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03 11:34:56| 人氣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融海啸世界工厂入寒冬 转向内需首要&#3682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金融海啸世界工厂入寒冬 转向内需首要还要富基层
2008-10-31
在国际金融海啸吹袭下,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都受到很大负面影响。学者认为要使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内需的根本是将收入分配向社会基层倾斜。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的采访报道。


据南方都市报周五报道,被誉为「亚洲第一鞋展」的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昨日开幕,采购商数量锐减,场面较去年明显冷落

东莞一家台资鞋厂的管理人员喻先生周五接受本台采访时说,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今年订单数量及单价都大幅减少“我们是做外销的,今年订单量都不是很大,订单少,每一双鞋子的单价利润比往年也少。但我们公司基本还能维持营运。(有没有应对方法,比如说转向内销?)大陆市场的话我们两年前就开始打造自己品牌,但也受经济影响,今年增长比较慢。”

据大陆媒体报道,有“世界超市”美誉的浙江义乌市上周举行的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同样订单量大减。但官方报道强调非洲、俄罗斯等新市场仍然机会无限,同时政府和厂家也将着力开拓内销市场。

本台随机拨打了一间温州的塑料工艺品制造厂家电话,负责人说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今年订单量锐减3成,要到年底才能决定企业是否能继续生存:“肯定少了生意,订单少了三成,要到年底才知道企业生存会不会有问题,现在走一部看一步。(政府最近又没有什么政策帮助有困难的厂家呢?)这个,直接帮助很少吧,没有听说有什么。 ”

去年底国外经济放缓已经大幅影响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而近来的国际金融海啸,更加是雪上加霜。在珠三角港资厂家倒闭潮引发大批工人失业,政府为欠薪买单受到广泛报道的同时,在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面临危机却要自己承受。据香港苹果日报上周派出记者前往小商品制造业聚集的浙江温州走访,发现不但生意萧条,信贷问题引发恐慌,众多厂商逃走,更有甚者,当地今年以来已经有21名工厂老板自杀,其中不少是过亿资产的大型企业。

新华网周五的报道只是以金融海啸“打湿”了长三角制造业的“翅膀”轻轻带过当地面临的严峻问题,并强调沪、苏、浙三地政府在危机中寻觅机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蓄势腾飞的新平台。

近日分别走访了东莞以及义乌,南北两个制造业集聚地的一名媒体工作者认为政府仍从舆论导向方面希望减少经济问题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广东港资台资企业较多,很多行业倒闭预期的消息都是公开的;但是浙江很多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当地人,这种消息政府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我感觉他是不愿意说我们这边已经很厉害了。”

有评论认为,金融海啸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成就之主旋律格格不入,因为它凸显了改革开放两头在外政策的先天不足,以及GDP挂帅之施政理念的缺失。前北京经济学周报副主编高瑜说:“到底对中国影响多大还是GDP挂帅,现在还有改革开放三十年呢不能因为这个影响对伟大成就的肯定。就靠外贸拉GDP,那些外汇储备差不多都是农民工赚的,他们保持低待遇、低福利、低人权省下来的。这些很浅显的问题在一些专业报纸和专家的嘴里绝对没有公开向政府呼吁你这点做得不对。可以谈的是现在GDP要靠内需拉动,那么容易就转型了?怎么拉动内需呀? ”

高瑜认为扩大内需的必要条件是政府将国库收入向社会基层倾斜 :“你要人民口袋里有钱才敢花呀!什么保障都没有,老百姓还靠储蓄的这点钱养老送终,谁舍得花呀?所以要真的扩大内需,政府就要将你赚的钱将财政向社会基层的几亿人倾斜。他现在舍不得还富于民,用那些钱搞国内投资,扩大基本建设,搞短平快。一个铁路投资一年就注入四千个亿!给农民才多少?取消农业税只不过是几百个亿。 ”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的采访报道。


打印本文 电邮本文

台長: yuluoke
人氣(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自由论坛 |
此分類下一篇:中国在顶尖的科技领域女性科学家比例偏
此分類上一篇:台湾政府的盲点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