

-----------------這是回文分隔線-----------------------


謝謝葉子鳥賞析,的確很近我想表達的主題。
羅蘭‧巴特說:「作者已死。」
或許正是這種死亡產生的空隙,在詩作自身與詩人與讀詩的人之間流動。星星是寫詩時的一點星光,是意象、是靈動,各種不同詮釋的語言,何嘗不是一個個意象或者靈動的誕生?

人文地理學大師段義孚在《逃避主義》討論死亡這個概念在人腦海中出現的情況時這麼說:「在人的一生中,會時常在頭腦中出現死亡這個概念,其出現的頻率與範圍取決於下列幾個因素:個性、反思的習慣、個體在其成長過程中所浸淫的文化等,事實上,文化(群體價值)或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把段氏的說法拿到詩上面來說,其實也可以通。
「我活在詩,活在那些尚不存在的死亡。自星星墜毀的那一刻起。」
我們讀了某作品裡意識到的「死亡」,不管是像羅蘭‧巴特講的「作者之死」還是作品裡面被讀者解讀所以死去的某些語言,其實在「死亡」真正來臨以前,統統不存在。詩人寫完一首詩之後,也許某些東西像星星一樣墜毀在詩裡,可是某些東西還活著,因為「死亡」從未真正到來過。

此外,葉子鳥詩友的人稱之問,也讓我想到楊牧詩裡面的人稱性格──流動而沒有特定指稱。
我想我這首詩也是如此,「我們」可以是詩人們、可以是詩人和讀者們、可以是詩人和詩、可以是那些詩篇自己……etc。

最後,謝謝葉子鳥詩友的閱讀,並問好詩安。

海揚敬上

台長: 海揚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