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20 00:35:51| 人氣1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沒有生產,那來交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沒有生產,那來交流?


傳播科技的發展,突破了原本時空的限制,不僅帶動龐大的跨國通訊管道的建立,同時改變與擴大了全球不同地區的溝通形式與範圍。資訊管道的普及與成本的降低,不僅提供跨國資本流動的便利性,跨國文化的傳遞也更為容易。不過,這樣的現象也引來全球資本與文化形成的討論。

有人認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時空壓縮,文化不但不會同質,各地人民反而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文化,但也有人批評,跨國傳播集團佔據市場優勢,輸入大量消費主義的價值,文化商品是只重視感官刺激的單一輸出品,這意味著人類多元文化的死亡。

但也有論者反駁這樣的說法太過簡單,傳播科技的發展反倒有可能為地方文化走向全球帶來一線希望。即便是資本主義的擴張也會考慮到利基市場及區域的需要,在全球化的過程,地方的文化也可能流通全球。

雖然上述的觀點不無可能,但文化生產有其相對應的經濟制度,在全球資本運作的邏輯與壓力下,一但經濟體制及其運作考量的是只單純利潤積累,而非地方文化的多元再現,那麼具有在地特質的文化是否仍有生產的可能?

事實上,台灣的傳播法規近年來的不斷開放外資及取消所有權限制的結果,反而使得一些在地文化在媒體中消失。例如,作為地方媒體的有線電視已面臨國內、外大型集團的壟斷控制,節目內容已逐漸趨向同質。不論你在高雄、花蓮或南投看到頻道沒什麼差別,甚至連頻道所在的位置都一模一樣。過去,還有些第四台會作些地方新聞及文史節目,現在在財團控制下,這些不具商業利益的在地節目已經很少生產了。

當然,文化的形成不是一灘死水,必然是流動與混血,但以利潤為導向「流動」或「混血」不必然會代來文化的多元,相反的,在利潤的選擇與考量下,不具利潤的文化產品往往成了跨國資本的捨棄對象。從台灣有線電視的看來,跨國資本及本國大集團的進駐後,確實使得在地的文化生產面臨到嚴重的打擊,而這樣的變化同時也說明了,全球資本的運作雖然未必會帶來文化同質,但卻也不像樂觀主義者所認為的全球化將促文化的多元流動,因為,沒有生產,如何交流?

台長: 五分珠
人氣(1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