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02 17:14:45| 人氣1,24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資訊焦慮(一) - 你真的知道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有很深的焦慮。

這樣的焦慮並不顯於外,閒時有空料理我積壓幾天的思緒行之於文,暇時學著品味逐漸形成流行的流行,日子似乎一成不變的安穩舒服。一位同事談到我們的工作:「有哪個行業從學校畢業後可以不用再進修讀書?」是慶是憾無從得知,但捫心自問,的確,放棄學界進入這行以經驗決勝負的工作後,多久沒涉及學術性的專業領域?沒唸paper、沒唸書,學校裡做些什麼研究毫無所悉,偶而還嘻笑嘲弄一番象牙塔裡的蛋頭。好長一段時間便抱緊這種藉口,怡然自得的悠遊在自己構建的小小世界,中間也曾興起一陣「中年危機」的波瀾,只是閉著眼睛、矇著頭渡過,找尋類似「不要為工作而生活,只為生活而工作」的名言,雖似隱涵為五斗米折腰的遺憾,但既然身無恆產,所以工作歸工作,我自過自的生活。

這一篇朋友轉寄的文章,來自《朱學恆的路西法地獄(http://blogs.myoops.org/)》中「我們的未來?」,原來不過是美國一所公立高中的教師訓練課程投影片(原始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xHWTLA8WecI),觀看後如冷水澆頭般悚慄,也對我醉生夢死的生活無異當頭棒喝!尤其是這幾段話:

”We are currently preparing students for jobs that don’t yet exist…
using technologies that haven’t yet been invented…
in order to solve problems we don’t even know are problems yet.”

我不是個教育工作者,工作上不怎麼需要急切的掌握未來脈動,但家中有位剛邁入青少年期的小孩,對著許許多多的未來預測有著更多的疑惑,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嚐試為我解惑:「往後的世紀是個知識時代,未來知識工作者將成為各種組織的核心資源」,但多久以後是未來?

未來學(Futurology)一直都是個顯學,至少對我而言,最早從1972年的《成長的極限》(Donella Meadows等)、1981年的《能趨疲:新世界觀》(Jeremy Rifkin),以及2005年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這些「未來」、「趨勢」等等字眼對我都有莫名的吸引力,但卻從來就沒有細讀或思考過。很顯然的,我對預測未來沒有太大興趣,但對於合理預測的基石,也就是過去歷史及文化的發展,那些有著充分證據的,可以在現世掌握的,但在我腦袋中仍糾纏不清的,我的興趣很大,譬如同列為Jared Diamond的重要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和《第三種猩猩》,又譬如科幻小說宗師艾西莫夫的心理史學。如果我能,我願意為這些花費下半個輩子功夫去了解,但茫然的抬起頭,似乎對變幻的世界與充斥的知識充滿更大、更無解的焦慮。
投影片一點也不華麗,與我們爭取工作時精心製作的powerpoint檔案完全沒得比,簡單的幾個字淡入淡出,很多是真實的數據:

”More than 3000 books are published daily”

很多是預測:

”The top 10 jobs that will be in demand in 2010 didn’t exist in 2004…
The amount of new technical information is doubling every 2 years.
It is predicted to double every 72 hours in 2010.”

我不知道高中學生能不能理解這些,或者為之震撼,甚至連我在最初的震撼過後,開始省思,到底那些真實數據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我需要知道嗎?我真的知道嗎?這段影片,我給我的12歲小孩看,給我學教育的太座大人看,她只丟下一句話:「《世界是平的》作者只是個記者!」她的意思是記者危言聳聽本是天職;小孩的理解能力更簡單,他抓住影片中有關電腦資訊的大跨步發展作說辭:「所以以後要給我更多電腦時間!」但如果、如果有那麼一點真實性呢?我的想法,全球化是個無法抑遏、且難以駕馭的猛獸,閉上眼睛、摀住耳朵並不代表他們不存在,我和小孩說,如果真的未來的工作現在根本不存在、使用的科技現在根本還沒發明、解決的問題現在根本想像不到,那麼只能作一件事了,便是永遠保持好奇心,永遠保持學習能力,這是現在唯一可能掌握的。

台長: Dave
人氣(1,24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生活-雜記-興趣 |
此分類下一篇:一日看遍長安花 – 美國行側記
此分類上一篇:決戰時裝伸展台

波娃
  不知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我們的生命焦慮感是不是比較弱?想像那時候的世界,獅虎猛獸是比較少的,我們因此可以比較從容自得的吃草。然而,只要看看自己退出就業市場那麼多年(婚前我幹的工作是電腦程式設計),對生存的焦慮感好像依舊沒得減褪,就知道獅虎其實還是存在於灶爐房帳間,沒得躲。
  結果,世界果然還是圓的。走了一圈,彼此都遇上了。《世界是平的》的譯者,是我以前聊過的網友;他哥哥則是我一位Anobii書友在台大讀書時的室友。那書的譯筆在書友間的口碑太差,所以我沒想買。
  我那位Anobii書友,現年43,以前在某外商廣告公司幹過創意總監,不知什麼原因就在兩年半前離了職,自此一直賦閒在家,極盡吞食之能的閱讀了大量的電影和書。這或也是一種撫平焦慮的行為表現,據知他其實不斷有在遞寄履歷表,不解為何始終沒能把自己在就業市場找到一個位置做嵌進。男子失意的傷愁是很迫已,也迫人的。逐漸地,我就感受到身為一個失意男的朋友,需要多麼大的耐煩。但我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呢?曾經,有一度,我好想在格子裏寫下幾句話:他的傷愁太過巨大,我無力幫忙舔舐,惟恐一個巨浪湧拍來,連我自己都要被淹沒......
2007-05-08 07:37:55
版主回應
第一個問題,恰恰在我剛貼出來的《資訊焦慮(二)》末段作了回答。生活的好與壞,與幸福或焦慮並沒有絕對關係。假設你有兩個選擇:1. 年薪5萬美元,別人則是2.5萬美元;2. 年薪10萬美元,但別人都賺25萬。在物價及生活費都相同的情況下,你會選哪一個?現實世界絕不可能發生的dilemma,在心理實驗的結論上,絕大多數人會選第一個。

但我那篇文章還是班門弄斧了,程式設計師啊?鞠躬致意。

《世界是平的》我也沒看過,以我有限的知識來說,我以為世界-至少地球-還是圓的。但我並未忽略從某些角度觀看,平面上面面相覷的生存競爭事實,灶爐房帳間的獅虎其實還好馴服,外界的食肉或食腐動物才真是兇殘。

這或許便是你那位Anobii書友不容易再跨入業界的原因一,但此事冷暖自知,旁人實難置喙。我喜歡傑克倫敦的《海狼》拉森,這是我很早的武裝啟蒙書。
2007-05-08 13:04: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