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3 13:32:38| 人氣1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可憐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 孟子所言的天人合一與天人之分, 以我所見並無矛盾之處, 兩者只是由兩個不同的切入點, 解釋天人之間的關係. 故此我認為二說相輔相承, 本出同源.

天人合一是儒家學說中一種道德生命極致的追求, 體現天道, 從而與天契合. 而人之可以有此種道德生命極致追求, 反之其他生物不能有此種追求, 是因為人之性是天道降命, 層層下貫而成. 所謂”天命之謂性”. 孔子了解天道, 體現人性, 故提出仁, 是一種對天道的具體實踐方式. 及至孟子, 時楊墨二家說甚為流行, 要重新振作儒學, 必須有新的觀點. 可能是因當代的需要或現實的考量, 因此他將儒學理論基礎擴充補完, 以作回應. 故孟子由重實踐的仁回歸到抽象的性與天道.

要達致天人合一, 孟子提出”盡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則知天矣”. 當人擴充天道下貫於人的四端之心, 人便可以體現人性, 了解天道. 故此孟子亦云”存其心, 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人必須存養天降的心性, 才可以”事天”, 參與天地間的化育, 滋長別人的生命. 但不是說天道早已貫下人身上,誠如孟子所言”萬物皆備於我矣”和”仁義禮智根於心”, 何以仍要盡心養性呢? 這就是人與天之分野所在, 在人的身上只為善端, 有如剛燃起的火花, 或是剛湧出來的泉水. 要是人不把這善端擴而充之, 就連事奉父母的能力也沒有, 而善端也只會流於一種潛存的狀態於人身上. 具體例子如禹湯文武諸聖王保民而王, 夏桀商紂敗政覆亡. 雖同為天子, 卻下場迴異, 足見人是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的. 諸聖王選擇盡心以事天, 萬世稱頌, 而桀紂又選擇甚麼而敗亡呢?

人有四端之心而禽獸沒有, 這是人禽之辨. 換言之人與禽獸是同樣有”饑而欲飽,寒而欲暖”之欲.讓其生命物化, 忽略精神生命之滿足: 為天子者如桀紂, 淪為暴君被人民推翻; 為庶人伯姓者, 則與禽獸無異, 不可稱為人. 因此對人欲是要抱持不可妄求的心態, 而且富貴吉凶, 一切皆有天命, 即便強求, 亦不必可得. 是故孟子承孔子提出”殀壽不貳,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 就是指一切交由天命, 我只須要專心致志, 修養好身心便是了. 而孔子之重禮, 亦明白人本有欲, 得須加以規範, 而禮就是其標準. 極端者如宋儒所提出”存天理,去人欲”, 抽離人生理上的需要空談心性, 反而是違反天道的, 不合情理的.

天人合一說和天人之分, 就如一個硬幣的兩面. 天人合一是正面講及天道和人的道德生命的追求; 而天人之分則由另一面切入談論如何對待這生而有之人欲, 可見二者並無矛盾之處。





(2) 孟子和墨子都分別稱道三代聖王的功績, 因諸聖王均行善政, 為後世人君之楷模. 但孟子和墨子稱其善之原因則各成其理, 當中亦不乏相近之觀點, 而二說之差異, 追根究柢在於對天之態度.

孟子仁政說出於人之性善, 所以人君本不忍人之心, 而得行不忍人之政. 而人之性善又出於天, 故仁政乃出於天. 那麼天如何對人君作出監督判斷其政是否恰當? 孟子引尚書”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天會憑著人民的意願而行, 一切都以民心作依歸. 所謂”民之所欲, 天必從之”.人君所行之政必得以人民為大前提. 因此孟子總結前朝經驗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以仁, 失天下也以不仁”. 三代聖王創國興邦是以仁德之政, 但其後丟失天下亦因暴君之不仁不德之政, 亦為”仁君, 天下歸之; 暴君, 天下背之”. 孟子藉此觀念進而引申出民貴君輕說, 闡釋行仁政, 得民心, 王天下, 亦是三代聖王得天下之法.

