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6-24 01:51:27| 人氣2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續)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附錄--四念處修行法要問答~空海法師講述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9)

 

第十五階是「觀滅」,一般一樣很容易從文字上面去解讀,因為真理實相實在是不可說,勉強用人類的語言講出來,語言又再透過文字記錄出來,文字又再透過翻譯,到達能夠看得到的文字跟實相之間,已經有很大的落差。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樣的落差,然後從文字上面去解讀、去研讀、去看,就覺得這個又是滅,人生什麼都沒希望了、什麼都滅掉了,灰心滅志啊!修行修到後來,修得灰心滅志,這樣人生就沒有意義啊!我還沒有娶太太,你叫我來修行,我不要啊!我太太未娶、孩子未生養,你叫我來出家,我才不要、不要。

 

眾生都很容易從文字上面來理解,而實相翻譯到變成文字之後,很多都走樣了,你從文字上面去了解這個「滅」,絕對沒辦法體會佛陀他們心裡面,所要傳達滅諦的真理實相。唯有透過實修實證,才能夠了解什麼叫作「滅」?「滅」有兩個深義,一是「苦集滅道」的「滅」,一是生生滅滅的「滅」,這裡面有很深的含意。

 

「苦集滅道」的「滅」就是當你了解苦因,苦的形狀、苦的現象,苦諦你見到了。集諦,苦的原因怎麼產生?你也清楚了解了。再來呢?你會追求的是一個離苦、沒有苦的淨土、沒有苦的涅槃的世界,所以這個「滅」,講的就是苦的消失、止息。滅諦就是「苦集滅道」的滅,你要來到滅諦,講的就是涅槃寂靜的世界,但絕對不是眾生從語言文字名相上面所理解的「滅」,或是那一種涅槃,不是這樣的。

 

你沒有了悟真理實相,不可能來到滅諦的世界;你沒有找到究竟涅槃彼岸,不可能來到真正的滅諦、涅槃彼岸的世界;你沒有透視真理實相,不可能放下你手中的抓取跟執著,你會不斷的逃、不斷的跑或是不斷的追,這個「滅」,包括你的逃、跑、追那些都停下來,為什麼停下來呢?絕對不是消極的,而是你發現真的過去實在是顛倒夢想,你一直所要追的、所在逃的,原來是個夢幻,你一直所要構築的理想夢幻世界,原來就在眼前當下,你最忽略的,竟然是最珍貴的,你所在期盼的,竟然眼前一切都具足,這時候你那些顛倒夢想就會滅掉,所以「滅諦」的含意是很深的。但是你要來到契入滅諦,前面的見法力道要很深,對「三法印」一定要有徹證,你才有辦法來到滅諦的世界,「三法印」的無常法印要徹證。

 

這個「滅」還有另外一個很深的含意,就是你會體證到現象界的一切,竟然都是即生即滅、即生即滅;而你的理解、你的覺觀,觀察到現象界的一切,竟然是即知即滅、即知即滅。這有不一樣的地方?大自然、現象界的一切存在,是即生即滅、即生即滅,不管你有沒有了解、不管你有沒有徹證、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真理實相的存在就是這樣,法爾如斯在運轉、法爾如斯在展現,你不了解是因為你的無明,你不清楚、不知道而已,有一天當你證悟到之後,你的覺知會發現到現象界的一切,竟然都是即生即滅。而你知道,知道的當下,那些現象馬上都消失,即知即滅、即知即滅,這時候你會發現你過去一直所要構築一個恆常不滅的世界,竟然是虛幻的、竟然是顛倒夢想,這時候你才會破除那一些要抓恆、抓常、抓不變。

 

如果你沒有徹證真理實相,就是會構築你所要的,當你徹證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就會知道不可能的,法界真理的實相存在,不可能因為你個人的欲求,想要這樣,它就隨著你的欲求而改變,就像海洋潮流這樣在流動、波動,不因為你是當了總統,然後下個命令,說皇帝口是金口,金口下命令:這個海洋潮流要逆流、要改變方向,不可能這樣,不會的。長江還是後浪推前浪,還是一波一波的流,一波一波的過去,秦始皇再怎麼厲害,能夠統一六國,還是壯年就夭折啦!亞歷山大大帝能夠統治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又怎麼樣!你這個皇帝夠大了吧!你的金口夠厲害了吧!但是能夠改變得了無常法印嗎?幾歲就死了,改變不了的。

 

大自然法界的運轉法則就是這樣,有一定的運轉法則在運轉,人類是無明、無知,才會想要去改變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有一天當你覺得原來我這個小波浪,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波浪,竟然想要去改變大海的潮流,是多麼的愚癡啊!有一天,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才會照見到自己多麼的愚癡,這時候真實智慧才會產生,真正的智慧才會產生,如果你沒有了悟真理實相,你的真實智慧不但不會產生,還帶著很強的我慢,處處要跟法界挑戰,還有人誇下豪語:人定勝天,你怎麼勝過天?那是無知啊!那是無明啊!

 

歷史上哪一個人能夠改變天地的運轉法則,哪一個國王、哪一個皇帝、哪一個總統能夠改變,不是都一個一個的死掉嗎?你改變得了什麼?無常法印、無常法流就是這樣,不斷地在生滅變化,秦始皇最害怕死,所以他要求長生不死的藥,沒多久還不是死掉了,雖然他很害怕死、要求長生不死,但是他知道可能還是沒辦法實踐,萬一死掉的時候,還是可以作皇帝的,別人還是入侵不了的,所以他就構築了兵馬俑,所以歷史上的皇帝,秦始皇是最怕死的,在他還沒有死亡之前,他就趕快要構築兵馬俑。

 

兵馬俑就是因為他在世的時候,殺死很多人,要統治六國是要殺死多少人,他知道當他死後,很多人會向他討命、會向他要債,所以他趕快構築很多的兵馬俑,用那些可以嚇跑很多的冤親債主。但是你能夠免得了一死嗎?而且那些兵馬俑能夠真的保護你嗎?現在可以列為人類的名勝古蹟讓眾生來看。

 

這裡面,如果打開智慧眼,你真的處處都可以見法的,你所構築的夢幻世界還不是一樣嗎?劉邦的土地在哪裏?還不是兩眼一閉,就是人家爭奪走了。所以,大自然有的,你沒辦法增減一分,只能夠善用而已、只能夠應用而已,沒辦法增減一分,從這裡也要去體會什麼叫做不增不減?大自然所沒有的,你也不可能創造出,能夠無中生有、能夠空中生妙有的,只有大自然、只有空,這個含意很深。

 

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現在我們再協助大家來體會,什麼叫做生生滅滅?什麼叫做不生不滅?你要體會到不生不滅,一定要徹證無常法印,一定要徹證什麼叫生生滅滅?眾生一提到生滅、提到常,或是提到斷,都用很有限的語言去理解,無限的實相,眾生的智慧真的只是用很有限的智慧,以釐測海、以管窺天,然後就認為:我知道了,你認為你知道,事實上是不知道,直到有一天,當你發現我真的不知道,法界的奧妙、大自然的奧妙,真的是玄之又玄,當你真的知道你不知道,這時候你才是知道。

 

當我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你的我慢才會消失、才會止息,無明才會破除,但是這很深啊!這不是在繞口令,這個很深,你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體會,眾生所理解的生、滅、常、斷,都是很有限的,而且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人類的邏輯頭腦就是這樣在二元對立裡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是、非要截然劃分,人類二元對立的思惟空間就是這樣,你沒辦法理解到老子所講的,「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老子正是要破除人類那一種二元對立的思惟空間,二元對立是在平面式的思考,你要提升來,來到高度智慧、高度空間,來看清這個實相。

 

白,它會變成黑;黑,也會變成白,請你不要用二元對立,一刀兩斷把它截然劃分,好嗎?白中也有黑,黑中也有白,你認為的那一種常跟斷,是把它截然劃分開來,能不能去理解到這個實相?常之中有斷,斷之中有常,龍樹也有提到的「八不」,不常、不斷,含意很深,真理實相的存在是不常也不斷。「不常」告訴我們無常法印,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一直在流動生滅變化,一直在生滅變化、生滅變化。

 

中國的《易經》也正是告訴大家,易就是變易,現象界的一切就是一直在變易、變易,而這個變易又是生滅變化,所以它不會恆常停留在那個階段,不會的。所以不會常、恆常,但是眾生不要一講到不常,就是斷滅空,佛陀也告訴我們「不斷」不是斷滅掉的,眾生一提到否定你的常的時候,你就又落入斷滅了。都是在兩端跑來跑去,不是抓常,抓不到,然後就是灰心滅志、落入斷滅空,很少正確的理解、很少正確的走在中道上,而正確的理解「中道人生」。

 

體會到現象界的一切,它是不常也不斷,所以他不會落入斷滅空、不會落入頑空,他了解現象界的一切沒有恒常存在的,所以他也不會去抓,也不會去構築一個不切實際的夢幻世界,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你要體證到什麼叫做不常不斷、不生不滅,你一定要徹證生生滅滅跟不生不滅,要體悟到什麼叫做常樂我淨的那個常,你一定要徹證無常,如果沒有徹證無常法印,你的那個常是夢幻世界的恆常不變的常,那是夢幻世界。

 

佛教也有人提出,我們要追逐一個涅槃彼岸的世界,就是常樂我淨,這是不錯,但是請不要用世間的語言,二元對立的理解空間、理解角度來理解那個常,這裡面的常,你一定要徹證生生滅滅,當你能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這時候你不再海中鑿河,不再構築夢幻世界了,這時候你有智慧眼來看待人生,而且你也會知道什麼叫做該做?什麼叫做不該做?

