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12 19:04:38| 人氣3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專訪韓國國樂家黃秉冀 伽倻琴樂曲是精神解毒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訪韓國國樂家黃秉冀 伽倻琴樂曲是精神解毒劑

文 ◎ 崔貞恩 攝影 ◎ 全宇

                 
陶醉於奧妙的旋律,黃秉冀彈奏伽倻琴60年如一日。懷想史上第一位伽倻琴作曲家——新羅的於勒,他走訪千年古都慶州,想像自己是受新羅人的委託而創作。回到古人的美學與價值觀,他創作出了能慰藉靈魂、如「純凈水」般的音樂。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這些古典名曲都在伽倻琴名家黃秉冀手指尖上,作為伽倻琴協奏曲問世,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韓國傳統伽倻琴也由此被世界所認識。

韓國音樂界巨人黃秉冀曾任國立國樂管弦樂團的藝術總監,十幾歲開始就出入於國立國樂院,並向多位國樂名人學習彈奏伽倻琴。在大學講壇指導學生們彈奏伽倻琴的同時,在近80歲的高齡,至今仍不斷與東西方音樂家們進行交流,並進行各種嘗試,將西洋音樂的理念融入到伽倻琴演奏當中,開創了伽倻琴交響樂的理念。

早在1962年,黃秉冀創造了傳統古典音樂史上的第一首伽倻琴曲《叢林》,並周遊美國、日本、歐洲等國,舉辦伽倻琴演奏會,獲得好評。其後推出的協奏音樂作品揉合古典與現代,被列為獨創性作品。1974年至2001年,在梨花女子大學擔任教授職務。曾榮獲KBS傳統國樂最優秀獎(1957年)、韓國電影音樂獎(1974年)、中央文化大賞獎(1992年)、銀冠文化勛章獎(2002年)、湖巖賞獎(2003年)、大韓民國藝術員獎(2006年)、福岡亞洲文化獎大賞獎(2010年)。

黃秉冀在首爾西大門區北阿峴洞住宅接受採訪過程中,始終坦誠、平靜,他說「沒有憂愁、沒有計畫、沒有遺憾」,他說「現在」就很好。平靜淡然得太過於平靜了,彈奏伽倻琴60年,就會變得如此淡然嗎?

伽倻琴是宿命 一日不忘情

黃秉冀第一次接觸並學習彈奏伽倻琴是在1951年中學三年級時。

「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的小提琴演奏實力都是專業水準,但是並沒影響他成為物理學家。我也會像愛因斯坦一樣學好功課。」少年黃秉冀為學習伽倻琴,舉愛因斯坦例子,說服了擔心影響他學業的父母,伽倻琴一直伴隨著他從中學、高中,直到畢業於首爾大學法學院。

「人們以為,畢業於首爾大學法學院的我,會因法學和音樂之間的選擇而煩惱,事實上,從讀大學開始,我幾乎就沒想過要成為法律界人士。之所以選擇法學院,只是因為喜歡法律的明確的理論體系。」

他在就讀中學、高中、大學時,每當放學後,就奔向國立國樂院,學習伽倻琴,從沒耽擱過一天。「只因為那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任何條件……那時也從沒考慮要依靠伽倻琴為生。」

1959年,就在他從法學院畢業的那年,首爾大學首次設立了國樂科。他從法學院畢業的同時,就以國樂科講師開展了活動。並沒有想以音樂為職業的他,只任職四年後,在父親的推薦下,就在首爾明洞劇場擔任了經理職務。

也許是繼承了曾經從事過各種職業的父親的血脈,由於當時他的夢想是事業家,此後,他還先後經營了紀錄片(Documentary)電影公司和出版社,並在該領域贏得了具有商業手段的評價。雖然也有營業較好的時候,但最終結果也只是打平的程度。雖然他一直身在繁忙的社會生活中,但對於練習伽倻琴,卻從未耽擱過一天。

