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06 22:30:21| 人氣2,1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穆梭斯基:序奏與「波斯女奴之舞」-歌劇「霍宛斯基黨人之亂」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穆梭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1839-1881)的舞台作品大部分都是未完成,而歌劇「霍宛斯基黨人之亂」(Khovanshchina)也因他在1881年逝世而只留下聲樂稿與一小部分管弦樂譜,成為未完成作品。後來,李姆斯基-柯薩可夫補成完整的全曲版,還有蕭斯塔可維奇、格吉耶夫(Valery Abisalovich Gergiev)、斯特拉溫斯基等人,都譜成有終結部的作品。這齣歌劇,整篇都充滿美麗的樂曲。

這是以俄羅斯歷史上的事件為題材,經俄國評論家史塔索夫(Vladimir Vasilievich Stasov, 1824-1906)幫助而由穆梭斯基自己編製劇本寫成的歌劇。1881年作曲者未完成就逝世,由他的友人李姆斯基-柯薩可夫補全後,於1886年2月21日在聖彼得堡首演。不過,李姆斯基-柯薩可夫對原劇本多有削改,更使用華格納風格重厚壯麗的管弦樂法(兩管編組),以致幾乎改寫原有的管弦樂譜。後來,敬愛穆梭斯基的蕭斯塔可維奇依據鋼琴原譜與作曲者本身的3管編組管弦樂法手法重新編製忠於原曲的實用譜,但管弦樂的規模,並不是當時穆梭斯基兩管編組的樣式。現在上演「霍宛斯基黨人之亂」時大多使用蕭斯塔可維奇版,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版只有演奏有名的序奏「莫斯科河之黎明」時會使用而已。

此劇的内容與前一齣作品「鮑里斯‧戈東諾夫(Boris Godunov)」一樣,依據俄國的一段歷史寫成。17世紀後半,俄國發生一連串事件。由於政治上、宗教上的複雜原因,對政府懷有不滿的射擊者部隊,在1682年5月15日攻入莫斯科,殺戮掠奪3天,霍宛斯基公就任射擊者部隊隊長,索菲亞執政,這段歷史稱為「霍宛斯基黨人之亂」。後來彼得大帝登基,執政索菲亞之失勢,射擊者部隊受彈壓。這些事件在歷史上前後經歷15年時間,但在歌劇裡則描述成在短時間裡發生的暴亂。同時,由於無法把羅曼諾夫王朝的人物如彼得大帝、索菲亞等人物搬上舞台,作曲者特地把劇中人物的立場予以改變,以使新舊勢力的對比明確。

俄皇彼得大帝(1721-1725在位)力促俄國近代化,而霍宛斯基公與其侍者們反叛他。結果彼得登上帝位,反叛失敗,古儀式派教徒(射擊者部隊成員多支持古儀式派)集體自殺而結束。此劇沒有「鮑里斯‧戈東諾夫」那麼有名,但比較容易親近。舞台上的進行緩慢,聲樂的旋律比起「鮑里斯‧戈東諾夫」那種敘唱,較接近傳統方式。劇中也有「波斯女奴之舞」等熱鬧的場景。

 

序奏「莫斯科河之黎明」(Sun rise at the Moscow-river)
(Mikhailovsky Theatre orchestra) https://youtu.be/HjpiOCyO4sQ
(Various Artists) https://youtu.be/nDCuOsCfnxY
此曲有時翻譯為「前奏曲」,但其草稿上寫明是「序奏」。常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曲中以變奏曲形式,描寫河流的微波、小鳥的叫聲、河邊寺院早晨的鐘聲等美麗的莫斯科清晨。這與劇中人們的激烈的政治鬥爭,成尖銳的對比。此曲的主題,與出現在第3幕的詠嘆調有關聯。

「波斯女奴之舞」(Dance of the Persian Slaves)
(Neville Marriner指揮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https://youtu.be/JeLPCETf0Ic
(演出者不詳) https://youtu.be/xaXUMxjHzCk
出現在第4幕第1景。霍宛斯基公在餐宴時,令波斯女奴進來跳舞助興。旋律有波斯情調。

台長: 雲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