 

你會來到無為的世界,但是這個「無為」,不是一般眾生所理解的那一種無為,一般眾生所理解的「無為」,又是斷滅的無為、消極悲觀的無為,佛經裡面所講的四果阿羅漢的世界,是無修、無證、無為、無學的世界。所以,眾生真的要歸零,把我們很多的判斷要歸零,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你都帶著世間的智慧去衡量、去判斷,去研讀經典,那是錯誤的。

 

你用世間的角度去看,被自己所欺騙都不知道,所以要給自己無限的空間虛心學習歸零,從我不懂、我不會,虛心的請教、虛心的學習,這樣你就會不斷的開發智慧出來。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才能夠體悟道滅諦,也才能夠來到滅諦的世界,苦的消失止息,來到涅槃寂靜的彼岸。

 

第十六個階段是「觀捨遣」,捨遣這兩個字,如果合為一個字,就是一種放下,斷除所有的我慢,斷除所有的繫縛,斷除所有的顛倒夢想。如果把「捨遣」分開兩個字來解釋的話,捨就是放下,遣就是差遣,捨就是放下,遣就是提起,所以捨遣兩個字,是表示你能夠放下,也能夠提起,你放得下也提得起,你能夠出三界,也能入三界,要來到第十六個階段。就是禪宗所講「十牛圖」第九跟第十階段,一般人是要你放、你放不下,請你提、也提不起來,常常面對很多境界的時候,就是在那裡不斷的拉拉扯扯,提不起、放不下,沒有乾淨利落。

 

所以,眾生的心為什麼在那裡煩躁、躁動不安?好好去看、好好去解析,就是對很多的事情不敢承擔或是不敢放下,我們修行要來到能夠提得起、能夠放得下,但是說起來容易,要做到不簡單。請你清醒明覺的觀呼吸,好好的打坐,如果做不到,總是在那裡覺得很昏沈,昏沈想睡又不好意思睡,但是要提起精神打坐、精進用功又沒辦法,又覺得力不從心,你就在那裡拉扯,想睡不敢睡,然後精進用功又無力,不斷的在那裡拉扯,就會浪費很多的生命、很多的時間,能不能有這一種氣魄,昏沈想睡的時候我敢睡,我就好好的睡,當你的昏沈疲倦消失之後,我的睡覺是為了不必睡覺,我打瞌睡是為了等一下可以精進用功,不管別人瞭不瞭解我?別人用什麼眼光看我,我不理會那些,我對得起我自己、對得起老師、對得起家人,我沒有虧待這個時間、沒有虧待這些善因緣,別人怎麼去看、怎麼衡量,那是別人的事情,能不能這樣灑脫、這麼自在?

 

修行是要這樣,該出離的時候,我們出離;該到禪堂來、放下萬緣的時候,就是放下萬緣讓自己大死一番;到禪堂來好好精進用功,不要黏著在禪修的境界,該回去承擔的時候,回去該洗衣服,還是放下大男人主義,幫忙太太洗衣服,該承擔還是敢承擔,太太承擔了好幾天,回去該煮飯就煮飯。你要能提、能放、要灑脫,所以捨遣,包括我們不但要能夠放下手中的抓取,而且也要放下放下,這個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修行真的是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

 

四念處的修行要領是有次第、有步驟,逐漸的深入,從「身念處」、「受念處」的修行基礎,基礎打好之後,再逐步深入到「心念處」的開發、「明心」的階段,你把身心安定、安頓下來,把基礎打好之後,再來就是準備「見性」。「明心見性」就是要見法的階段。至於「見性」,在中國大乘佛教地區對「見性」有很多很多的解釋。

 

問題是,你要知道核心在哪裏?你要知道究竟法在哪裡?如果你不知道究竟法在哪裡,條條大路皆迷路,因為你不知道核心、目標方向在哪裡?你的方向感失去了,就繼續在茫茫大海裡面,繞個幾大阿僧祇劫。所以「法念處」開悟見法的具體內容歸納出來:第一、就是徹證「三法印」,第二、就是要能夠深觀到我們「身、口、意」當下,有沒有在展現貪、瞋、癡、我慢?《中阿含》「念處經」所講的「法念住」著重在我們的心,所產生出來的貪、瞋、癡、我慢十個結,你能不能看到這些?

 

不要以為看到當下正在貪心展現沒什麼,是因為你沒有在看、你沒有用功,你在當下正要起貪心的時候,你就馬上看到那個不容易,尤其是很深層、很微細的,是非常不容易看到,你在展現「我慢」或是在展現瞋心、在展現嫉妒心的當下,你要能夠如實看到不容易,唯有大丈夫氣勢,你是看不到啊!而你看到的是已經展現之後的影子,而看到之後,要你自己承認,也很不容易啊!除非你真的想解脫,要有大丈夫氣勢,你才敢如實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所以修行是大丈夫事業,調御丈夫正是調御那個顛倒夢想的自我,正是要把那個深層的十個結打開,是修行能否邁向解脫的最後關鍵、核心所在,所以不要小看我們八天的禪修,只要你聞思基礎夠、身心夠柔軟,你一天一天的用功就逐漸的加深,隨時每一天每一堂的開示,你都有見法、開悟的可能,只要你有聞思的基礎,有正知正見、身心有柔軟,是不待時節因緣。

 

「云何觀法如法念處?緣眼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己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看劃線的地方就好,「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內六處」。

 

「法念住」在「念處經」裡面所講的,有三個主要內容,第一段就是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當下,有沒有打結?這是歷緣對境在修,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六根跟六塵有沒有打結?就是這裡所講的「內六處」,下一段講的是你有沒有「五蓋」?五種蓋、蓋住,讓你處在無明黑暗的世界,你有沒有看到?如果你有看到「五蓋」就好辦,你就可以把那個蓋子掀開,如果你看不到或是不知不覺、不以為然,你就繼續處在「無明」的世界。

 

如果你有看到這個五蓋,你就把它掀開,就是「無明」轉為「明」,這也是見法很重要的關鍵。後面一段講的是七覺支,七覺支在修行上面是屬於善法,善法要越多越好,前面二段,是屬於修行上面的惡法,也就是不良的法,這些不良的法、不良的現象,你讓它越少越好。

 

「云何觀法如法念處?眼緣色生內結」我們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六根跟外六塵,眼睛對外面的六塵,眼睛是看這些形形色色的,稱為「色塵」,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是「色塵」,看到眼前的花、地毯、窗戶或是燈,這些都是屬於「色塵」。耳朵所對應的是「聲音」,像各位現在是用「耳根」在聽,也有用「眼根」在看,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所對應的「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

 

從眼根與色塵接觸的當下有沒有打結?我們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四念處的「法念處」,你要當下去見法,這是相當重要的階段,這裡的「法念處」跟「三法印」的法,有什麼樣不一樣的地方呢?「三法印」的法是偏重在敘述整個宇宙現象界一切的特徵、特性、法性,是實相、事實存在的特徵、特性,無常、緣起、無我,這些都是屬於實相的存在、法性。四念處的「法念處」,是著重在由你的「心王」所產生出來的「心所」,貪、瞋、癡、我慢這些是由「心王」所產生出來的「心所」,就像太陽是「心王」,陽光是「心所」,電燈是主體,燈光是由燈所投射出來的客體,就是「心所」。你能夠看到內心這些結縛的時候,就可以把各種結一一的解開,當你能夠解開前面三個結,就來到證到初果,這就是見法、證初果。不會抽象,都是很具體的。所以你隨時都要檢驗你內心有沒有打結,這你要看到「受念處」,為什麼要開發?因為當你有起貪愛,稍微有起貪的時候,內心裡面就有黏著的那一種心,那個波動就會出來。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10)

 

如果你看到一個現象產生了瞋恨之心,你內心從潛意識裡面,很快就會醞釀出來,你能不能當下去看到?尤其我們在瞋恨別人、在嫉妒別人,那個嫉妒之心很微細,而且自己都很不容易承認,看到別人有成,我們往往起了嫉妒之心,看到別人很多比我們好,我們不是虛心學習,而是在嫉妒別人,然後我們用另一種角度來批判別人,能不能看到?如果看不到,你的瞋恨心、瞋恨結,真的沒辦法化解。你的心量沒辦法打開,就是要如實的看到,如實面對自己,有!承認自己有,你有看到就好辦。

 

原始佛法「四念處」的修行,就是:不怕你現象產生,就是希望你當下去看到。如果你一直害怕,我不可以、我要收攝六根、我不可以看,我一看就打結了,我一看就「陷下去了」……。沒關係!就是遇到境界馬上就陣亡。你真的要當下去看到,你看到就好辦了,你從哪裡跌倒,就知道從哪裡爬起來。修行是當下要有這種大丈夫氣勢,敢承當、敢承認,不要繼續再掩飾,不要繼續再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只有讓自己繼續在苦海裡面構築一個夢幻世界,那終究是苦海。

 

當然在這個解剖的過程,在這個如實面對的過程,很多情況你會不敢承認,不敢如實面對自己,你會覺得我哪裡有這樣?我真的這樣嗎?以前我都認為層次很高的人,我會這樣嗎,我的心胸是會這樣狹窄嗎?在這個過程,你會想掀開來看又不敢看,當然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但是鼓勵大家,修行就是要來到如實觀,如果你真的要解脫、要成為真人,就是要真的如實面對自己,唯有我們如實面對自己,你才會真誠真心的善待每一個人。

 

當你解剖自己之後,會發現自己的缺點沒有比別人少,哪能夠批評別人呢?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怎能夠嘲笑別人?我的貪心、我的瞋心沒有比別人少,我何忍責備別人呢?我過去的顛倒夢想沒有比別人少,我哪能夠瞋恨別人呢?這時候你才會真正的悲心湧現,才會真正的以愛己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你才會真正體諒、真正慈悲善待一切眾生,所以這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關鍵、轉捩點。

 

從深層裡面怎麼去徹證無常呢?請你保持一顆空明覺的心,很輕鬆、很放鬆的坐著,就全然的放開,讓四面八方的聲音傳過來,沒有任何的界線,這時候各種聲音傳過來,當下用你的心靈去直覺,那些聲音是不是「即生即滅,即知即滅」?你知道的當下,前一秒鐘的那個聲音,是不是已經消失了?現在要找現在這一秒的聲音,你能找得到嗎?當你說現在這一秒聲音的時候,它是不是已經又穿流過去了?

 

這個不是用頭腦去思惟,而是要用你的心靈去品嚐,因為從心靈來到頭腦思惟的階段,那是有落差的。如果有落差的話,就沒辦法跟無常法流一起脈動,會變成只是在火車後面跟著追、跟著跑,你會跑的很累。如果你能夠放開、放空,完全不用力,你越不用力、越不要去思惟、當下直覺,包括現在空海跟大家分享的法義、法音,它也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穿流而過,而且所有的聲音都是只有在現在,如果你能夠聽到當下正在發聲的聲音,就表示你有活在現在、活在當下,這裡所講的現在跟當下,是超越過去、未來的那一種二元對立的。

 

每一個當下你都保持清醒明覺,所有的聲音就是在現在。有的人不是聽現在的聲音,常常是在禪修的時候,他聽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這要特別注意,因為裡面有很多會讓人的心靈逐漸的分散、甚至分裂,你會聽到很多的幻音、幻聲,而你不知道。我們要聽的聲音,是大自然實際存在的聲音、當下正在發聲的聲音,不是聽你腦海裡面的那些幻音。這一點要注意,如果覺得有幻音的干擾,你就睜開眼睛,一樣保持很輕鬆的聽著四面八方聲音,用你的心靈去體會、去品嚐。

 

你真的進入無常法流裡面,是會來到言語道斷的世界、言語道斷的境界,絕對不是用描述、用敘述,而是用心靈直接去體悟。因此,讓你這一顆寧靜的心、柔軟的心處處見法,它可以讓你越來越有智慧,越能夠體悟到什麼叫做無常法印。從耳根,不管你接觸到什麼聲音,都去檢驗那個聲音是不是在無常生滅變化。

 

你真的活在當下,在無盡的時空之中,它的交會點就只有當下剎那的這一點,但是你的身體活在當下,你的心卻是活在過去,你帶著過去觀念知見在看這個花,所以你覺得它沒有什麼新鮮、沒什麼好奇。如果你能夠歸零、活在當下,是會用一個赤子心來欣賞當下的,因緣際會去珍惜當下的因緣,你不會去貪染,不會去執取,但是會珍惜當下的因緣。所以,「徹證無常」會改變你的生命,讓你的生命活在當下,而不會抓取,包括聽鳥叫聲,每一聲都是第一次接觸,每一個聲音都是很新鮮;看到一朵小花,也是生平第一次相逢,很新鮮、很好奇,我們要檢驗我們自己,我們的心有沒有活起來?還是都帶著老舊的過去觀念在衡量在判斷?

