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27 15:07:59| 人氣4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通書的由來

通書即是曆書,是以天時配合農作,編排年、月、日、節氣等的工具書,是古聖人創造的。

曆書已有久遠的歷史,在古代就已設有觀察天象、推算曆法的官職。

相傳在很久以前,由於靠老天賞賜吃食的農事往往不能正確地配合天時,地上的農作物收成非常不理想。約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當時住在定陽山下,有個愛研究的青年名叫「萬年」,平時以打柴採藥為生,但他對宇宙行星很感興趣。

有一次,他上山砍柴,坐在樹下休息時,望著樹影出神,無意中發現地上的樹影因時間而悄悄地移動了方位。他靈機一動,心想是不是可以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就這樣,這個叫萬年的樵夫,自己在家設計日晷儀來測試。可是,實驗的結果是只要一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就完全無效了。

有一次,他在溪邊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咚!咚!咚!」很有節奏的往下滴,規律的滴水聲又啟發了他的靈感,發明了一個五層的水漏壼,利用滴漏水的方法來計時。這麼一來,不管天氣陰晴,都可以正確地計算出時間了。

他很用心的年復一年觀察日月天時氣候,每天利用自己發明的工具計算來計時,經過長期的數據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覆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運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天時變化。

當時約公元前1450年前,皇帝名字叫做「祖乙」。這天子他愛民如子卻非常憂慮,因常常見到天時氣候紊亂無常而導致民生不聊生。當時的人們都以為是得罪了天神,於是祖乙聽從文武百官的建議,親自率眾薰香沐浴,前往天壇祭祀天神請罪,並傳喻百姓效法,全國總動員設壇祭天,祈求天神寬恕,希望天時的變化能恢復正常。

於是,有一天樵夫「萬年」就帶著自己發明製造的日晷儀及水漏壼,晉見天子祖乙,說明大自然節氣的變化因緣。祖乙皇帝相信他封他為[天鑑],把他留在皇宮,專心一意地研究時令。並在天壇前蓋起大型的日晷台與漏壼亭,並加派了十二個童子供萬年使喚差遣。

終於,萬年根據推算出的初步成果,報告祖乙皇帝: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榮枯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現在星象復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始春。」

萬年說:「臣恭請天子定個節名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於是,萬年繼續留在宮中推算,修改草案曆法。這樣經過了幾十年,精心制定出陰曆書。當他完成陰曆書時,已經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皇帝深受感動,就把陰曆書定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太白壽星」。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耕作的進度往往依天時為準,曆法自然就成了農民作息的依據。

在戰國時期之前,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朝代,所使用的曆法,皆為「四分曆」。

顓頊時曆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陰曆十月)為一歲之首。

黃帝、周、魯三種曆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陰曆十一月)為一歲之首。

殷朝曆法以丑建月,即以季冬月(陰曆十二月)為一歲之首。

夏朝曆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陰曆正月)為一歲之首。

漢武帝時,出現了曆法與天象不符的偏差。

《漢書》武帝下令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秦「顓頊曆」,另訂「太初曆」,仍以夏曆的孟春之月(陰曆正月)為歲首,並將廿四節氣列入曆法。

這套曆法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才改用西元的陽曆。

 

台長: 十五姨
人氣(4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1)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