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6-12 00:39:04| 人氣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資金回流」能緩和臺灣的失業問題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資金回流」能緩和臺灣的失業問題嗎?


黃愷

最近,台灣社會流行「錢進中國、債留台灣」這句話,將台灣經濟惡化與失業嚴重的問題歸咎於資本外移,尤其是「錢進中國」,這種想法不是毫無根據。以粗淺的統計來說,目前在中國的台商約有五萬家,台灣流往中國的資金從500億到1000億美元的估計都有。財政部於今年三月中旬公布資料指出,截至2000年第三季止,共有305家上市、上櫃公司赴大陸投資,累計匯至大陸金額為新台幣1.228億元,但其中僅有18家,總數7.77億元,即0.63%比率的資金匯回台灣,顯示,上市上櫃公司匯往中國的資金與匯回台灣的數量完全不成比例。為此,陸委會蔡英文主委提出資金回流機制,規範「錢進中國」的台商要匯回一定比例的資金回台灣。姑且不論資金回流的機制是否能夠落實,但是,資金回流是否有助於台灣產業的資本再生產與積累,以提昇經濟與緩和失業問題?

「資金回流」的渴望代表一種「貨幣拜物教」的迷思,以為錢回來臺灣,臺灣經濟就有希望了。要批判這種觀點,必須先從蔡英文等官員所希望回流的「資金」是什麼講起。就官員們所說的「資金」是指一筆錢,精確地說,就是一定數量的貨幣額。一堆貨幣額回到台灣,對臺灣經濟有什麼好處?對緩和失業問題有什麼好處?那要看這些貨幣是用來做什麼的。如果貨幣不能進入資本循環的過程,不能成為資本,也就是能增值的資本,那麼對於台灣產業的資本再生產與積累是沒有幫助的。但是官員們所謂的「資金回流機制」卻沒有顧慮這些。

不過貨幣(或者泛稱的資金)與資本當然還是有相同之處。貨幣形式也是資本的表現形式之一,資本如果採取貨幣的形式,就是所謂的「貨幣資本」,這種資本的職能也與貨幣的職能一樣,可以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購買手段與支付手段等等。但是資本與貨幣的不同之處在於:資本是自我增殖的貨幣。

貨幣要能夠增殖,就必須進入資本的循環過程,不能藏在床底下。就整個社會而言,資本的循環包括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以貨幣購買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使資本從貨幣形式轉化成生產要素的形式,才能進入價值增殖過程,資本由於榨取工人勞動力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而增殖。經過這一連串的過程,原本的貨幣才具有自我增殖的性質,才成為資本,貨幣資本。因此,貨幣如果不處於資本循環過程的階段,貨幣不是資本。

當然如果只是純粹地要使貨幣額變大,就算資金回流了,也可以只停留在生利息、從事投機生意...等等方面,不必投入生產過程;對於個別資本家來說,生產過程只是個不得不進行的過程,若能夠讓貨幣額越來越大,那又何必進行生產?然而,這種對於資本家來說最好的方式(大概也是許多官員們最欣賞的方式),並不能使資本循環能在台灣順利進行。也就是說,資本循環若要順利進行,資金回流後,資金必須要再「外放」,即購買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使資本從貨幣形式轉化成生產要素的形式,否則資本循環將停滯,資本被凍結在貨幣的形式上,並不在台灣購買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此時的「資金」不起貨幣資本的作用,就算回來了也沒用。

另外,從新舊政府所規劃的要讓台灣成為「金融中心」、「營運中心」等等說法之中,只是想使大量的貨幣額能流入台灣,但在這些規劃中顯示出來的心態,與個別資本家並無二致,關心的重點在於如何拿到更大的貨幣額,卻不是如何使貨幣能流到台灣勞工與失業者的口袋裡。他們總是相信,或者假裝相信,資方的口袋若充滿了貨幣,必定會向沙漏一樣從資方的指縫中慢慢流向工人。然而,貨幣若不成為貨幣資本,不購買勞動力,就不可能對失業問題有幫助。

台灣經濟惡化與失業嚴重,顯示台灣的資本再生產與積累無法順利進行,而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本外移,資本循環的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生產過程)移到了臺灣之外--甚至那些在外面循環的資本,還是在台灣舉債之後拿出去的!但是,資金回流與資本循環根本是兩回事。從資金回流的觀點來看待台灣資本再生產與積累的問題,以為只要資金能夠回流,資本的循環就可以順利進行,這是片面的觀點,是「貨幣拜物教」,沒有面對真正的問題。

台長: 新世代青年
人氣(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