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02 07:00:00| 人氣3,73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朕知道了」漫談蔣公批公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不久媒體報導,清朝康熙皇帝批閱奏摺常用「朕知道了」被故宮製成文具熱賣。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王文隆針對一批最新公布的史料,便說到先總統蔣公批示公文最常使用「閱」、「閱悉」、「可」、「照辦」,他形容,「這些詞,跟朕知道了的意思差不多。」似認為這些批閱文字應也會引起大家的興趣。
     認知上,「閱」、「閱悉」或可以等同「朕知道了」,但「可」、「照辦」含有「就這麼辦」的意味,積極肯定,明顯與 「朕知道了」不置可否的語意有所差別。另外,幾乎所有公文批閱者,上自總統下至股長,或多或少皆曾使用過「閱」、「閱悉」、「可」、「照辦」等用語,並無如「朕知道了」的獨特性。因此,要說文創效果,反不如早些年蔣公批閱公文的軼事,來得更有張力,比方:
    除了前文「語意明確是公文的王道」提到的「五個軍?第五軍?」,據說抗戰勝利後,某日底下呈上「抗戰勝利之建軍計劃」一文,洋洋灑灑數萬言,冗長難讀,蔣公似乎未加閱讀即在文上批曰:「我非字紙簍」。又有一次,有位部長呈文蔣公,由於時間急迫,來不及簽名,只以私章取代,但那一枚以「鐘鼎文」刻製的魚形圖章,蔣公端詳許久也認不得是誰的名字,於是,批閱公文外,他又在圖章旁加了一句「我非考古家」。
    另外,根據去(102)年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公布的史料,1955年9月17日一份請示是否出席孔子誕辰紀念活動的公文,蔣公批示:「下星期無暇」,即不克出席該活動之意。
    話說至此,把這些史事或軼事牽扯到文創張力,似乎失之虔敬,終非本文目的,倒是藉前朝皇帝的「朕知道了」話題,竊窺一下先總統批閱公文的風範,這應該無傷大雅吧!

台長: Kevin Lee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733)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軼事篇 |
此分類上一篇:吳大帥批公文

DB
很有趣的文章!
2014-04-09 17:03:59
御神主
謝謝你的道訪,很開心,

倫理倫常不見時,軌跡無循,

到今日,傳統融合現代,是大家一個很大的課題,

如何,將禮教結何創造,而成新時代,
這才能於世界上競爭,雖說,傳統有好的理念,但如不能與現代觀念融合,那鴻溝就會永遠存在,

而國家,也不會進步,招來的也只剩,鴻溝之戰,
融合,使之成為,前進動力,才能創造出國家的新天地。

爭無益啦!午,安安,謝謝你,…(^~^)*…御神主
2014-04-16 14:26: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