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2-28 01:56:57| 人氣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導演上街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導演上街頭

蔡明亮日前帶著「你那邊幾點」的演員到國際書展賣電影票,這不是台灣導演第一次上街進行宣傳,張作驥也曾率旗下演員同聲抗議全省廿三家上片戲院連海報都不貼,最後上街頭張貼「忠仔」的電影海報。兩位導演的共同下場不只如此,他們的戲都還有過一天下片的命運。

導演們為什麼得辛苦上街頭自立救濟呢?答案很簡單,他們的電影被認沒有票房,期待片商代理一部票房很差的電影在戲院連播幾天,在商言商,實在強人所難。

沒錯,站在利潤的考量上,這些電影下台有理,不過,這也突顯了一個事實,放映管道是影響一部電影能否得見天日的重要因素。

然而,什麼是這些發行商或戲院願意放映電影的原因呢?明顯的,市場/利潤/資本就決定了電影的類型,通道商考量的是利潤,如果在他的經驗中認為沒有觀眾愛看,這片子不論好壞與否,似乎都沒啥機會接受觀眾的檢驗,當然,電影的是否具有「票房潛力」也就很難看出。

其實,創作者需要的是發表的空間,市場也需要長期的培養與經驗的累積,一個新的創作人不見得有票房的保証的,然而,一但連發表的空間都遭壓縮,那麼就算是具有市場潛力的年輕新秀大導演,可能也很難浮出水面,更別說那些代表不同文化意義卻又窮極悶的藝術片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可麻煩了,原來決定我們看什麼電影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一群「中間人」依照自己的經驗法則、市場嗅覺來引導,甚至限制我們接受文化產品的機會。然而,一但這個「中間人」,考慮的是「票房」利潤而不是文化產品的多樣類型,那麼,我們的選擇將可能變得很少,因為,「票房」關心的是越多人看越好,而「文化」的多元與否則不一定符合市場法則。

不過,話又說回來,台灣的電影界上街頭賣賣票、貼貼海報的自救行動,雖然可佩與無耐,但和韓國電影界及社會大眾對國家無能、美國霸道的強烈抗議行徑比起來,似乎還不夠積極與徹底。這其實是個警訊,重視飯碗或理想的電影工作者,以及多元化品味的偏執者可能得多加把勁,否則有一天所有的發行商及戲院在經濟因素的考量下,只願意播放有利潤的電影,那麼不但本地創作者的創造力及創作機會將大受影響,文化可能也只剩下消費。

台長: 五分珠
人氣(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