 

包括我們看待一個人也是一樣,五年前這個人做一件事情,他罵你或是曾經打你,但是你五年來,卻一直在那裡瞋恨,而對方呢?人家五年來已經改變了很多,他知道他以前的粗魯、修養不好,所以五年來人家已經改變很多,不斷的虛心學習,而在你自己的心中,看不到對方的改變,還是用著五年前那一種瞋恨的心來評估一個人,你沒有活在當下來看待這個人,或許他接觸、聽聞了解脫道之後,已經不斷在脫胎換骨,但是一般人常常是帶著過去的觀念,在判斷眼前、當下、現在的實相,這就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

 

能不能歸零?你的心一樣讓它流通、流通,過去的已經消失,把過去的觀念知見放下,以一顆赤子之心來重新面對,你的生命很新鮮,所遇到的一切都很新鮮,這種新鮮的生命會過的很快樂、很安祥,而且處處充滿著法喜。從聲塵方面去體悟無常之後,其它的根塵,一樣都可以去慢慢驗證,你眼睛所看到的各種形形色色,是不是也都一直在無常流動、生滅變化?一切的人事物是不是都一直在流動生滅變化?幾年前的政府高官跟幾年後的政府高官會相同嗎?都是不斷的在替換變化。我們的身體裡面也都是每天、每分、每秒,不斷的在生滅變化。

 

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都是剎那一直變化,不要總是抗拒無常法印,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了,不承認自己四、五十歲的樣貌情況,還是拿出二十幾歲的相片出來,在那裡陶醉、在那裡欣賞,說著:我多麼英俊、我多麼漂亮、我多麼美麗,我過去多麼的風光……,你還在活在過去的夢幻世界裡面,而不承認當下眼前,你的苦就會繼續存在。

 

好吧!隨緣吧!法界再怎麼無常流動生滅變化,你的內心就是坐在無常的波浪上面,接納大自然的生滅變化,你要這樣才能夠體會到每一個當下「三法印」具足,每一個當下才能夠坐在涅槃寂靜的世界境界中。「涅槃境界」絕對不是死的,絕對不是「入深定」才證悟到涅槃,不是這樣的。那是涅槃寂靜的一種描述,但是真正的涅槃是活生生的,當下「三法印」具足,要知道真正的常是跟無常法流溶為一體,要溶入大自然的法流裡面,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作常恆不變異?你要溶入大自然的法流裡面,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作涅槃寂靜?這是很深的,希望大家慢慢繼續深入去體悟。

 

至於這個時間要多久呢?只要你聞思基礎具足之後,有見法、證初果以上,要邁向四果阿羅漢,佛陀跟我們講是不待時節因緣。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下功夫醞釀那些能源、能量,能量是你的各種因緣,不是去練氣功、練能量,而是醞釀你的各種因緣。如果你真的走在正確解脫道上,都是立竿見影的,都有可能見法、證果的。如果你的因緣、聞思還不具足,要多聽聞佛法,聽聞解脫道,你就會收穫。如果你沒有覺得自己有進步,那是因為在練習的過程,有偷工減料。如果你實實在在的聽聞,然後又實實在在的去做,就會有效果出來,你就會感受到有進步了,你的定力有在增長了,你的覺性有在提昇了,你的覺察力有在提昇了……。

 

體證「無我」,已經是來到見法最深的地方,不是見到佛性、自性就解決了,不是這樣的。要真的體悟到「無我」,而且要做到「無我」,你就會像諸佛菩薩一樣解脫自在。怎麼樣才能夠體悟到「無我」?除了要徹證「無常」之外,從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每一個當下去體悟「無常」法流,當體悟無常法流,你會體會到沒有一個實體的存在、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它是一直都在流動生滅變化。

 

這個「流動生滅變化」就會讓你對這個「我」的根深蒂固觀念,慢慢的溶解、慢慢的溶解,你如果能夠進一步去分析這個「我」要能夠存在,需要哪些的條件?需要哪些的因緣?這個需要深入到生命核心來探討。我這個生命能夠存在,需要哪些的因緣條件?如果說有「我」,那這個「我」到底是怎麼來?這個「我」要能夠存在,到底需要哪些條件?佛教講說,如果你要承認「我」單獨能夠存在,它一定要符合「恆常、一、主宰」。

 

這個「一」就是你不需要其他的因緣,可以完全一個人單獨主宰、單獨決定,我要怎麼樣就能夠怎麼樣,包括那個「一」、一個人、一個因素,你都不需要其他的因素,你能夠主宰一切。如果這三個你能夠做得到,能夠維持常恆,能夠維持獨一、個體存在,能夠主宰一切,這個「我」才能夠存在、才能夠成立,如果這三個你一一去檢驗,那是不可能存在的話,你就能夠體悟到什麼叫做「無我」?

 

「三法印」的第一個法印是「無常」,就是在告訴我們,要追求一個常恆的「我」,是不可能的,那是因為你沒有了解實相而已,如果你真的去徹證大自然存在的運轉法則、大自然存在的實相,當你一一去檢驗去求證之後,發現真的一切都在流動,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常恆的這個法印,這個現象、這一種夢想是不存在的。

 

再來,我們來解析這個「一」,就是只要靠我一個人,我就能夠成就一切、就能夠承辦一切,我要吃飯,只要動個念頭,喔!這些米、飯、菜啊!全部都自動的湧現出來,我不需要農人種田,我不需要農人去種菜,我不需要別人來煮這些飯菜,我不需要那些瓦斯、柴火,都不用!我只要一個念頭,飯菜全部都出來,你能不能這樣做到?如果可以,就表示你不需要眾因緣的協助,你只要「一」、一個,你就可以解決一切。

 

所以當我在吃一餐飯的時候,我就是感恩,感恩眾因緣,包括說我們要能夠有衣服穿,要有多少的因緣配合,我們才能夠有這些衣服可以穿;我們要能夠承辦一件事情,背後要有多少的因緣的協助、護持,才能夠承辦一件事情,包括今天能夠在這個莊嚴的禪堂打坐,背後要有多少因緣的支撐、支持,你知道嗎?你有深度去解析嗎?除了家人的支持、體諒、護持之外,除了公司老闆、上司主管他們的配合、支持之外。

 

再來,這樣的一個禪堂、這樣的一個環境存在,要凝聚多少的因緣才能夠形成,為這整個大因緣、大環境,我們付出了多少?不是邀功,而是要問自己,我們為這樣的一個禪修付出了多少?如果我坐的在那裡,還在牢騷一大堆、抱怨一大堆、還有很多的不滿、這裡也不順遂、那裡也不好、這裡也不如意。如果我們還在那裡這樣抱怨,表示我們都看不到背後的因緣,如果你能夠去看到今天能夠有因緣,在這裡好好的禪修用功,能夠開發我們的明心、開發我們的覺性,能夠讓我見法,真的這背後要具足非常多的因緣,這時候你的身心會很柔軟,而且會充滿著感恩的心,當你的身心越柔軟、越有感恩的心,你的見法力道反而是越強。

 

身心柔軟的時候,就能夠溶入當下的法流裡面,所以不要一談到修行,總是抱持著一個方法,然後一直要入深定,一直要坐多久才叫做修行,不是這樣的。如果你的觀念知見錯誤,你越修,心反而越僵化,「我慢」反而越大,所以如果你能夠來這裡禪修,能夠長養慈悲心跟感恩的心,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你的生命品質會不一樣的。

 

要解析「無我」,這個「一」,如果你真的認真去解析,你就知道不是我一個人很厲害,不是我一個人能夠承辦事情,要眾因緣啊!

 

其次,解析「主宰」,我能夠主宰一切嗎?我能夠讓我這個色身不老、不病、不死嗎?我能夠不吃飯嗎?能夠不呼吸嗎?我能夠讓我最敬愛的家人、親人不老、不病、不死嗎?我能夠隨心所欲、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嗎?你慢慢的去解析,如果你能夠主宰一切,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你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講的「無我」的這個真理實相。空海很認真的去檢驗、去思惟、去求證,發現釋迦牟尼的智慧,實在是非常的高超,他講出了非常深的真理實相,一般的宗教很少能夠觸及、很少在解析「無我」,而佛陀竟然能夠看得這麼的清楚。

 

所以「無我」不是抽象、不是想像,也不是拿來跟人家爭辯,不是說我懂很多、很會引經據典,我懂得比你多、可以辯贏過你……,如果你拿「無我」要去辯贏過別人,你的「無我」就只是知見啊!因為你是用「我」在宣說「無我」,用「我慢」在駁倒別人。如果真的來到「無我」的世界,你是不與眾生諍、不與世間諍啊!「入空戲論滅」。真的來到「無我」的世界,你絕對不會跟眾生比大比小、比高比低的,你只有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協助有緣人啊!眾生有苦,我們就協助。

 

再來,如果要去體會「無我」,你還可以從一些角度去體悟:我這個色身是不是真的需要仰靠大地、流水、陽光、空氣、還有虛空?佛經裡面所講的,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四界,就是地、水、火、風這些所組合而成,如果再講更具體詳細的話,包括空,地、水、火、風、空,就會有「識」的產生。所以,如果擴大到六界,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跟識,但是這些都不是名相,你不要又一直在五蘊身心裡面鑽研:我這個身心是由地界……,地是什麼?地是肌肉、地是骨頭、地是堅硬,那這樣……,我體會、我看到地界了,但是你卻否定大自然的這個地球,這個地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你認為學佛不要去看那些,學佛跟那些沒關係,我們就五蘊身心裡面去鑽研、去解析就好……。

 

如果你只是在五蘊身心裡面,要透視「無我」、要解析「無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是用一個「我」在解析「無我」,但是一般學佛者不容易覺察到這一點,因為「四念處」的這些修法,包括以前在五蘊身心裡面要去解析「無我」,我也都下過很多功夫,但是就算下過很多功夫,生命修到奄奄一息,還是發現……奇怪!,怎麼還是會有「我慢」?怎麼還是會有不安?這個「我」怎麼還是不知究竟歸依處在哪裡?

