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15 17:35:35| 人氣2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國的府際關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英國府際關係轉型的原因:
1經濟蕭條、減少公共支出:
二次大戰之後,保守黨人的共識是政府在經濟與社會政策上必須扮演搶硬的角色,正由於這個共識而使政府陷入了宰制地方政府的財政泥沼中。這泥沼現象就是:造成公共支出的攀升,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支出不斷增加,地方財政相對的日益惡化。加上此時經濟的不景氣、資源的匱乏,強劃了對地方政府控制的理念。因此中央政府,不論是工黨或保守黨政府執政,控制地方政府的財政並成為振興經濟所必須面臨的主要課題。

2增進效率的呼求:
自1945年以來,中央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上扮演著日益吃重的角色,而使地方政府所負擔的職責,侷限於代表中央政府來傳送公共服務。然而,有許多證據和事實顯示,地方政府在傳送公共服務時,缺法一種有效率、有敏感度、及有效運用成本的方法,以致績效非常差。因此,保守黨重新塑照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標,即在於提高效率。其方式是:一方面強迫地方政府釋出部分的功能或服務,如廢棄物處理、機關房舍清潔、公共設施與車輛維護等,開放民間承包;另一方面成立「塑能機制」(enabling councils),其角色並不直接提供服務,而是藉由市場供需平衡所建立的政治結構,如民營化,來提供服務。

3政治利益的考量:
1980年代是政治意識形態不確定的年代,在英國執政的保守黨崇尚新右派思想,主張將市場機能注入公共服務的供應,強調競爭、選擇、消費者主權,以促進公共政策的實現;相反地,在野的工黨則追求新左派思想,主張發展地方社會主義(local socialism),強調政策的制定須廣泛地諮詢社區團體,並使他們有接近政策制定的管道。因此,意識型態的差異使得在地方政府的重構方向也有不同。不過,這種意識型態的差異並非是促使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重建的主因。根據Bulpitt的看法,事實上是執政的保守黨基於政治利益或大選中能勝選的考量,想藉此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重建,以證明其仍具有治理國家的能力(statecraft),以再度獲取執政的機會。

4增加對地方政府的課責性:
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由於政府所面臨的問題日益複雜,政府行政權的功能分化變成無可避免的結果,因而主張建立一個大型的、集中化的、多功能的、及高度專業化部門的地方政府。不過,再建立之後卻形成一個無反應力的官僚體系。有鑑於此,80年代保守黨為了使地方政府更具回應力,以達到人民課責(accountability)的要求,於是推動許多改革,如:1985年廢除了功能不彰、業務重疊的大倫敦市與英格蘭的六各都會郡,以單一層級的地方政府取代原有的雙層級形式的地方政府的結構,藉此減少協調與行政成本,加強人民與地方政府關係的連結。結果這種改革措施卻受到許多強烈的質疑與批評,尤其是地方民主的觀點而言,如此改變損傷對地方政府的課責性甚鉅,單一層級的政府體制,減少了人民投票與選擇的機會。

二、府際關係轉型的領域:
1980年代在保守黨新右派(New Right)的政策滋潤下,中央政府主要從三各領域重構地方政府:
1在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方面:
為了重構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保守黨主政的中央政府採取兩種策略,卽一方面透過立法權的行使,在財政支出的控制和結構重組上減少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則將市場機能引進公共服務的傳送上,強迫公共服務與民間競標,以提升地方政府的效率。
2在機構與政策網絡關係方面
英國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互動關係上,非常重視建立一套垂直的指揮系統,史的地方政府能在中央政府的掌控下。同時中央政府味了削減地方權限,設置許多依功能分化而產生的單一功能組織,利用這些單一功能組織介入地方政府的權限,如教育與防火,與中央各部門緊密連結,形成各種專業的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ies)。這些專業的政策社群又與民選的地方政府單位所組成的地方政府協會(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兩者共同組成「全國性地方政府體系」,形成一種網絡關係,從而擔任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溝通協調的機制。
3在重構地方政府與社群關係方面
英國地方政府與地方社群(local communities)的關係重構,近來越受到重視。在保守黨新右派理念影響下,地方政府與地方社群的關係重構方向有二:第一是攸關公共服務的傳送上,經由市場機制的引介下,促使服務的供應者能改進效率及更能有效回應顧客的需求。 第二是透過地方稅收的課徵方式的改變來瞭解地方社群的需求變化情形。

三英國府際關係轉型之特色:
1集權化政策與分權化管理:
英國是傳統的民主國家,地方自治的傳統起源甚早,但是另一方面,英國又是單一體制國家,實施中央集權。這兩種特性在英國中央與地方關係變遷的歷史系絡中,互為消長,互為並存。特別是自1970年代以後,保守黨執政期間甚為明顯。其中集權化現象在地方財政制度不斷變革的過程中可得到證明;分權化情形則在地方公共服務運送系統上可獲得支持。就前者而言,英國中央政府為控制地方支出,實施一連串強制性的改革措施,如:1980年定額補助款制度的採行;1982年禁止地方政府任意增加附加稅率的行為;1984年又通過地方稅法,禁止地方政府任意提高財產稅稅率;1990年地方財政制度改革,以社區費代替原有財產稅;1991年又廢除社區費,恢復財產稅;1993年實施議會稅取代原有財產稅等。此舉動無非是透過稅制改革,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甚至到目前仍有80%的地方政府收入是由中央決定。相反的近來受到管理主義、消費者主義、及市場觀念催化下,在地方公共服務上就不斷實施分權措施,如:推動民營化、市場測試、強迫性競標、公民憲章等,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自我負責性。由此,英國自1945~1996年期間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的第一大特色就是「集權化中帶有分權,分權化中帶有集權。」
2政策逆轉的現象
從上述中,可發現中央與地方府際互動的政策的政策缺乏一致性,尤其是在1987年以後更明顯,甚至出現了政策逆轉(policy reversals)的現象。例如,保守黨柴契爾夫人於1990年實施新的稅制,以社區費取代原有的財產稅,來控制地方政府的支出,但實施不到一年,由於人民所需繳納的社區費高於以往的財產稅甚多,引起相當大的反彈,於1991年3月,又決定將社區費廢除,恢復財產稅。

3政策彼此衝突引發不可預期的結果
這種情形特別顯示在保守黨執政期間,其為控制地方財政支出,縮減地方政府的功能,於是成立許多單一功能的非民選地方政府。這種機構的成立,原意在控制、集權,卻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卽一方面雖縮減了原有地方政府的功能,減少支出, 但是卻增加了這些非民選地方政府的支出,因而從總體地方政府支出來看,地方政府的支出不但沒減反升;另一方面由於單一功能性地方政府增多,反而造成中央政府政策協調與控制上的難題。

4政黨政治滲入地方事務
從1945年來,地方政府本質發生一些重要變化:政黨政治正式滲入地方地方政府。其結果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對政治領導的變化;一是專業人員的出現。前者表現在保守黨柴契爾執政時期,欲裁撤工黨所主政的大倫敦和六個都會郡時,結果引發兩黨相互抵制情形,導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衝突,不過也因長期以來全國性政黨強烈地介入地方政府的事務,因此,地方選民便利用地方選舉來做表達他們對中央政府的要求和不滿的一種手段。相對地,社會、經濟的變化、發展,不可避免地使地方政府變得更加複雜,然而,又因為地方議員是通才,這就使地方政府越來越需要職業專家的忠告和建議,提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各方面的政策,逐漸地這些專家形成在決策中極具影響力的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y)。

摘自:李長晏(2002):<<公共行政論文集>>,自版


台長: 小聲(lauda)
人氣(2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