他說:「就在1950年我初次學習伽倻琴的時候,在全國每年銷售的伽倻琴只有10臺左右,但現在每年約銷售1萬臺。」

1974年赴任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開始,黃秉冀的思想徹底發生了變化。他決定在餘生只專心從事音樂。他在梨花女子大學任職期間作曲的《沉香舞》,曾在歐洲巡演期間場場贏得了觀眾起立鼓掌致意的大成功。此後他陸續推出了《絲綢路》、《迷宮》等名作,並以傳統(古典)音樂代表作曲家定位。

音樂家是由社會締造的,尊重藝術的社會風潮令他成為了國樂家。

融貫中西 跨界創作獲盛讚

「某天,他突然想:『美術和文學領域都能進行創造,為什麼音樂就只能演奏傳統(古典)樂曲?』於是自己開始了親自作曲和演奏。」

黃秉冀是在1962年,在首爾大學擔任伽倻琴講師期間,開始嘗試創作樂曲。由於當時在國樂領域不存在作曲的概念,因此根本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

他的第一個作品是從創意活躍的文學作品中獲得的靈感——是對傳統(古典)性較濃的抒情詩〈菊花旁〉進行配樂的歌曲。他突然萌生要創造伽倻琴演奏曲的念頭後,創作的第一個作品是《叢林(숲)》。三年後他在美國夏威夷發表了第一張唱片《來自韓國的音樂:伽倻琴(Music From Korea: The Kayakeum)》,是包含《叢林(숲)》和伽倻琴散調等在內的音樂專輯。

對於該專輯,美國評壇的反應,讓他很驚訝。美國音樂評論專業雜誌《HiFi/Stereo Review》當時盛讚:「黃秉冀彈奏的伽倻琴樂曲是高速(High-speed)時代現代人的精神解毒劑。」

「精神解毒劑」的評價,是他至今所獲並不輕易給予的最高讚美。

走訪慶州 回到新羅時代

由於憧憬嚮往歷史上的第一位伽倻琴作曲家——新羅的於勒,黃秉冀構思樂曲時,常將自己關在房間裡,幾天閉門不出,專心致力於音樂創作。構思樂曲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由於無形文化——音樂,在演奏的瞬間,就在空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因此,新羅音樂至今並沒有留下形態,但是新羅的陶瓷和瓷磚等有形文化財由於流傳到了現在,我是從中獲得的主題靈感。」

他還曾走訪慶州,遊覽已成為歷史遺址的新羅,並將從中獲得的靈感融入到了音樂製作中,如此創造出的作品就是《沉香舞》。

「人們常說的『傳統(古典)音樂』,大部分只限於朝鮮後期的音樂。現在的『傳統(古典)音樂』,也只不過是承襲了朝鮮末期的音樂家們的演奏而已。如果想創造出嶄新的音樂,就要破除朝鮮音樂的框框。」

創造新音樂的強烈慾望,令他回到了新羅時代。在西方音樂史上,也曾有浪漫的新一代作曲家們由於陶醉在古典和巴洛克式的音樂中,而進行跨界創作的事例。

他想像著自己是受新羅人的委託,在創造舞曲。然後他又構思可以滿足當時人們美學與價值的方法。那時他腦中浮現了「半跏思惟像」,經過苦思,終於他想像著佛像跳舞的姿勢,創作出了遠超自己想像的嶄新的音樂。」

沉香是印度「香」的名稱,該香被視為具有東方最高貴香氣,由於他是想像通過「絲綢之路」而傳入新羅的西域文化創作的「沉香舞」,因此,《沉香舞》中有多個具有異國情調的嶄新的伽倻琴彈奏法。

該樂曲在發表當時,曾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但是逐漸成了國內外最頻繁演奏的樂曲之一。如今,不僅成了中學、高中學生們古典國樂比賽中的演奏曲目之一,也是國立國樂院在海外演出時的必奏曲目之一,以致還有人誤認為是從歷史流傳至今的古典樂曲。

他又從「天馬塚」(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皇南洞味鄒王陵地區的新羅墳墓)的波斯玻璃酒杯中獲得靈感,創作了《絲綢路》。《絲綢路》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象徵,同時還蘊含著新羅人具有像絲綢一樣的心靈的意思。他那具有傳統(古典)色調和不失異國情調的旋律,從《沉香舞》、《絲綢路》開始,繼續發展到了2001年的作品《哈馬丹》。