 

當後來有一些因緣讓我體悟到之後,深深的發現你要真的體悟「無我」,一定要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一定要看到整個大自然跟我們的密切關係,如果你能夠去體會每天我這個色身,不錯!一樣是具足地、水、火、風、空,但是這些元素材料從哪裡來呢?你如果能夠去看到我身體裡面的地界,原來是來自這個大自然的地界、這個土地,你吃稻米、吃那些瓜果,就是那些植物吸取土壤裡面的養份,轉換土壤裡面的那些鐵質、鈣質、礦物質,把它們轉換,再加上光合作用,然後結出纍纍的果實跟青菜、蔬菜之後,我們再間接吃土壤,也就是我們吃這些五穀、蔬菜。

 

但是在這樣一個轉換的過程,眾生就不容易看到我們的身體的骨頭跟肌肉,是來自於土壤的轉換,只是一個轉換,眾生就看不到,所以你以為我的這個生命跟地球、土地沒關係,佛陀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生命,就是由土地組合而成、由水份組合而成,這些土地、這些水不是我所創造出來的,不是我修行很厲害,我能夠發明、發揮出來的,這些都是大自然本來就存在啊!這個「我」要成長,都是每天不斷的要吸取土地的營養,然後你的肉體、骨頭,才能夠繼續健康的存在著。你每天要吸取大自然的水份,我身體裡面的水份才能夠繼續保留著,我才能夠有足夠的水份;喝水,你就是在喝大自然的甘露水,我這個生命能夠存在,就是要整個大自然的養育,這就是緣起。這個生命要存在、這個「我」要存在,就是要這麼多的因緣。

 

再來,空氣,一般人很難體會到說一分鐘的空氣,是這麼的有價值,五分鐘的空氣比五百萬都更有價值。失去了五百萬,你不會死亡,你只是會痛苦、哀傷、不捨,但是難過幾天之後,你的生命還是活著,你也還可以。就算你全部的家產都喪失掉了,也還是可以重新東山再起、重新來過,你的生命還不會死掉,除非你自己自暴自棄。但是只要五分鐘,沒有新鮮的空氣讓你呼吸,絕大多數的人都要死掉,超過三分鐘沒有新鮮的空氣,大部份的人就會變成植物人。

 

所以我們要靜下來解析,平常自認很厲害,我學問很高、我很聰明、我IQ很高、我辦事能力很強,你看這都是我行、我很厲害啊!你能不能看到這背後都需要整個大自然的支撐、大自然的養育?需要很多的因緣具足,我才能夠活著,因為有大自然的支撐,我這個生命活著、有這個主體,我才能夠去做其它事情。但是我們卻常常忘恩負義、常常忘本啊!如果你體悟不到「無我」,就請你自己練習看看,把你的鼻子跟嘴巴都捏起來,看你能夠憋氣多久?

 

真的要去練習,如果你學佛學了幾十年,還體悟不到「無我」,還體悟不到大自然的風界跟我們身體的空氣,有多麼重要的密切關係,如果你體悟不到的話,請你把鼻子跟嘴巴捏起來,不要呼吸,看你能夠活多久?看這個「自我」多麼厲害,如果你很厲害,你就不要呼吸而又能夠活著,如果你認為你的修行境界很高、神通廣大,你能不能自己無中生有,創造空氣出來?你生命不需要大自然的這些空氣,我靠我的神通,我就能夠變化出無邊的無量的空氣出來?

 

如果能,你的神通能夠變化出這些,那你的神通就有用;如果沒有的話,那一些神通跟生命的存在關係不大,我們只是做一些助緣。如果你認為你的神通很廣大,你能不能去看到?很多都只是雕蟲小技,能夠看到這些,當你有神通的時候,你不會增長「我慢」的,你會擅用一些工具去協助眾生,你也會知道能夠幫助眾生的,也是很有限,只是一些助緣,而生命存在的主要因素,都是整個大自然在支撐啊!

 

大地、流水、空氣都分析過了,再來看看火、火界,我們身體裡面的火界,要清楚的認識出來,那不是無中生有。火界講的就是太陽,我們生命能夠存在,跟太陽完全是密不可分,沒有太陽把陽光、把能源輸送到地球來,我們地球所有的植物跟動物欠缺能源,生命就會全部都枯萎掉,你能不能去體會?火界就是來自於太陽,太陽默默的在燃燒自己,不只照亮眾生,而且把生命的能源、燃燒自己,把自己生命的能源來供養地球上的植物、動物,而我們曾幾何時好好的去感恩太陽?感恩這個大自然的養育?

 

所以,大家靜下來好好去解析、好好去體悟,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緣起甚深」?如果你能夠體會到「緣起甚深」,佛陀就跟我們講「若見緣起則見如來」,如果你真的能夠徹證「無常」,又體悟到「緣起甚深」,你就能夠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因為你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我」的真理實相。

 

后註1:五取蘊,即五蘊,色、受、想、行、識。《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諸行,如是諸行之集,如是諸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后註2:六處,即六內處與六外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后註3:七覺支,即七種覺悟因素: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念覺支。』內〔心〕不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念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其他六覺支依此理。)

 

后註4:四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

 

后註5:四念住最完整的闡釋,可參見《大念處經》(南傳佛教經典載《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漢傳佛教經典載《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譯)。      (2012-10-12 21:54:22)

 

                        註:用白話來說者--空海法師



附錄--四念處修行法要問答()--空海法師講述

 

1.問:為何要生?如果人生是苦,那為何要出生?這是不是造物主的造弄?

 

空海法師答:我認為把人生定義為人生是苦,這是不正確、有失公平的。人生,它是個中性。你的出生本來也不是你的錯;你的出生,是法界非常殊勝的因緣。問題在於如果我們沒有清醒明覺去覺察宇宙的真理實相,我們所做所為是背道而馳,所以就造成自討苦吃。所以,這個苦不是本來就存在,不是人生本來就是苦。如果你能夠了悟真理實相,你可以過得很安祥、很快樂、很自在。苦是來自於眾生對真理實相的不了解,然後你所做所為跟真理實相背道而馳,這就像逆流而游,你不斷的跟法界的運轉法則相違背,而自討苦吃。

 

所以,我們要了解,不是生命本來就是苦,它是中性的、中性的,那為何要生?為何要生?這就是整個法界的殊勝因緣,慢慢深入去了解,你就會珍惜我們這個生命,就像一個星球,它從零、從無,要慢慢的形成、慢慢的凝聚,轉換到一個太陽系出來,要經過好幾十億年的醞釀,有了太陽系、有了地球之後,到達要有眾生在地球上能夠出生、能夠誕生,一樣要經過好幾億年的醞釀,來到要有人類在這個地球出現,那又是經過好幾億年的醞釀,如果真的能夠好好、慢慢去深觀,佛陀所跟我們講的緣起法則、緣起甚深,你會很讚歎法界的奧妙、緣起甚深,緣起真的非常深,它會破除眾生的宿命論,破除眾生錯誤的因果論。並不是沒有因果,是有因果,但是要深觀緣起,你才不會落入宿命論,才不會都認為生命是很苦。

 

2.問:「出入息法」是先觀呼吸再心中默唸生滅變異,而經行是意念引導:提移落觸,為什麼「出入息法」與經行的使用方法好像剛好相反,是嗎?

 

空海法師答:這兩個我們要有所分別,第一、「出入息法」是屬於自主神經在運轉,而我們內臟器官在發揮作用,都是屬於自主神經在運轉。自主神經在運轉,一樣都是有指令,它受到某種指令,然後才動作,只是有些指令,它不是來自於我們的意念在掌控,但一樣都是有指令在下達,有時候它是透過化學變化,就好像如果我們身體喝些酒精下去,這個酒精的成份就會激發我們的肝臟要去解毒,而這個解毒的過程,不是你在下達口令,但是它一定有誘因,有指令出來、有信號出來,我們的肝臟才會進行解毒的這種作用。

 

所以一樣,我們身體本身都是有意念、有指令在前引導,「出入息法」本來是屬於自主神經在運作,但因為我們的心都跑東跑西,如果你又把你的意念擴大,然後意念在前引導的話,這個「出入息」會變成一種機械式的訓練。當我要吸氣,就下達口令吸氣,它才吸氣;當下達口令呼氣,它才呼氣,這樣會變成你在喧賓奪主,要替代自主神經的運轉。而當你用你的意念要去引導它,結果沒多久你的呼吸會變成很混亂或是很悶。

 

這時候,我們是保持一個客觀的覺察,覺察自主神經在運轉,一個自然的呼吸的進出。你是看到現象的產生,然後再默唸,如果沒有默唸,觀出入息時,你的心念很容易就散失掉的、很容易就跑掉,與其讓它這樣跑東跑西,不如就像小孩子給它有個玩具可以玩,它可以在那裡安定下來打坐,或是安定在禪堂,所以默唸就是給它一個方便法。

 

有人所給予的方便法很多,但是我們用單純又有效果的方便法。我們是在現象發生之後,因為那是自主神經在運轉,現象發生之後,我們的心緊盯著它、緊看著它,然後我們默唸:生滅變異,一方面可以攝心,一方面可以清楚覺察呼吸的進出,這裡有很深的見法基礎埋伏在裡面。

 

再來,為什麼經行要用意念去引導?經行是我們的肢體動作、我們的手腳四肢,這是屬於我們的隨意肌,在我們講述的整個課程裡面有講到不隨意肌,就是屬於自主神經系統。隨意肌就是屬於可以隨著我們的意念而動作的,我們的手腳是可以隨著我們的意念而動作。好像我現在想要握拳,我就可以握拳;要放開伸展,我就可以放開;要伸手、要屈手,我可以隨著我的意念來引導身體的這些動作。

 

肢體語言是隨著我們的意念引導,它才動作,本來都是意念在前,只是因為你平常的動作太衝動、太快,你看不到。那現在呢?讓你的動作跟意念能夠緩慢下來,讓它分解、分開,黏得太緊的,就把它稍微分開,讓你能夠清楚的看到,所以意念先下達口令,然後再動作。慢慢的你不要下達口令,你只是動作,然後當你內心清楚明覺度夠的時候,就能夠看到你的身體在動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導,那不是暗示出來的、不是訓練出來的,我們只是訓練你的覺醒、明覺度而已。

 

這個覺醒明覺度訓練出來之後,是要幫助你去清楚的看到那個已經存在的事實,如果本來是動作在前、意念在後,因為我們透過空海這個人講一些方法訓練之後,然後我就改變過來,透過訓練而去改變事實,這樣是錯誤的,而且也不可能,頂多只是暫時的有效果而已,終究你改變不了法界的運轉法則,所以我們是協助大家把這個明覺、覺醒、覺察力提升,把已經存在的事實放大、分解,讓你能夠看的清楚。慢慢的因為這個過程讓你的心能夠定下來,而且覺性開發出來之後,你穩定活在當下,再來我們就可以進入更微細的覺察,你就能夠清楚的看到已經存在的事實,這時候你才能夠進入到「名色分界智」的開發。

 

3.問:經行的提、移、落、觸,有何意義呢?

