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6-01 04:54:08| 人氣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給那些我曾用青春陪伴他們上班的老師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給那些我曾用青春陪伴他們上班的老師們

文/阿笙

從青少年一詞談起:
在產業革命發生之前,並沒有很確定的『青少年』這個位置。之所以會把『青少年』這樣的角色放入整個人類生命階段的一個位置,是因為進入一個叫做『學校』的這樣一個制度。而學校的這樣制度在整個資本主義運作的邏輯中,被看待為投入勞動力市場的訓練過程,不管是所謂的教育理念也好(現在所謂的教育,往往充斥著一種意識型態,含有教化或馴化的味道。)或是技職的培訓。也因為如此,所以整個社會學家或社工輔導都把所謂的青少年問題窄化的被談成『適應社會環境』的問題。(好比是921事件很快的在台灣加油的呼聲中,被處理成全部的問題是災後重建的問題)。只是我在想這種在特定的歷史因素下所凸顯出來的所謂青少年位置,怎可以去歷史脈絡的也是去生命脈絡的對待成適應社會的問題。這樣的對待青少年問題犯下了一個錯誤,把整個台灣(國家社會)想像成一個定性的且是不可違背的空間作為思考的前提,難道空間只是如此抽像的概念嗎?空間應該是承載生命事件的,否則那樣的空間就是一個死的抽象概念,不具任何意義。

套裝教學價值的神話:
我倒是覺得青少年這個位置應該再被放回整個人類的生命階段去看,乍看之下青少年好像離老年很遠,但是他們往往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因為生命不是變魔術般的蹦出來,而是一定來自於上一代的。然而,我們回頭看看我們的父母親那一代,正值台灣所謂經濟奇蹟那一代,每個人都可以說出物質生活的辛苦以及白手起家的故事,在他們的行為中都可看到一些對事物的看法,我想我們6.70年代的小孩應該都沒嘗過真正的平窮吧!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我們養成過程一定受過『節儉的平窮』。我們看到太多在那樣的歷史環境下,父母親們對於競爭生存的焦慮,以及價值觀轉移到下一代的希望。諸如公務員.老師…..等較安定的職業是他們希望下一代能走的路。然而我們看到的台灣社會好像已經不是這樣,我們現在的就業市場好像不太像他們那一個時代一樣一定得靠關係才能有所就業(雖然目前的經濟型態與就業方式仍有他的危機)。

套裝教學的神話保證與人的關係異化:
除了價值觀上上一代與下一代的差異是如此(價值觀的差異與當時社會的物質基礎息息相關),那麼我們來看兩代之間的自然環境的差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許多環境污染不就是在所謂台灣發展主義下毫不反省的向錢進下的代價嗎?而我們難道還要是個人機會主義似的去要求這些所謂的問題青少年們回歸整個不可有意見的主流社會嗎?難到只要好好的讀書,照整個社會機制規則下去走就是安全的保障??試想整個青少年族群被放進學校體制,在教育商品的邏輯下以及聯考的競爭形式下,有多少時間是在與親人互動,父母親希望小孩安全的能在社會中有能力立足,所以總是想盡辦法籌錢要小孩唸書,小孩總是課輔到深夜,回到家中就好比旅館。這樣的親子關係正被無聲無息的疏離。好罷!就算我們具有在社會生存的能力,那麼我們要過的生活又輪迴式的開始被要求站上背負經濟發展的位置,不論是個人或整個社會。就拿個人的部份來看,成家的條件房貸之外,還有學貸還未還,之後還有子女的教育基金……而且這些都是在平安無意外的情形之下。當我們有孩子之後,我們那奮鬥一輩子拉拔我們長大的父母親的狀況呢?
來看我們的爺爺奶奶好了!這樣比較好理解。為什麼一樣奮鬥一輩子的他們,現在只能在家中生活好像只剩呼吸,第一我覺的是沒有尊嚴,以前他們覺得理所當然的都變樣了,像是空間記憶的被剝奪,在他們還年輕的時候他們經歷了土地政策的變動,他們參與了整個歷史記憶可能從佃農變自耕農,而現在鄉村都市化後,他以前參與過的記憶都被剝奪。而他的孫子們正進入學校這樣的制度,孩子也正在外地發展打拼。這些對他來說都是應該的,只是有些寂寞!
從這樣的分析我們看到了什麼?是發展過後『人在那裡』的問題?人的生命被某種類意識型態的價值觀所捆綁,人們被迫接受用是否具有勞動力來衡量其價值。我想這裡頭有很多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地方!

非學校化的教改潛力:
從上文中的鋪陳脈絡,我們很清楚的如同我們所知道的大部份的生存經驗都是在學校之外學到的。學生的大部份學習往往都是自己在進行的,既使教師經常在場時也是如此。(當然,不可否認的,在某些學校環境中『教』或許會有助於某些類型的『學』。至於所謂的知識是在學校中獲得,僅僅是以少數富裕國家中人的一生被束負於校園裡的時間日趨增多這意義上來說的。)所以身為一個『教師』就必須清楚的知曉教與學是無法分離的,既有的教/學分離主義造就了老師與學生關係上進入了身份認同上制式化的關係,並且不斷的透過學校化的儀式進行,使的師生距離漸行漸遠,並強化教育可以商品化的邏輯。
眼看這當今的台灣,學校教育成為莘莘學子眼中的宗教信仰,每個人前程的相信透過這儀式加持而能得以晉升,學校如今履行著有史以來教會所共有的三種功能。他既是『社會神話』的收藏者,同時也是社會神話所含的種種矛盾加以制度化的承擔者,同時也是進行『儀式』的場所,這些儀式的再生產,掩飾著神話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本來,學校是為了批判神話以及抵制濫用神話來提供大量機會,但是要求人們對神話與『制度』之間的種種矛盾於以寬容的儀式卻未曾受到多少挑戰。因為意識型態的批判也好,社會行動也好,都不可能造教一個新社會。只有從對於在社會從對於在社會中處於核心地位的儀式沈湎中清醒過來,教改的路才要開始。
最後,我想說的是,老師不是傳教士,不需帶著前往蠻荒般的殉教精神,忙著為我們解答迷津,問題是我們的!不是你們的生命練習簿,你們只要陪伴著我們發現問題本身所提供的解答訊息。
師生只是一段關係,老師應該扮演的是個陪伴者,尤其是經驗上的陪伴,生命過程中的禮物分享。

台長: 新世代青年
人氣(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