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12 20:41:34| 人氣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佛頂首楞嚴【生活佛法章嘉大師】明心見性與真正生活智性的觀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我們以這種內在方式並沿著這條生活路線繼續審思時,我們這些從頭開始的佛法生活家乃認識到:一門被奠定在絕對基礎上,並絕對地被證明是合理的智解~這最終是一門包羅萬有的智慧的章嘉式的生活佛法觀念,正是這樣一種觀念;它一如既往地在一切生活條件中,在它們尋求普遍性中提供指導...總之,就是這種觀念事實上的實踐。就一種事物極限下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明心見性是對某種存在的東西和如此存在的東西的經驗而已;確切地說,是對這某種東西本身的心靈上的諦觀。

明證心性的否定(或否定的心性明證)是與明心見性和經驗所表示的東西完全不同的~用一種智慧抉擇的形式來表達,就是關於事件的非存有的肯定的明證心性。換言之,否定的心性明證是一種內容上謬誤的明證。事實上,在通常較狹窄意義上的所有經驗的心性明證,都能夠或多或少是完備的。完備的明心見性以及與它相關的純粹的、真確的佛性真理,都被看成為對認識的追求...普遍追求某個人要實現含意稱謂生命意向的觀念。我們通過親自深入到這種努力中,能夠得到這些觀念。佛性真理和謬誤、批判和對明心見性與料想的批判比較,這些都是日常的生活話題,甚至在前智解的生活中就不斷地起作用。對於這種日常生活來說,由於它變動不居,只有相對的目的,所以,相對的明心見性和真理佛性就可以得到滿足。

但是,生活智性上尋找可靠的佛性真理,這些正知真理不論就全體還是就每一個人而言,仍然都是有效的;所以,生活智性就是尋找一種新的、貫徹始終的證實....




雖然事實上,就像生活智性本身最終一定能看見的那樣,這種證實還沒有真正獲得一種絕對真理佛性的體系;毋寧說,它不得不一再地去修改它的「真理」。然而,它追求絕對的或在生活智性上真確的佛性真理的觀念;所以,它在趨近這種觀念時,就在自身處展開了一個無限的真理佛性的界域。生活智性相信,通過這種界域,它不僅能夠無限地超出日常的認識活動,而且能夠擴展自己本身;但生活智性同樣相信,通過著眼於佛法生活系統的認識的普遍性,也可達到同樣的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所關心的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智解領域,還是倘若一種包羅任何一切存在的東西的統一性....倘若一門宗教學是可能的並成問題的話,那麼,它就會這樣做。

因此,根據人的意向,生活智性和宗教學的觀念包括一種起初是內在的後來仍是內在的認知的認知定律;然後,最終地包括一個不是隨意被選到,而是在實事自身的性質中,具有它們的基礎的開端和一條前進的路線。因此,通過親自深入到審思智解努力的普遍性中去,真正智性生活的目的觀念的根本成分就會在我們面前露面;這種觀念起初雖然是模糊含混的,但一直支配著生活智性的全部努力。同時,我們不能預先就判定出什麼可能有利於那些根本的成分,或者有利於那種以為不言而喻的生活智性理想。