 

空海法師答:本來你每個腳步都是在提、移、落、觸,我們只是把這個過程分解動作進行,只是分解開來把它擴大,像平常連貫這樣過來,你看不清楚。我們現在把它分片段片段這樣,讓大家可以看得清楚,如果你沒有把動作慢下來,你的行走都是無明行,是在衝動啊!你能夠這樣從慢動作開始,清清楚楚的覺察、覺察,在慢動作覺察到之後,再把動作慢慢地加快、慢慢加快,你加快的速度要多快呢?只要在你能夠清楚覺察的範圍,你能夠漸漸地加快,然後能夠多快都可以。

 

當你慢慢地熟練、慢慢穩定之後,你平常在工作、歷緣對境之中,你的走路快速,一樣都可以保持清醒明覺。有一次禪修的時候,一位學員很率直問我,老師你教我們走路要慢一點,但是我怎麼有一次看你走路很快呢?剛好那一次我是有些急事要去辦啦!有事要去辦,難道我腳步就不可以快嗎?只要你能夠保持清醒明覺,可以快的,甚至你也可以跑步,你跑步的當下,我一樣很輕鬆、清醒明覺,但因為快動作,你不清楚,所以要讓你從慢動作開始、從分解動作開始。就像要打太極拳,你從分解動作把要領、訣竅抓到之後,再來就可以行雲流水的打出來。

 

4.問:如何溶入一切境界?

 

空海法師答:如果從究竟義來講,沒有所謂的溶入、不溶入,就好像說魚跟大海,沒有所謂的溶入大海、溶入不溶入。但是當眾生的身見、我見,還沒有破除之前,是有這個溶入、不溶入的過程,要來到真正的溶入一切境界,是要來到真的是無我、無私,沒有身見、沒有我見。證到初果是身見破除,但是那個「我」,還沒有消失,我見我慢還沒有消失,這些必須要不斷的深入、不斷的深入,才能夠真正把那個我見、我慢消失。當你有我慢的時候,你就沒辦法跟境界溶為一體;當你有自卑的時候,也不會跟境界溶為一體,你的那一種溶入不是真正的溶入。

 

所以究竟來講,你要真的溶入一切境界,是要來到沒有我慢、沒有自卑,身見與我見破除、消失,但是這個標準太高了。要真正做到這樣,用這一種標準來要求,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但是我們可以從「有為法」開始,怎麼從「有為法」開始呢?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就是「有為法」逐漸的深入。

 

那怎樣溶入一切境界呢?除了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才能夠在一切歷緣對境之中,慢慢的去應用出來、處處見法。當你見法之後,我們的身見、我見、我慢,都會逐漸的消失,那十個結縛就是十道的城牆,十道城牆把自己跟眾生、境界隔閡開來,不是境界跟我們對立,是我們自己的我見、身見隔閡開。而修行就是要把這些城牆、身見、我見一一的去除,一一的淡化、淨化,把那些身見、我見、結縛,慢慢的拆除掉,當你見法越深一分,你的我見、我慢就會越淡薄一分。當你淡薄一分,你跟境界的相容性就會增加一分。

 

所以,要溶入一切境界,你要不斷的聞思的深入,在歷緣對境中都要去實修、去體悟,處處去見法。再來,比較具體要溶入一切境界,現在大家就要學習著面對每一個境界,要真誠真心的去面對它,不要逃避,也不要刻意去攀緣。當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真誠真心的去面對、去處理;當面對眾生的時候,我們也是真誠真心的善待一切眾生,不要把自己跟眾生劃分出來,我們是男人、你們是女人,我們是出家眾、你們是在家眾……。你這樣的劃分,就很難跟眾生溶為一體,如果你再劃分出來:我是董事長、你是職員,我是什麼、你是什麼……,你那一種區別心、虛妄的分別心,虛妄的界線一劃分出來,就沒辦法跟眾生相溶。

 

所以在歷緣對境中,我們處處就要學習著把二元對立的分別,慢慢的泯除掉,大小、是非、高低、好壞的那一種大小眼的心態,慢慢的去除,用平等心來善待一切眾生。但是要做到平等心非常不容易,這個需要學習,而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也是大家平常歷緣對境之中,你每天都要學習的功課,真正的修行也是在這方面。如果你修個一二十年,但是還沒有展現出平等心,那你的修行還是在練功夫,那一種平等心慢慢的深入、慢慢的深入,真的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而且體證到也真的做到,你就會體悟到佛陀無上正等正覺的那個法號,沒有大小眼、沒有尊卑貴賤之分。

 

不錯!是有總統、有小職員,但是在你的內心中,他們都是平等的,「無上」就是眾生平等,「正等」是完全平等,「正覺」是清楚明覺,而且清清楚楚徹底的了悟實相的存在就是這樣,對宇宙、對大自然存在而言,眾生都平等,我們跟佛陀完全平等,如果你真的能夠體會到跟一切眾生平等,你跟諸佛菩薩都平等,你就會來到沒有所謂的溶入、不溶入,也就是來到真正一體的世界,那是涅槃解脫自在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是可修可證可達。只要大家一步一腳印的深入,一定可以來到這樣的境界。

 

5.問:如何對治昏沈?

 

空海法師答:如何對冶昏沈?這是很普遍,尤其是打坐的人很常遇到的問題,有的人他用某種法門,譬如說,持續的持咒或是念佛,他可能會覺得比較不容易昏沈,不錯!是有這樣的一種情況,但是因為我們要進入禪定,要進入到比較微細的內心世界,我們要用更單純的方法、更簡便的方法。觀出入息法,是在各種方法裡面來講,算是相當高級的階段,就好像說有些方法是適用初學者,有些方法是適用你要進入比較深層的、內心寧靜的時候所用的。

 

「出入息法」就是要幫助大家進入到微細的內心世界,來開發明心的階段,你心不明,你的內心是常常處在凹凹凸凸、無明的世界裡面,你帶著凹凸鏡的心鏡在看世間,看的是幻相的世間都不知道,在你還沒有覺醒過來之前,跟你講所看的是幻相不是實相,你就是不知不覺、也不以為然。你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都不容易覺察到,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打坐的階段,透過打坐禪修,內心漸漸寧靜下來之後,你才會有能力來看到自己過去真的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

 

所以,觀出入息而進入比較深的寧靜、比較深的禪定,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高級的禪修方法,大家不要小看這樣的因緣,因為我們所用的是很單純的出入息方法。如果以治病來講,我們是用比較單純又沒有副作用的藥物,我們不是用麻醉劑、不是用興奮劑、不是用安慰劑。所以,在用這一種單純簡便的方法,當我們心漸漸寧靜下來的時候,有一個情況很容易會發生,就是很容易就進入昏沈。

 

比如一個人平常靠抽煙在提神,現在要讓你把那個煙戒掉、放下煙,在這個戒煙的期間,沒有抽煙的時候,你很快就會無精打采、會昏沈,因為那個興奮劑、麻醉劑、刺激劑漸漸減少,當沒有的時候,你一下子沒辦法適應,就好像有些吸毒的人,他要靠一些毒品才能夠興奮、才很高興、很快樂,但是那個副作用很大。現在來戒毒的時候,他會有一段期間很痛苦、很不能夠適應,現在大家本來在欲界裡面打滾,欲界裡面有很多的興奮劑、有很多的麻醉劑,現在要讓你放下那些興奮劑、麻醉劑,單純的坐在禪堂,用單純的方法來用功精進,你很自然、很容易進入昏沈的情況,所以這是修行過程很自然的現象,你不要排斥昏沈的現象,因為這是必經的過程。

 

請你用愛心、用耐心來包容它,有昏沈的現象是代表我們過去身心的疲憊,我們沒有讓心真的寧靜下來,有昏沈的現象代表我們過去吃太多的興奮劑、麻醉劑,我們沒有讓心回到單純寧靜的情況。今天的禪修正是要透過這樣的殊勝因緣,而且透過大眾的加持力量,如果你一個人在家裡禪修,那一種精進力道沒辦法這麼強的,大眾的精進用功、大眾的精進力量,會鼓勵我們提起精神振作起來,就像一個戒煙的人,一個人要單獨戒煙不容易,但是如果大眾集體來奮鬥,那一種互相勉勵的力量會更大。

 

所以,真正最大的加持來自於學員們的精進用功,你們的精進用功會讓其他的學員產生正面的效益,他們會看齊、會學習,也比較會有信心、有毅力,來突破昏沈的階段、煩燥不安的階段,請大家也用愛心來包容其他學員呈現一些煩燥不安的時候,或是有干擾到我們的時候,也請你用愛心來包容他們,彼此多體諒、相扶持,這是最好的加持。所以昏沈方面,你用愛心來接納它,用一段期間讓它慢慢的沈澱下來,沒多久,這個昏沈就會消失。

 

6.問:容易昏沈打瞌睡,怎麼辦?