仁政就是不忍人之政, 在孟子跟齊宣王的對話談及齊桓晉文之事時提到”推恩”和”舉斯心加諸彼”. 庶人百姓當以仁為己任, 然在上者卻不能滿足於只為仁的層面, 而須把”恩”向外推. “恩”就是實行之政策和方法, 最簡單莫過於將心比已. 這就是仁政. 急民之所急, 也就是仁政. 孟子舉了若干三代聖王行善政的例子如, “禹思天下有溺者, 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饑者, 由己饑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時刻想辦法幫助受水災影響的百姓, 彷彿自己正在水災中; 稷時刻想辦法幫助受飢荒影響的百姓, 彷彿自己正在飢荒中. “文王視民如傷, 望道而未之見”. 即使百姓已安定, 在文王眼中仍覺得百姓有所憂思, 未感滿意, 就像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 孟子見此仁政, 見此人君之典範, 如何不擊節讚賞?

墨子認為天是愛天下之人民的, 因為”天兼天下而食”. 義政即順應天意“順天意者, 義政也”, 而天意就是“兼愛天下之人”. 換言之, 義政就是以愛人為中心. 所以“曰愛人利人, 順天之意, 得天之賞者有之; 憎人賊人, 反天之意, 得天之罰者亦有矣. 夫愛人利人, 順天之意, 得天之賞者誰也? 曰若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 愛護百姓, 行利於百姓之政的君王, 就是順應天命, 所行的就是義政, 更會得到天的賞賜; 而不愛護百姓, 行不利於百姓之政的君王, 就是不順應天命, 所行的就是力政, 會得到天的懲罰. 而三代聖王所行的便是義政, 得天之賞賜. 義政如何表現於行為, 就是不以大攻小, 不以強劫弱, 不以貴傲賤, 不以詐欺愚; 反之以大攻小, 以強劫弱, 以貴傲賤, 以詐欺愚, 便是力政的表現.

墨子之表揚三代聖王是因為他們知道天意, 並順天意而行. 為的都是以天下的福利, 去除天下之害. 所以便得到天之賞賜 ”是以天之為寒熱也節, 四時調, 陰陽兩露也時, 五穀孰, 六畜遂, 疾菑戾疫凶饑則不至”.

天在孟子的仁政論中擔任一個沈默的監察者,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而仁政亦是簡接出於天, 三代聖王本著天命下貫之不忍人之心, “發政施仁, 而使民得仰視俯畜”. 要得天下, 必先得”人與之”. 除了人君, 每個人均應以追求天道, 與天遙相契合, 參與天下間之潤生化育. 墨子的義政論中, 天所扮演的角色, 相對比較主動. “天子為善, 天能賞之; 天子為暴, 天能罰之”. 可見墨子的天是一個”主宰天”, 人不可以超越天而只可以順天之命, 故後世所論皆認為墨子之說較傾向為一宗教. 在對天的態度中, 而可隱約看見二人各自演化的政論的分野.

雖然孟墨二人在起點 - 對天的理念迴異, 卻同以百姓的福祉為終點. 孟子由仁政說引申到民貴君輕論, 源出自”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天也要依照民心所向. 人民才是天下之主人, 故人君必須”推恩, 足以保四海”. 墨子亦然, 人君當順天命行利於人民之政, “曰愛人利人, 順天之意, 得天之賞者有之”. 因此二人皆稱道三代聖王, 而貶天和人民都背離之暴王, 如紂桀幽厲.

總括言之, 孟墨二人的學說都針對統治者, 對統治者作出要求, 就是盡為百姓的生活. 可惜人欲掩蔽天性, 歷朝君王多以滿足其物欲為先. 天可憐見? 即使今日的社會以民權民生掛帥,不見有多少人生活於水深火熱中, 三餐不繼; 卻見紅紅綠綠的滾進誰人的口袋.

台長: 甘吉
人氣(1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