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1-22 23:51:49| 人氣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只有連根拔起,才能改造媒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只有連根拔起,才能改造媒體

解嚴之前,台灣媒體在反對運動中通常扮演配角的角色,包括黨外雜誌在內的媒介,大多伴隨著政治運動作為異議性言論的出口,依當時的社會狀況及運動型態而言,要改造的對象是政治結構,而非媒介。

一直到解嚴前後,才開始有以媒體為對抗對象的社會運動陸續出現,這類運動的出現是因為黨國機器及其相關盟友控制最具影響力的廣播電視,藉此操控媒體扭曲事實、污名社會群體,因而主張黨政軍三退、股權大眾化,開放民眾有權經營媒體。

這種以自由化對抗威權體制來解決電波壟斷的作法,隨著民主化的進程逐漸獲得重視與落實,政府自九三年開始開放電波申請,解除對無線電視、無線廣播、有線電視的管制,政府不再是媒體的主要控制者。

不過,自由化的開放措施,卻使得媒體私有化的問題更為嚴重。原本寄望黨國勢力的退出,能為台灣帶來更寬廣的天空,但沒想到財團卻趁虛而入,進而成為媒體市場中的那隻看不見的黑手,主宰著言論方向及文化品味,甚至是生活價值,讓台灣陷入只有交易、沒有理性的牢籠中。

面對這樣的變化,另一種類型的媒體改革運動因此產生,這類的運動以監看媒體內容表現為主,希望經由對媒體內容的規範,進而達到淨化媒體的目的。

不過,透過集體力量影響媒體表現的策略,也許可以達到短暫的嚇阻作用,但並非根本解決問題的良方,因為,市場已是媒體資本家的天下,一旦規範力量減弱,惡質文化便會即刻復辟。
因此,自由化的解禁政策或者規範節目的表現,都無法徹底解決媒體問題。事實上,在台灣的媒體運動中還存在著另一種選擇--「媒體公共化」,例如,日前成立的「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便認為媒體必須要確立公共服務的精神,反對媒體徹底私有化,透過公共產權制度的設計,來達到各社群平等使用媒體的目的。

這種在媒體結構上的翻轉,提供我們在媒體改革的不同思考空間,反省過去各種媒體運動的天真想法,同時,這也意味著台灣的電波改造運動,將從過去的自由化對抗威權體制的階段,走向公眾力量終結媒體私有化、財團化的新里程。

台長: 五分珠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