 

空海法師答:因為我們平常身心就是靜不下來,就是一直衝動、一直的攀緣,你又靜不下來,背後就是要有更多的刺激,為什麼很多人靜不下來?因為他內心沒辦法安祥,也不知道心要依歸何處?所以他就繼續不斷的在攀緣,因為平常心沒有寧靜下來,導致我們的身心疲憊,所以現在來打坐的時候,就很容易會打瞌睡、很容易陷入昏沈,除了要用愛心、耐心來包容之外,再來,對治昏沈還有一招很有效果,就是如果真的要昏沈、想睡覺的時候,你不用挫折,你用愛心、耐心來包容它、接受它。

 

如果真的想睡的時候,你也正知明覺的進入睡覺,不是不可以睡,睡覺也是個臥禪,只是用打坐的方式來進入臥禪的境界,如果你內心一直在跟昏沈拉扯,覺得今天要精進用功,我七天裡面一定要開悟,怎麼可以昏沈呢?我不可以睡覺啊!然後當昏沈一起來的時候,你又在那裡責備:別人坐的好像佛陀一樣,一動也不動,而我卻拚命在那裡點頭……,你一直很自責,當你越拉扯、越自責的時候,你昏沈的時段會越拉長,想睡又不好意思睡,昏沈又不敢讓它昏沈,然後就不斷的在那裡拉拉扯扯、拉拉扯扯,結果怎麼樣呢?提不起、也放不下,你不斷在那裡拉扯、拉扯,禪修經過了一半,人家已經漸漸的安祥下來了,你還在那裡:糟糕!別人都進入情況了,我卻還沒有……,你又會越慌亂。

 

所以,修行也要有大丈夫的氣勢,要能夠提得起、放得下,不要提不起、也放不下,包括對昏沈、對打瞌睡也是一樣,我敢做敢當,我敢在禪堂裡面睡覺、敢做敢當,沒關係!你就好好的睡。對治昏沈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好好安心的讓它睡覺,本來我們安排的睡眠時間都已經夠,但是因為在睡眠的時候,你又在那裡打妄想,又在那裡胡思亂想,沒有好好睡覺,結果到禪堂裡面又是在打妄想,又是在那裡昏沈,但是沒關係,這都是很正常的過程,我敢做敢當啊!我精進用功,我也精進努力的睡覺,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真的昏沈的時候,你就用愛心來接納它,所以前面三天有昏沈、有昏睡、打瞌睡的這種情況,我不會提醒你,也不會去搖醒你,但是到了第四天我就會,所以前面的三天是讓你把身心慢慢安定下來,消除疲勞的一個階段,如果沒有消除你的疲勞、你的昏沈,後面你沒辦法進入的。昏沈是屬於五蓋之一,只要你有這五蓋其中的昏沈蓋還存在,你沒辦法進入後面的,所以前面的這幾天,一方面是一個很拉扯、浮動不安的過程,沒關係!就是用耐心來接納它。

 

再來就是要能提、能放,身心放輕鬆,讓這個昏沈能夠早點消失,它會自然的很快消失,只要你睡飽、睡夠,自然它就不會昏沈,所以對冶昏沈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的睡覺,在禪堂內不是不可以睡覺,可以,但是只要你精進用功,我睡覺是為了不必睡覺,我睡覺是為了對治昏沈,你就好好的去接納它,接納自己的醜陋、接納自己的不足,我就是為了將來能夠更好,所以這是對治昏沈的良方。

 

7.問:雖修行了一段期間,也有一些感觸,但總覺得仍有些框框,如何再有效的去除那些框框呢?

 

空海法師答:這個框框每個人都有,除非你是解脫者,如果你的框框越多、越狹窄,你的煩惱就越大、你的苦海就越大,修行就是要去除掉我們內心的框框,整個解脫道就是要協助大家把內心的框框清楚照見,然後很快的把那些框框去除掉,而這必須要有聞思的基礎,又再配合實修實証。

 

聞思基礎是給你一張地圖,實修實証就是按照地圖逐漸的深入,如果沒有實修、沒有禪修的基礎,你照見不到內心裡面的框框。如果你沒辦法打坐,你的心寧靜不下來,你沒辦法看到自己內心有很多很多的框框,有很多的界線,你看不到的時候,只要當別人講出來的觸犯到你內心框框,你就會很快的反彈,認為別人不對,而且會講出很多、很多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立論是正確的,你會否定別人,但你看不到。

 

事實上是因為別人所講的,不符合你的內心的框框的標準,你內心裡面拿著一把劍: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你不知道而已。真正煩惱、痛苦的原因,事實上是來自於自己,但你看不到,所以你會怪罪別人;你找很多的理由,都是別人不對;找很多的理由,來證明自己是正確。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有沒有在顛倒夢想的世界,欺騙不了人的。

 

因此,如實回來面對自己,透過聞思修証,我們才能夠看到我們內心很多的框框,當你能夠照見到,佛陀就把這些從粗到微細整個過程,把它概略的講出來,就是十個結。要有禪定力,你才能夠看到,看到你才能夠淨化。所以,如何有效去除框框?如果講更深入的話,就是必須要有聞思修証的深入,一定要有聞思基礎,而且要配合實修實証,你才能夠有效去除框框。

 

以目前現在來講,就是大家要隨時歸零,身心柔軟回到當下。有時候空海這個人會講到一些觀念、方法,或是講到一些知見不符合你原先內心所理解的時候,不符合你原先所要的答案的時候,也許這時候你馬上就會反彈:啊!這個人講錯了,我以前在其他上師那裡學的,人家的方法是怎麼樣殊勝,他講的這些不夠啦!不夠高啦!不夠理想啦!這太簡單了、太簡便了啦!這沒什麼!人家那些很虛、很玄、很神秘!而且那時候我要繳很多的錢,才能夠去參加禪修啊!我來這裡參加禪修沒有繳錢,他就讓我進來啊!這個法門好像不是很珍貴……,你內心會有很多跟過去在比較,會有很多你認為的那一種界定標準在衡量,你不知道。

 

那都是我們自己的框框,今天就請大家把那些歸零、歸零、放下,每一天、每一個境界,如果遇到跟自己內心有所阻礙、有所卡住、有所衝突的時候,記得不要馬上就找出答案,認為別人不對,這樣我們很容易落入自欺欺人的境界而不知道,能不能讓自己歸零?給自己有無限的空間,讓自己大死一番,讓自己重新來過,每天都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每天從是從零開始,每天都是用赤子之心來吸收、來學習,這樣你的進步會非常的神速,這就是有效去除內心的框框。


          附錄--四念處修行法要問答()--空海法師講述

 

8.問:「見法」是怎麼一回事?工作當中一樣能夠見法嗎?

 

空海法師答:法是怎麼一回事?這個「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心領神會,是用你的智慧眼去看。「見法」就是用你的心靈去體悟宇宙的真理實相,用你的心靈真的去徹證大自然的運轉法則,用你的心靈去徹證「三法印」,這是佛陀所講的「見法」,也是那些真正的解脫者他們能夠遠離顛倒夢想的核心。

 

很多人對「見法」,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我回到佛陀所講的「見法」,真的是能夠幫助我們了悟真理實相、遠離顛倒夢想。「見法」會不會困難?只要大家依循著「四念處」的修行方法--身、受、心、法,逐步的深入明心階段,「心念處」能夠開發出來。第四個階段的「法念處」,就是協助大家去「見法」,這一定要實修實証,你要親證喝到,那一種法喜就自然泉湧。如果沒有體證到的話,都只是一種空論、空談、知見;如果你體悟到,你「見法」體悟到的那種喜悅,它是由心裡面泉湧出來,你壓抑也壓抑不了、騙也騙不了。如果你沒有「見法」,就算再怎麼裝,都裝不出來的;會皮笑肉不笑,身在笑,心沒有在笑,心是苦的。所以,你有沒有見法?都寫在臉上、騙不了人。

 

有關於「見法」,很多的解釋都不一樣,「見法」事實上也是一種開悟,整個修行的過程,是從不斷累積很多的小悟、小的開悟,開悟、開悟,然後會來到大徹大悟。所以「見法」一樣有淺有深,這是佛陀所劃分出來的,證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果位區分?跟一個人所斷的結縛多少有關,以及「見法」的力道及深度有關。

 

鼓勵大家不要得少為足,要一直的深入直達,非達究竟解脫絕不終止,要有這樣的魄力決心,「見法」到大徹大悟是要累積很多的小悟,不斷的開悟。才能夠來到大徹大悟。

 

工作當中一樣能夠見法嗎?肯定的告訴大家:可以!而且很多很深的「見法」,是要在歷緣對境中,開悟、見法不只是在禪堂、禪修打坐,禪堂內的打坐跟禪修期間,是在最有利的情況之下把基礎打好。有了基礎之後,你見法容易;有了這樣的基礎,再來,你回到社會、回到各位的工作崗位之中,處處歷緣對境的時候,正是你見法的好時機,會讓你的見法力道更深,而見法不只是「三法印」而已,你還要去看到深層的那些結縛,看到我們自己的貪、瞋-癡、我慢當下在展現的時候,你馬上當下看到,那也是一種見法。

 

如果你只是看到外面的這些「三法印」,而沒有看到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我慢,那還是只是一半而已。所以「法念處」所講著重的重點,是在於看到我們自己內心的種種污垢、種種結縛,但是後面深層那些微細的結縛,你要看到、要斷除,一定要徹證「三法印」的。而在工作當中、歷緣對境之中,你在單純的環境之下打坐,你的貪心跟瞋心展現,不會很明顯、不會很強烈,是會有,但是程度比較薄弱,你一樣可以看得到。但是,你在工作中、歷緣對境中,貪、瞋、癡、我慢的展現,我是、我能的展現,都是在歷緣對境中更清楚啊!更明顯啊!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在禪堂裡,才能夠見法、才能開悟,我們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動、靜要配合,要有靜態充電、提煉、提升的階段,但是當你充電、訓練到一個階段之後,一定要回到滾滾紅塵接受世間的歷練、洗滌,唯有你能夠禁得起有血有淚的世間洗滌,才能夠來到徹證。如果你隱閉在山中,或是一直在茅蓬裡面,或是到高山上去閉關修個幾年,那樣的見法都只是到達一種程度、一種清況而已。

 

你要經歷有血有淚的世間、滾滾紅塵的洗滌,才能夠完全地斷除內心的貪、瞋、癡,才會完全沒有「我慢」,沒有經過滾滾紅塵的洗滌,深層的我慢、深層的結縛是不可能斷除。但是你要在滾滾紅塵裡面,能夠處處見法,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修證基礎。如果沒有深厚的聞思基礎,你就在滾滾紅塵裡面打滾、你展現你很行,處處在展現「我慢」,你都不知道啊!或是你的基礎沒打好,結果一上戰場,很快就陣亡了。不過,沒關係啦!陣亡哦!請你再回到月眉山靈泉禪寺來充電。

 

9.問:內心深層不安,一個人面對空的時候,那一種孤寂感很害怕,如何對治?