「《哈馬丹》是波斯古代城市的名稱,指現在的伊朗。哈馬丹的創作之根來自《沉香舞》。」聽著樂曲《哈馬丹》,就會聯想到波斯舞姬們跳舞的形象。

「最初進行作曲時,覺得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是就如滴水穿石一樣,不可能的事情竟然實現了。」

慰藉靈魂 如純凈水般音樂

他並不追求有趣的音樂。「聽說已經故去的法頂和尚非常喜歡聽樂曲《絲綢路》,我很受感動,我就是要創造出像法頂和尚這樣的人,在深山冥想時傾聽的音樂,創造出能慰藉人類靈魂的、韓國獨有的、在韓國唯有黃秉冀能創造出的,如純凈水般的那種音樂。」

在國樂中,還沒有像「散調」一樣,可令國樂門外漢或外國人熱狂的音樂。散調不僅是伽倻琴獨奏曲,還被譽為是民俗樂曲的頂峰。

「我也曾創作出黃秉冀式散調,共70分鐘,是現存散調中時間最長的伽倻琴散調。但是散調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了。散調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的音樂作品,是由當時社會締造出的,儘管散調被列為是獨奏曲的最高形式,但是似乎已經到了成熟階段。因為伽倻琴散調不會成為駕駛員傾聽的音樂和智能手機時代的音樂。」

現在的生活就是幸福

黃秉冀能嫻熟的背誦孔子的《論語》,他最喜歡其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黃秉冀喜歡閱讀古文漢書,能嫻熟的背誦孔子的《論語》,他最喜歡其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攝於黃秉冀30歲。(黃秉冀個人主頁)

大提琴家Han-na Chang談起黃秉冀說:「我仰慕比任何人都具有古典音樂淵博知識的老師,並為了讓自己能成為會欣賞、珍惜其他流派音樂的真正的音樂家而努力。同時,我非常希望自己能擁有像老師一樣坦誠的品性和永無終止的好奇心。」

對於黃秉冀來說,朋友與年齡和音樂流派毫無關係。「事實上,我在喜歡音樂之前,更喜歡『沉默』,最喜歡寧靜,聽音樂時不能做其他任何事,只要音樂響起,就中斷其他事情,專心聽音樂;選購房屋時,也並不看重前景,而是以『寧靜』為主。」

也許因此他的書齋比山中寺廟還寧靜,忽然我很好奇他是否幸福。

他說:「我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幸福,只是生活而已,我是沒有任何計畫的人,只是在充實、快樂的生活,何必計畫呢?對於現在不應該進行策劃,而應視為是目的。就像觀賞庭院的美麗花卉時,對於花卉沒有任何目的一樣。

人們都有煩惱和憂愁,大都是因為過去和未來而煩惱,並非是現在,但是未來和過去實際上應不存在,只有現在。」◇

認識伽倻琴


伽倻琴(圖:原文轉載)

伽倻琴(가야금)是一種撥弦樂器,為朝鮮半島傳統樂器,從新羅時代流傳,已有1500多年歷史,相傳是嘉實王模仿唐朝樂器古箏製作而成。是在梧桐樹共鳴板插入明紬絲,製成的12根弦樂器,在每根弦下面都支有雁足,用手指彈奏,被利用於歌曲伴奏、伽倻琴散調、伽倻琴並唱等韓國音樂彈奏中。清雅柔和的音色,是當今最具大眾性的國樂器。

伽倻琴的主要素材是梧桐樹,利用在艱苦環境下生長出的梧桐樹,才會彈出好音質,在肥沃土地下生長的梧桐樹,並非是好材料,野生梧桐,特別是在石縫中乾枯死去的梧桐樹被視為最佳材料。這樣的梧桐顏色為棗木色。伽倻琴分為法琴和散調伽倻琴。法琴又稱正樂伽倻琴,法琴尾部呈現羊頭模樣,共鳴桶由原木構成。比法琴體積小的散調伽倻琴前部分為梧桐樹共鳴板,側面和後面則由其他木板製作而成。
 
--轉自新紀元周刊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b5/322/11960.htm

台長: 綺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