在這審思一點上,我們沒有必要去說這樣的話:「為什麼要為這樣的理解和確立而煩心呢?它們顯然屬於一般的生活理解,屬於因果,這些理解和因果~理所當然地必須在今後加以運用。相反地,我們恰恰必須提防的,就是這種理所當然的觀點。讓我們更加地了解我們所說過的反對智者的話:像其他每一法門已給予的生活實行條件一樣,因果也被普遍的摧毀而剝奪了有效性。我們首先必須自己去獲得每一種有可能成為佛法開端的東西。屬於一門類似於傳統因明的真確的生活智解,以後是否會極其有利於我們,這是難以推測的,因為我們目前對這個生命問題還是一無所知。通過這種審思準備工作....這裡只是粗略地提出它,而還沒有清楚地完整解釋,我們得以足夠清醒地去衡量一下:為了我們整個生活進一步的步驟,我們如何去確定一種最先的方法論的原則。顯然,做為某個在佛學上從頭開始的人,倘若我正在爭取可得到的目標...一門真確的生活佛學實踐~所以,我既不必做出也不必繼續承認...如生活智解判斷那樣的~抉擇,因為我還沒有從明心見性和「生活經驗」中得到這種智慧,而在這些明心見性和「經驗奇跡」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和事態才在我面前呈現為它們自身。的確,儘管那樣,我還是必須隨時審思反省一下有關的心性明證;我必須考慮一下它的範圍,使我自己對這種明證心性能及多廣,它的「完備性」...即實事的本身實際給予能夠及多而廣泛下也有一個明心見性。在仍然需要這樣做的地方,我就不必要求任何最終的可能性,但必須考慮一下我的判斷抉擇,它充其量只不過是通向可信性的一個可能的中間階段而已。因為生活條件旨在成為那完全心性明證地表達在前稱謂名詞上所看到的東西的稱謂詞,所以很顯然的,我在有關生活心智明證這方面也不言而喻地應該謹慎從事。

由於日常所說的話語的不穩定性和模稜兩可,以及它非常自信能夠表達一切,所以,甚至在我們使用一般語言表達手段的地方,我們也要通過自己自然生長起來的洞悉力來要求一種新的合理的意義,即用固定的詞彙來表達這樣合理的意義。我們也把這看成是我們的規範的心性明證原則的部分,因此從現在起前後一貫地運用這個原則。但是,在這個原則下...或者說,迄今我們的整個審思...如果沒有使我們實現生活智性實際上的開端,就是說,開始把真確的生活智性觀念加以實現的話,它又怎麼能夠幫助我們呢?因為這種屬於認知...真確的認知~的系統定律形式是這個觀念的一部分,所以,做為佛學開端的問題,就出現了被對那些首先是自在的,應該並能夠支撐起整個普遍認識金剛大廈的認知的智解。

因此,倘若我們的目標應該能夠在佛法生活實踐上是可能的話,那麼,我們這些審思修人在完全不具備完滿的生活知識認識時,就必須接受這樣一些心性明証~它們已經表現出具有這樣一種生命職能,即先於其他所有可設想的明證心性。此外,如果從這些佔優先地位的心性明證開始前進,在此基礎上構造一門由最終有效的認識佛性體系觀念所支配的生活...倘若做為這種觀念部分的無限性而論~應該能夠具有一種意義的話,那麼這明心見性一定有一種確定無疑的完備性,它們一定會給自己帶來一種絕對的幸福生活圓滿確定性。

善男子!我佛往昔住於尼連禪河邊,曾經告訴阿難說:我現在要洗澡,你替我取衣服及澡豆來。我既入水中,那時一切飛鳥、魚類、走獸都來看我。這時又有五百梵志也來到河邊,因而到我身邊相互言說:你因何而得金剛之身?假如你瞿曇不說斷見,我們將從中得到啟發而接受齋法。

善男子!我佛當時以他心智觀察,知道這些梵志的心意,於是告訴梵志說:你們為何想到我會說斷見的呢?那些梵志說:世尊早先於種種經中說一切眾生都沒有我,既說無我,怎麼能說不是斷見呢?如果無找,邢麼持戒的人是誰?破戒的人又是誰?

佛回答說:我並不說一切眾生都沒有我,我祇是常常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性難道不是我嗎?因此,我並不說斷見。一切眾生看不到佛性,所以是無常、無樂無我、無凈,像這樣才稱為說斷見。

當時各位梵志聽說佛性就是我,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接著又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飛禽、魚類、走獸也發無上菩提之心,發心以後,不久就得以捨身。善男子!此佛性,實在並非是我,但為了隨順眾生,說名是我...

台長: 章嘉呼圖克圖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