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3-22 23:47:37| 人氣2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十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十六)

本文為五分珠及查德合著

【參考書目】
Curran, J. (1991) 'Mass Media and Democracy', in Curran, J. and Gurevitch, M.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Curran, J. and Seaton, J. (1999)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Britain. London: Routledge.
Golding, P. and Murdock G.(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and M
Guerenvitch(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 Edward Arnold.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1994),〈報紙獨立建國宣言〉。
王震寰(1993),〈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收錄於鄭瑞城(1993),《解構廣電媒體》:414--435,台北:澄社
方仰忠(1991),〈一樣花開十七朵,果子味道各不容〉,《新新聞週刊》202期:74—75。
台灣勞工陣線(1996),〈產業民主小冊〉。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1995),〈台灣記協十問〉,《台灣記協通訊試刊號》1995/3/22: 1。
----(1999),〈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簡介〉。台北:著者自印。
石世豪等(2000),〈期待電視體制邁向民主化〉,《中國時報》2000/5/6: 15。
石皮客編輯部(1997),《石皮客試刊號》。台北:著者自印。
包澹寧(1995),《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287,台北:時報。
朱敬一(1995),〈關於竹子湖發射站〉,《中國時報》1995/8/1: 11
朱敬一等(1995),〈媒體改造社會運動,繼續努力〉,《中國時報》1995/8/18: 11。
江文瑜(1994),《媒體改造和民主自由》。台北:前衛。
江冠明(1992),〈展望媒體自省的文化〉:133,敦誠編(1992)《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記錄》,台北:唐山。
吳清棋(1994),〈小市民的「地下聲音」〉,《中國時報》1994/7/26:11。
何榮幸(1995),〈行動才有力量〉,《台灣記協通訊試刊號》1995/3/22: 2。
----(1996),〈一個自主新聞專業團體的誕生——記「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組織過程與實踐經驗〉,《新聞學研究》:52。
余陽洲(1994),〈造反有理,時不我予—台灣異議錄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世新大學學報》第四期:1-21。
汪琪(1983),〈傳播體系與國家發展〉,《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李金銓 (1994),〈台灣的廣播電視藍圖〉,鄭瑞城等《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李泳泉(1992),〈以影像與土地訂約〉,敦誠編(1992)《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記錄》,台北:唐山。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李筱峰(1995),〈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等國家認同〉,收錄於張炎憲等(1995)《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291,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李旺台(1993),《台灣反對勢力—一九七六—一九八六》,高雄:五千年出版社。
李敖,(1999),《李敖大全集13》,台北:榮泉文化公司。
辛左毅(1994),〈工會與新聞專業〉,《當代》:102。
林子儀(1993),《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
林佳和(1996),〈內部新聞自由的幾點法學觀察〉,《新聞學研究》:52。
林富美(2000),〈平面媒體工會組織如何因應產業變動下勞動者權益〉,《傳播管理發展與趨勢之全國性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
胡慧玲(1989),〈鄭南榕史詩型等一生〉,原載於《自由時代運到二七二期》,收錄於《焚而不燬.台灣魂—台灣建國烈士鄭南榕紀念集》,台北:自由時代週刊社。
美麗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建構無名政黨〉,《珍藏美麗島—台灣民主歷程真紀錄口述史二》:138,台北:時報文化。
南方朔(1978),〈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等量底分析〉,《夏潮》第四卷第二期:50。
夏林清(1990),〈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實例調查報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 2。
許介麟(1997),《台灣戰後史記—1997年網路版》,http://aff.ntu.edu.tw/after-war/content.html/
孫秀蕙(1994),〈三台電視如何報導二屆立委選舉新聞〉,江文瑜《媒體改造和民主自由》。台北:前衛。
徐瑞希(1993),〈開除記者就是報社自我開除〉,《當代》:81。
翁秀琪(1992),〈工作權與新聞記者之自主性〉,翁秀琪、蔡明誠(編)《大眾傳播法手冊》。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翁秀琪(1993),〈台灣的地下媒體〉,收錄於鄭瑞城(1993),《解構廣電媒體》:476,台北:澄社。
翁慧雯(1998a),〈吳永毅談中時工會成立過程〉,《目擊者》:7。
----(1998b),〈媒體工會對記協的期待〉,《目擊者》:8。
涂建豐(1994),〈新聞專業與工會運動〉,《當代》:104。
----(1995),〈追求專業是為保障新聞自主與自律〉,《當代》:108。
張清溪(1995),〈「開放」比「民營化」重要〉,《中國時報》1995/2/21: 11。
張碧華(1992a),〈反對運動的新據點〉,敦誠編(1992)《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記錄》:156,台北:唐山。
張碧華(1992b),《結構/個人:影響我國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及其對新聞產業工會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台北: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紀舟(1999),《七O年代台灣左翼運動》:6,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日新(1999),〈記者黑白調,台時員工心慌慌〉,《目擊者》:10
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四十年》:35,台北:自立晚報。
陳台林(1996),〈自由、團結、爭尊嚴〉,《大傳聯季刊》1996/5/1: 1。
陳美華(1995),《台灣地下電台之研究—成因與問題探討》:53,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4),《地下電台—台灣新傳播文化的震撼與迷思》:160,台北:日臻。
張昭仁(1996),《媒體地下風暴》:38—39,台北:海洋國家文化。
敦誠(1993),〈我們要真正的公視〉,《中國時報》1993/7/6、7/7: 27。
馮建三(1995a),〈三台不是只有黨政軍,不要放水〉,《自立早報》1995/2/17。
----(1995b),〈異議媒體的停滯與流變之初探:從政論雜誌到地下電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
----(1995c),《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1996),〈關於「內部新聞自由的兩點感想〉,《新聞學研究》:53。
----(1998a),《大媒體》。台北:元尊文化。
----(1998b),《大媒體(II)》。台北:元尊文化。
----(1998c),《媒體工作者工作權問題的初步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當代編輯部(1988a),〈新聞自由與報業自主工會〉,《當代》:28。
----(1988b),〈以自主的新聞工會提振新聞自由〉,《當代》:31。
廖偉程(1994),〈電視新聞的再現、重構、真實〉,江文瑜《媒體改造和民主自由》。台北:前衛。
廖素霞(1994),《台灣社會運動與另類錄影帶之研究》:58,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中祥(1997)《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102,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崇隆(1995),〈九○一運動與新聞專業〉,《當代》:106
戴伯芬、魏吟冰(1992),〈台灣反主流影像媒體的社會觀察〉,敦誠編(1992)《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記錄》,台北:唐山。
錢永祥(1988),〈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四期:69-70。
鄭彬(1999),〈一片錯愕,充滿諷刺〉,《目擊者》:10。
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體》:39-40,台北:天下。
鄭瑞城等(1994),《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蘇正平(1996),〈編輯室公約運動〉,《新聞學研究》:52。
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聯盟(1995),《「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問答手冊》。台北﹕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聯盟。

台長: 五分珠
人氣(2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