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02 08:33:30| 人氣2,1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那些市集教我們的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週,到台北逛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這個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從2005年策辦至今的市集,結合牯嶺街舊書店、大學系所、鄰里社區活動以及許多年輕的創意工作者們的攤位,每年皆有一週時間封街舉辦此市集。今年的主題是「臺北城南口.小本丿步與工具書」,內容包括「舊書探尋:折扣享書展」、「二日書店:《小本丿步》獨書概念展」、「創意市集:《工具書》徵選展」、「工具書:文學生活設計工作營成果展」、「即興流水席:2013國際愛跳舞即興節 」。
 
這一段約莫200公尺的公共空間,平日不過就是平凡的路道,在這兩日的市集,卻變成不一樣的城市景觀,人們不急不緩地入內步行,東看看西看看,猶如城市的臨時鄉村。與其說這市集是「商品的集合」,我倒更感受到「人的集合」的溫暖。
 
這讓我想到近年台灣各式市集盛行,比較早開始的包括Campo創意市集、誠品的一卡皮箱SHOW自己,再到後來的農學市集等等,「市集」似乎成為一種「小」聯合起來,在崇尚、習慣「大」的市場之外,找尋另一條路的可能。再者,除了標榜個人創意,每每在這樣的市集,是由創作者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接觸並非為了交易,而是讓原本在大通路(如百貨公司等)的兩端,藉由自然親近的氛圍,能互相認識與交流。
 
這兩年的花蓮,我們也可以見到諸如「花蓮好事集」、「甜市集」、「海或手作市集」等市集的創生與發展,這些同樣自然親近的市集現場,貨幣的買賣固然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支持創作者/生產者的實質生活),但「人與人的關係的構築」才是讓這些市集令人流連忘返的主因。
 
另一方面,由於市集的客觀樣貌容易給人「熱鬧」、「多元」、「庶民」的印象,愈來愈多因藝文/社區活動採購案而生的市集也應運而生。這本來是件好事,表示愈來愈多空間提供給各式的小型單位對外伸出觸角,但我們同時也看到許多只是主辦者為了與企劃書相符、或公部門只是為了業績與人次而辦的場合。這麼一來,原本是「人的味道」所構築的市集,一下子變成「活動」與「錢(補助經費)」本位的商品化場域,一次兩次下去,市集原有的核心價值逐漸削減、失落,好不容易構築的人的關係,又被破壞。
 
最苦的是那些創作者/生產者,他們帶著與人分享的心情,在人情緊密或應付形式的市集之間遊走,他們心裡對市集的認同與想像不斷受到自我懷疑。讓人最怕見到的,是那些早已失去市集精神的市集,讓他們逐漸收起情感的開放,讓自己僅為利益而趨,因為這最單純,不需因為付出真心而被傷害。而這顆「真心」,本來正是市集的理想精神,促成「人的集合」。

刊於《東方報》2013.12.01

台長: 吳思鋒
人氣(2,1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花蓮 |
此分類下一篇:從空拍影像到花蓮大地景觀資料庫建立的可能
此分類上一篇:從「看見台灣」到「看見花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