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04 10:06:25| 人氣5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依樣畫葫蘆”陶穀

陶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寅《陶穀贈詞圖》

陶穀(903年~970年)字秀實,邠州新平(今陝西彬縣)人。

本姓唐,因避後晉高祖諱而改姓陶。《宋史》說他「強記嗜學、博通經史,諸子佛老,咸所總覽,多蓄法書名畫、善隸書。為人雋辨宏博,然奔競務進」。早年為家校書郎,以文章聞名於世,累遷至中書舍人後漢時為給事中後周時為右散騎常侍。顯德初年授戶部侍郎,改翰林學士。出使南唐時,曾迷上韓熙載家姬秦蒻蘭,陶穀作長短句贈之[1]唐寅畫《陶穀贈詞圖》即是反映這段史實。開寶三年(970年)卒,贈右僕射。後世稱之陶內翰、陶尚書。著有《清異錄》、《荈茗錄》等。

注釋

  1. ^ 彭乘《續墨客揮犀·陶谷使江南》中云:「熙載使歌妓秦蒻蘭衣敝衣,為驛卒女,谷見而喜,遂犯慎獨之戒。」
陶谷只會"依樣畫葫蘆"(圖)  
 

許禾鋼

 

清異錄二卷 宋 陶谷撰

 

   “依樣畫葫蘆”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個成語,比喻單純模倣,毫無新意。這個成語是宋太祖趙匡胤贈送給手下一名文臣的,獲此“殊榮”的就是北宋初年的翰林學士陶谷。

    文化人陶谷在歷史上也算個小有名氣的筆桿子,據説在後周北宋之交,“文翰為一時之冠”。但此君又是個典型的酸秀才,總喜歡人前賣弄兩下。他與趙匡胤還真有些緣分,兩人一同效命後周,同為一代明君周世宗的得力幹才,不同的是,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

    西元960年,身為武將的趙匡胤耐不住寂寞,在陳橋弄出了黃袍加身的兵變,一舉成為大宋王朝的首席天子,身為文臣的陶谷及時轉變立場,成了趙皇帝的衷心擁戴者。禪位大禮那天,老趙只顧興奮,居然把禪位詔書這麼重要的一個準備工作給忘了,直到禮數進行到這個關口,老趙才如夢方醒。怎麼辦?就在這個難堪的節骨眼上,陶谷不慌不忙地從袖中抽出早準備好的詔書呈了上去,就這樣,一場禪位“危機”讓陶谷的及時雨輕鬆化解了。

    然而,陶谷的先見之明並未博得新主子的歡心,原因是趙匡胤一向不待見嘩眾取寵之人,而陶谷玩的小伎倆,至少有八成以上這方面的嫌疑。所以,儘管陶谷“救駕”有功,但趙匡胤並沒有把他當功臣看。正因為這樣,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幹部人事調整時,為元首登基立過大功的陶谷居然原封不動,依然幹他的老本行——翰林學士承旨,給皇帝做些文秘工作。

    陶谷在翰林院一幹就是幾年,這期間不時有同僚被組織部門提拔升遷,委以重任。看到同級甚至下級一個個都在進步,而自己卻沒有任何出頭跡象,陶谷心裏怎一個急字了得。咋辦?想轍吧,興許老趙把自己忘了,給他個善意提醒總該可以吧?於是和同黨一合計,由人代勞向趙匡胤要起官來。來者對趙匡胤説:“陶翰林長期在翰林院服務,出力不小,貢獻很大,這樣的有功之人不應埋沒啊!”

    來者滿懷期待等好,不料老趙卻冷冷地甩出話來:“是嗎?我怎麼聽説翰林們起草文書,都是把前人的舊作拿來,置換幾個詞句,不過是‘依樣畫葫蘆’而已,這種事有何難?又有何貢獻可言?!”

    陶谷本想要官,不想官沒討來,卻要來了“依樣畫葫蘆”的譏笑,一肚子委屈、怨恨無處發泄,於是就用自己擅長的詩文在玉堂之壁書下一首酸不溜丟的打油詩:“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陶學士的滿腹牢騷總算痛快淋漓地發泄了一回,可也正是這個發泄把他自己原本不寬的官路徹底堵死。他的題詩很快傳到趙匡胤的耳中,據説“太祖益薄其怨望,遂決意不用矣”。陶谷雖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只能乖乖地憋屈在翰林院,依樣畫他的“葫蘆”了。





◆ 魏泰 《東軒筆錄》:「 堪笑翰林陶學士, 年年依樣畫葫蘆。」
◆ 你別總是 「依樣葫蘆」, 也該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台長: kk
人氣(5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