 

空海法師答:這個問題很好,是很深入的問題。你要能夠來到面對「空」、孤寂感消失,你要深刻的去了解「空」的特徵、特性,以及「空」對我們的重要。但是你要真正了解「空」之前,因為那是涅槃智,你必須先從「世俗諦」方面下手,先從「有為法」下手,如果能夠深入的去體證世俗諦,你就能夠體證到第一義諦;如果能夠先知法住智,你就能夠知涅槃智。

 

你真的能夠來到面對「空」,把你丟入到「空」裡面,你能夠很安詳自在,那是來到涅槃智的世界。但是你要先知法住智,而你要能夠來到安詳自在、面對一切境界,一樣要有深厚的聞思跟實修實證,你一定要親證到,你內心的害怕才會消失。為什麼一個人面對「空」的時候,他會有所孤寂感呢?因為眾生習慣抓取有,就好像一個習慣很熱鬧這一種環境的人,你叫他到山中來,住在一個很寧靜的地方,他覺得很孤單、很不安全、很害怕。

 

像前幾天我住的地方,為了安全,在旁邊屋頂上做一些欄杆,那個工人來做,他看我周遭的情況說:喔!你這裡這麼安靜,叫我一個人住在這裡,我不敢住、不敢住。我們是覺得很難得寧靜的地方,覺得這是很殊勝,像天堂、像淨土,對空海來講是天堂、是淨土,但是對不適應的眾生,他卻是不敢住。

 

講到這裡,我們要引申出來一個問題,淨土是來自於心的清淨,心淨佛土淨,你真的了悟真理實相,你的心清淨了,不管你到哪裡都是淨土啊!所以你要面對空,然後那一種孤獨感要能夠完全消失,你必須要了悟真理實相、了悟整個法界大自然,跟我們的密切關係。如果你知道什麼叫做天地父母恩,如果你能夠體會到整個大自然,包括虛空,就像天地父母這樣的在養育我們、愛護我們,你還會害怕嗎?

 

如果你了解這個虛空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無邊無際的家,我們的最廣大的舞台,任我們翱翔、任我們發揮,你感恩都來不及了,你怎麼還會怕?所以那種孤寂感那種怕,是來自於我們不了解,不了解,就是因為無明。今天修行就是要把這些無明一一的破除,為什麼要聞思?就是讓你去了解什麼叫做究竟歸依處?什麼叫做涅槃彼岸?所以大家逐漸的深入,你就可以來到大安心、大自在。如果你沒有深入的聞思修證,把你帶到淨土的地方,你會很怕的。大家要一步一腳印的用功,你就可以體證到什麼叫做心淨佛土淨。

 

10.問:如何深觀無常?修「四念處」可以消業障嗎?

 

空海法師答:修四念處可以消業障嗎?我認為消業障只是一個附帶的,只要認真的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好好的地去開發「四念處」,不錯!你的業障一定可以大大消除,為什麼呢?因為「四念處」正是不斷的開發我們的覺性,讓我們的無明漸漸地減少,我們以前處在無明的情況,在起瞋心、在起貪心、在起嫉妒心、在造惡業、種惡因,我們都不知道,不知不覺也不以為然,這是最嚴重,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惑、業、苦。「惑」就是無明,你不清楚當下你的心態,你在起瞋、在嫉妒別人,你在種惡因、結惡緣,但是你不知道,這就是處在無明,處在迷惑的世界裡面,你造了惡業,但是你不以為然。

 

因為種惡因就會有惡果,這個惡果就是苦嘛!苦的現象產生,你又不以為然,你又在怨天尤人、又在怪東怪西,又在怪自己的業障深重,所以修「四念處」正是讓我們開發身、心的明覺,包括深入到「心念處」的時候,讓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能夠清楚覺察。不只是表面意識我們可以覺察到,連潛意識裡面潛伏很幽微的心態,你也可以覺察到,只要「心念處」有開發出來的時候,都是可以覺察到的。

 

當經過「四念處」的禪修之後,你能夠處在明覺的情況之下,當下我起瞋、起嫉妒心,一句話本來要衝出去,但是因為我馬上有覺察到自己又在起瞋,自己又起那種嫉妒之心了,對不起!不應該這樣!我要慈悲善待眾生,當下你有看到的時候,會把原來的這一種惡因、惡種子,你會把它拿掉、不會播種下去。代之而起的是播種下的是善因、善種子,播種這個善因、善種子之後,點點滴滴的累積,你以後的善果是不是會越來越多?這樣你原來不好的那些業障是不是很明顯的減少?

 

真正要消業障,請你好好的開發「四念處」,一定可以,而且這是最有效的,從根本來解決。我們講說「菩薩畏因」種子啊!「凡夫畏果」啊!菩薩講的就是有智慧的人,開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他是怕種下那個因,從在因地、種子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覺察到,所以說「菩薩畏因」。眾生呢?因為那個因你看不到,「四念處」沒有開發的話,你不知道你在種惡因,你是等到果,結果生出來之後、結惡果出來之後,你才看到那個現象,後知後覺、不知不覺,所以你害怕那些果報現前,這就是「凡夫畏果」。

 

但是你不知道你以前種了很多的惡因,所以今天修行就是要讓你徹底的醒過來,讓你在每一天的當下,都是多種善因,而那些惡因、惡種子呢?你會一直的減少、減少、減少,因為你會知道,只要我種下惡因,以後就會有惡果,這樣你還會自討苦吃嗎?如果我去嫉妒眾生,這個是種下惡因,以後的惡果就會回報到我身上來。如果你清楚了解,你就會知道我當下要跟眾生廣結善緣,你當下都是善的念頭出發,慈悲心迴向這個世間。同樣的,這個世間會迴向給你善的種子。所以,修行就是要深入到那個因,根本原因從那裡就開始著手。

 

如何才能深觀無常?你要深觀無常就是必需要能夠來到止觀雙運,你前面「止」的功夫必需要有,所以我們禪修的前幾天,是著重在「定」的開發,「身念處」的開發,這都是讓我們能夠開發寧靜、明凈的心,當你的心越清醒,越明覺、越寧靜,你在看事情的時候就更有力道。所以我們講說定,它是有力的叫做定力,你有這個定力的時候,它會產生力量出來,你懂得止觀雙運,當下你看事情就能夠看穿、看透,別人不知不覺,你可以來到先知先覺,至少也可以後知後覺,所以你要如何才能夠深觀?就是要不斷的開發我們的覺性,這個覺性的開發,不是光在禪修期間而已,禪修只是塑造一個良好的氣氛,讓大家方便的開發,而且透過集體共修的力量,讓大家相輔相成,這種開發的力道會很強,但是不是在禪堂裡面才這樣而已,不是出了禪修或是禪修結束之後,就沒有了,不是這樣,而是要把這個品質繼續延伸下去,你回到家裡一樣,繼續開發你的覺性,你能夠這樣的話,只要你清醒明覺的這個力道越開發,你處處就可以去體悟到什麼叫做無常?

 

要體悟無常,你可以從比較小的範圍慢慢去觀察起,包括一朵花的花開、花落,樹葉從綠而轉黃而掉落,從你所能夠看得到的這些慢慢去體會,從大的範圍慢慢去縮小,從比較粗的那些慢慢去看,慢慢越來越縮小越微細,像去年我們到大陸,在森林中帶他們禪修,有個學員就講:師父你一直說要當下看到無常法印,我怎麼都還看不到無常法印?我就跟他講:你腳底有沒有踩到很多的枯葉?他說:有啊!那你能不能從腳底下所踩的枯葉裡面去體會,這個樹葉的無常變化?他說:喔!真的無常是遍一切處,而且是活生生的法,不是在經典文字堆裡面,在那裡解析、在那裡鑽研,「三法印」是遍一切的存在,任何的地點處處每一個當下,都是「三法印」具足。

 

所以我們所有的聞思,都是要你看到活生生的佛法,當你真的能夠看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時候,所有的經典都在印證你的體會,知道嗎?你要深觀無常,就是心要寧靜下來。

 

11.問:開悟、證悟、悟後起修……等種種,有何關係呢?這個途徑是怎麼樣呢?

 

空海法師答:開悟也可以說就是證悟,但是在開悟的過程,我們可以分為體道、悟道、行道、與道合一。一個人你體會道、悟道,它是逐漸的深入,是有層次、有深度的,體道、悟道之後,真的體會道,你要做的出來才算。行道、開悟絕對不是抽像的,你真的見法、真的學到活生生的佛法,你真的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你是處處見法,而且處處都是可以展現出來,處處都可以見法。

 

你如果真的體悟無常法印,就會展現出跟無常法印相符合的實相出來;你如果真的體悟到「無我」法印,你就真的能夠處處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精神特色出來。我們要求的是,你要真的做到才算,很多人都是「錯把知見當證量」,很多人會理解無常、知道無常、知道無我,以為說知道就算了,也很會講、很會宣說,但問題是,你只是停留在知見而已,你有做到嗎?如果我沒有做到,要跟人家講說:你要「無我」、要展現「無我」,我會覺得很慚愧。如果我們本身都在跟無常對抗,你要勸人家體會無常,我們會起慚愧,所以真的是要做到才算,而且你要做到才講。體道、悟道,你要能夠行的出來、做的出來,這樣才算真的得道,得道絕對不是一個空談,不是一個光是懂一些知見,所以千萬不要「錯把知見當證量」。

 

「悟後起修」就是當你體悟道之後,從此開始你不會再背道而馳,一步一腳印的符合「三法印」的這種原理、原則去做,然後不斷的去努力淨化,也散發出慈悲回來回饋這個世間,點點滴滴的用功,你就可以邁向究竟解脫。

 

12.問:自我、本尊、中陰身,有什麼不同呢?看到本尊進出,是不是開悟呢?

 

空海法師答:「自我」就是一個人很深沈的那個身見、我見,因此「自我」是形容一個人很深沈、根深蒂固的那種我見,做什麼事情總從「我」開始考量,都是為我,也就是你「自我」越強的話,那種私心就越強。

 

「本尊」是一種形容,如果空海現在人在這裏,就是本尊在此,有的學員他想說,他可能會看到空海,那是分身,我意思就是說,空海現在的分身有一千多尊,知道嗎?為什麼?因為法身遍一切處,我們現在不只是千手千眼,現在是千尊法身、千尊分身,我們《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課程VCD這些光碟,已經一千多套在世界在台灣各處、大陸,以及世界好幾個地方在流通,每一套《解脫道次第》的光碟,就有一個課程在上,所以就像一個分身在那邊上課,這樣知道嗎?我想把本尊跟分身這樣來解析,比較合乎科學,大家不要用幻象的那些,然後在迷惑眾生。

 

再來「中陰身」,如果以《西藏度亡經》來講,就是一個人在死亡這時候,到他投胎轉世之前,這一段的過程叫作「中陰身」,但這是名詞、名相而已,因為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生命的存在形態,好像花開花落的時候,會結下那個種子,種子就好像個中陰身這樣,但是那個種子,他是以這樣一個完整的生命存在,所以我們了解這樣的區別。

 

看到本尊進出,是不是開悟呢?不是,那不叫作開悟,有的人叫作陽神出竅,看到靈魂出竅,但是這不叫作開悟,那只是一種特殊的一些現象、能力,真正佛法所要講的各種通裡面,最重要的是漏盡通,其他的神通,人類未必比其他的動物高,但是解脫者跟六道眾生所不同的,就在於漏盡通。所以,其他天界的天人如果有神通,但是欠缺漏盡通的話,那還是一樣。佛經裏面所講的,還是會在福盡還墮,還是會在六道裡面浮浮沈沈,所以漏盡通是最重要,而不是說在禪修的時候,或是有一些靈異現象,然後靈魂會出竅,看到這些就是開悟,不是的。

 

13.問:每當走過或是踏過墳墓的時候,或是吃祭拜過陰的食品,總覺得不舒服,應如何處理?

 

空海法師答:這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以前我在鄉下的時候,老一輩的人都會跟我們講這些的觀念,看到有人要出殯,你們小孩子不可以看、趕快躲起來,但是我們還是會躲在門後偷偷看,也沒有去沖到、沒有煞到。所以,真的很多是因為別人灌輸我們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知見,我們心裡已經有不正確的成見在裡面,所以當遇到一些現象產生的時候,我們毛毛的心態就產生出來。那一種不舒服,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於我們自己對這種情景,不可意的投射、畏懼的投射,因為你已經被灌輸不正確的觀念、訊息。

 

佛陀希望我們處處要見法,佛陀是去看到老、病、死亡,他才覺悟到真的要好好用生命去修行。像我們前幾次禪修,一樣都有帶大家到墳墓區去禪修,就是要讓大家去了解實相,我們到墳墓區去打坐,一樣是用感恩的心、用學習的心,來向這些老師們學習,一具一具的墳墓屍體,都是大體老師,他們都是在跟我們講經說法,你如果把他們當作是我們學習的善知識、我們學習的老師,你怎麼會畏懼他們呢?

 

在出殯的時候,一具棺材抬過去,你能不能用一種見法的心、感恩的心來看?這樣怎麼會有畏懼?怎麼會沖到呢?怎麼會煞到呢?真的要如實去面對生老病死,如果你用學習的心,你到墳墓區打坐、去見法,去體悟什麼叫作無常法印?什麼叫作無我?擺在眼前的亂葬崗,就是荒塚一堆草沒了,那些英雄們、那些古人,他們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所以大家用學習的心去看、去體會,你真的會處處見法,而且不會畏懼的。

 

像以前我在完成中醫師的整個過程之中,一樣要到中國醫藥學院去進修,到解剖室裡面去研究。在解剖室裡面,有十幾具的屍體,有的是完整的,有的已經解剖不同的程度,有的是內臟全部都用出來,一個一個的這樣呈現,有的人進去會很害怕,但是我們是以學習的心來學習,所以那些屍體,我們都把它當作大體老師,他們都是以身作則在教、在示現,告訴我們什麼叫作真理?什麼叫作實相?什麼叫作無我?

 

一個人一直抓、一直抓,抓到最後面,你手上所抓的是什麼?所以都是在告訴我們,一方面解剖成不同程度的這些屍體,讓我們了解身體裏面的組織狀況,我們去觸摸那些內臟一樣,我們都是一種感恩的心。我想主要的是,我們心裏面要有正確的心理建設,也就是要有正知正見。如果你有正知正見,你以前會產生的那些問題,它就會消失、就會迎刃而解,所以我們要有慈悲心,虛心的學習,這樣那些會沖煞的那些問題,就沒有。因為我們處處見法、處處懷著感恩的心。

 

14.問:解脫者如何面對「世間法」?

 

空海法師答:解脫者如何面對「世間法」?這好像解脫者他們就不在世間。解脫者他肚子餓的時候,還是要吃飯,如果他喝水喝比較多,上課的時候需要尿尿,他還是要停課下來,趕快以世間法先去解決,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無我,所以我們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但並不是說「出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完全一樣,不要混為一談。而是說,你要在「世間法」裡面去釐清出來,你要清清楚楚的了解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

 

而要真正的了悟什麼叫「出世間法」?你一定要深觀世間法,這就是龍樹所講的,如果你不知世俗諦,就沒辦法了悟第一義諦,這樣知道嗎?如果你忽略「世間法」,該盡的責任義務你不去做的話,你的內心會不安。你內心不安,就沒辦法安心的來禪修,你的身心沒辦法靜下來,你還懷有那一種愧疚之心,就沒辦法身心安定,也沒辦法來到「所作已作」的階段。

 

「所作已作」就是告訴我們,你「世間法」該做的,我們會去做,該承擔的我們會去承擔。所以各位先生,如果你回去之後,該彌補的要去彌補,同樣的,各位女眾、各位菩薩,我們這幾天能夠在這裏禪修,家人他們的承擔、他們的付出很多,我們能夠回饋的、能夠彌補的,我們去彌補,把我們學佛之後柔軟的身心,以及慈悲的心,迴向給我們的家人、迴向親戚朋友、迴向世間。所以,並不是說解脫者就是變得很冷酷,他們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不是這樣的啦!掌握了「出世間法」,但是他一樣,能夠出三界又能夠入三界。

 

所以,欠人債務該還的,他一樣會還;該承擔該做的,他會去做;該盡的責任義務,他不會逃避。但是不必攀的緣,他不會去攀那些緣,不會靜不下來,然後去攀更多的緣,展現我的人際關係很好,不會這樣。或是說心靜不下來,然後去攀更多的緣,然後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不會這樣。他會有所過濾,不必攀的緣放下,該承擔的我們去承擔。

 

再來,如果這個之外,我有能力能夠回饋世間的,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回饋世間,解脫者他一樣不離「世間法」,但是他不會被「世間法」所捆綁,而且他還深明因果,所以他不會在世間跟眾生糾纏,也不會追名逐利,他也清楚知道說,哪些他該作?那些他值得去做?哪些他會超越放下?但是這個要有智慧,你如果真的能夠成為解脫者,他一定是悲智雙運的,要有智慧才能成為解脫者,不是說我打坐入深定,我境界很高,然後我開悟了。但是卻看不到我慢,以為自己就解脫、高高在上,對世間的種種不屑一顧,這樣是不正確的。,真正的解脫者,他是悲智雙運,他會用智慧去處理世間事情。

 

15.問:觀呼吸穩定之後,進入身體不見了,心念也停了,這時候如何是好呢?

 

空海法師答:像這樣的情況,表示說你有不錯的定力,但不是說,一直停留在這樣的境界,而是我們打坐修定,目的不是為了定,我們的目是要進一步止觀雙運。所以,你要用這樣穩定的身心來見法,這時候用你的心靈去體悟無常法音、無常法流;用你的心靈去體悟什麼叫做緣起?什麼叫做無我?那是進入直覺。

 

當然,在還不穩定、還不熟練的情況之下,你必須要退回到正思惟,你有了正定之後,一樣要再退回到正思惟,深度的去止觀雙運、去靜慮,當你不斷的用你的心靈去體悟之後,見法的力道就會越來越深,而且法喜會泉湧,所以,定力是為了讓我們止觀雙運、開智慧。

 

空海(惟傳)法師 簡傳:

1、民國四四年(一九五五年)九月,出生於嘉義縣大林鎮的鄉下。本名郭永進。

2、國中時期,看世間苦難而生悲湣之心,發願將來要濟世救人。

3、一進入嘉義高中,因緣際會下,當起了班長。從此開始探討人生哲學。

4、為了擴展視野,高二轉往臺北就讀。因緣際會下,仍又被選為班長與模範生。繼續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在哪里?漸漸涉及一些偉人的內心世界。

5、大專時期,為了探討生死之謎與生命的意義,動、靜雙管齊下;理論與實務並重。靜態方面:接觸各種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一貫道。也深入探討各種心理學、東西方哲學及老子道德經。後來漸漸轉向佛教,尤其禪宗。

6、大專時期,動態方面則積極服務人群。除了當班代表外,先後擔任過校友會會長、學生會主席、畢聯會主席。從服務人群中,去體悟人生哲學、找尋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實際去體悟「名、利」的腐蝕性,也實際去參悟為什麼世間人看不開名與利?從領導與服務中,去觀察「我慢、我是、我能」。

7、七十年(一九八一年)起,為了專攻中醫,曾在佛寺住三年。當深一層瞭解佛教現況後,卻引起很多的迷惑︱佛教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原因出在哪里呢?決心將來一定要找到佛陀的本懷、佛法的真髓。

8、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初,通過中醫師特考。曾拜師馬光亞。與師學習之際,有所體悟當我成為名醫,也不能讓眾生不死、也沒辦法讓眾生內心不苦,而且自己的生死大事,誰能醫治?應該更上一層,像佛陀一樣治療生死的病根、病源。

9、七十四、七十五年(一九八五年、八六年),常出入北投農禪寺,學禪、學淨土。不斷探討生死之謎及安心之道,也研習易經。

10、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初,放下一切工作,前往南投淨律學佛院,深入經藏與專修。

11、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八月,轉往台南開元禪學院研究部,專心覓道、求道、修道。從中國、西域、印度佛教史發現阿含經的珍貴後,在研究所的兩年,都以專攻四部阿含為主。除了打開國際視野外,大乘佛教的一些問題,也找到了答案。(此階段深受四位長者的啟蒙,由衷的感恩明複老法師、會清法師、印順長老及楊郁文教授的指導。)

12、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隻身前往泰國叢林道場禪修參訪。拜訪過佛使比丘及阿姜查的道場。隨後也參訪韓國及日本的佛教。

13、一九九○年,因覺機緣不成熟,辭去在研究所的教學,退回社會行醫。想編「阿含解脫道次第」的動機也暫時擱下。但仍繼續找尋能指導真修實證的善知識。

14、一九九一年,接觸○○禪一年。

15、一九九二至九五年,行醫、打網球、覓道、求道、修道。研習現代天文物理,擴展視野。

16、一九九六年起,參加葛印卡的內觀禪修數次。

17、一九九七年二月起,參加某一共修團體兩年半。從九六年起,就更積極加強實修實證。

18、一九九九年三月,辭掉醫生工作,前往台南慈蓮寺專修兩個多月。

19、一九九九年九月,放下一切,再次前往台南慈蓮寺專修。一場九二一大地震……改變了一切。

20、二○○○年,在慈蓮寺專修。編寫「阿含解脫道次第」。

21、二○○一年起,願和決心實踐解脫道的眾生互動結緣。

22、空海已現出家相,法師業已接任北投龍雲寺住持,並於該寺成立解脫道學苑台北禪修中心。  (2012-10-12 22:04:07)

台長: 幻羽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