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2-18 17:53:29| 人氣45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東京前線︰行使集體自衛權 日本保命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東京前線︰行使集體自衛權 日本保命符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特稿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後,兩項最優先課題分別是「全面恢復強壯的日本經濟」,以及「行使集體自衛權」,進一步修改憲法,讓日本成為「普通國家」。安倍首先推出金融緩和、強大財政與成長戰略的經濟三大政策,效果極為顯著。而面對中國和北韓威脅,安保方面的增加防衛費、加強日美同盟,以及成立日本版NSC(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等三大政策,也著實有所進展。

安倍在二○○六年與一二年兩次出任首相,在安保領域最介意的,是實現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願望,最主要理由是「日本所處的安保環境出現極大變化」,這種變化來自於中國在釣魚台海域一再挑釁,及北韓發射飛彈和進行核試爆。

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明記,「會員國遭受武力攻擊時,在安理會採取必要措施前,不得阻礙個別或集體自衛的權利。」也就是說,日本擁有集體自衛的權利,但無法使用,理由是日本憲法第九條的非戰條款只承認「為了自衛可使用最小限度的武力」,而集體自衛權則超過「最小限度」,因此歷任日相對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見解,都採取「日本擁有行使的權利,但在憲法第九條之下『無法行使』」。

安倍堅持日本必須承認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最主要的兩個理由是,「解除片務性」和「日本的說詞在世界上無法通用」。所謂「片務性」,就是「片面性的義務」,即美國在日美安保條約下有防衛日本義務,但當美國受攻擊時,日本卻無法應戰。因此,日本只好在國內對美國提供軍事基地,或承擔部分駐日美軍經費,以填補「片務性」。

安倍認為,日美之間必須建構「雙務關係」,行使集體自衛權是最好的方法。在上週有關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會議上,安倍強調,中國積極進出海洋,北韓在去年底發射洲際飛彈後,十二日又進行核試爆,「日本所面對的安保環境已發生很大變化」。中朝也是日美的共同威脅,為強化日美同盟,日本不行使集體自衛權已行不通。

而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就必須先修改憲法第九條。在目前眾議院自民黨佔三分之二以上議席的情況下,修憲已出現成功的條件。問題是可行使集體自衛權後,日本必須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戰略,同時也需做好可能必須參加海外戰爭的心理準備。安倍內閣要如何跨越這道關卡,可能比振興經濟還困難。

東北亞情勢升溫 安倍再提「國防軍」

北韓接連試射火箭、進行核試驗,大陸和日本之間的釣魚台爭議,雙方更動作頻頻,美日甚至進行了奪島演習,就在東北亞緊張情勢升溫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再度在公開場合提到,希望將自衛隊改成國防軍,而日本國防部長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也表示,因為周邊情勢的改變,應該要開始討論擁有「先發制人」的能力,日本的國防軍議題,再度引發關注。

日本跟大陸在釣魚台主權爭議上,衝突不斷,月初大陸軍艦用雷達鎖定日本自衛隊船艦,美日則是終於在本週進行奪島演習,雙方動作頻頻,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更是一而再再而三提到,希望將自衛隊改成國防軍。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本國內沒有把自衛隊稱作軍隊,國際社會則一直把自衛隊當作軍隊,所以有必要結合實際情況,消除這種認知矛盾。」

不只要消除「認知矛盾」,安倍更提到自衛隊Self-defense Forces,在海外被評為自私Selfish,應該改名,但日本的戰後憲法明定,自衛隊只能做為防禦用途,當領土遭到侵略時才能反擊,不能主動出兵甚至求戰,要改名國防軍,就先得通過修憲這一關。

事實上安倍晉三在2006年,第一次執政時就有這樣的想法,去年11月選舉時安倍領導的自民黨,也把「修憲改國防軍」,放進政見裡頭,如今隨著東北亞緊張情勢升溫,釣魚台爭議加上北韓試射飛彈又進行核試驗,連日本國防部長都認為,是時候討論日本應該要有先發制人的能力。

日本國防部長小野寺五典:「現在雖然不是做這些準備的時機,但是考量到周邊各式各樣,安保情況的變化,我們也應該敏銳地來討論。」

將自衛隊改成國防軍,對日本來說是提升軍事戰力,對周邊國家而言卻是威脅升高,更影響國際觀感,安倍積極推動修憲,後續發展備受矚目。

日民調:逾半支持集體自衛權 反對擱置釣島主權

 

根據日本「時事新聞社」一項最新民調顯示,有百分之五十六,也就是超過一半的日本受訪者,支持首相安倍晉三修憲,行使「集體自衛權」,而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人反對。

此外,調查也發現,有56%同樣是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反對擱置釣魚台主權,只有三成的受訪者,支持擱置主權。

日本所謂的「集體自衛權」,是指當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受到武力攻擊時,儘管不是針對日本本土的直接攻擊,日本仍然可以動用武力,進行回擊。

按照日本戰後施行的「和平憲法」,是禁止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只允許行使「個別自衛權」,也就是只有在日本本國國土受到攻擊時,自衛隊才可以動武。

本報透視集--蘇貞昌可要想清楚

 

兩岸一直是民進黨的罩門,蘇貞昌擔任黨主席後,做了一個假動作,看似有所突破,實則紋風不動,仍在原地踏步。另外,對於國際事務,從美國牛肉進口到釣魚台主權等議題,民進黨也提不出對策,甚至自曝其短。

 以釣魚台主權議題來說,民進黨只知將槍口對著馬政府猛轟,一下子警告政府不要跟中共聯手,一下子又抨擊政府挑釁美日。至於釣魚台主權到底屬於那個家?

 民進黨卻是語焉不詳,從不敢大聲說出釣魚台屬於中華民國。

 更嚴重的是,對於釣魚台主權議題,民進黨不只是在台灣不敢談,連蘇貞昌2月間訪問日本時,也不敢公開宣示釣魚台是我們的,只談台灣要漁權。無怪乎,台灣政壇對此議論紛紛,浮現斥責蘇貞昌賣台的聲音。

 其實,對於國際形勢稍有了解的人皆知,在釣魚台議題上,沒有主權就沒有漁權。一旦日本取得釣魚台主權,台灣漁民要到附近海域捕魚,就必須取得日方的同意,包括付出相當可觀的費用等。

 正因為如此,政府一再宣示釣魚台主權屬於我國,呼籲相關各方擱置爭議,共同協商、分享資源等,而馬英九總統在去年提出東海和平倡議的用意,即在於表明台灣對釣魚台主權議題,絕對不能沒有發言權。

 今年開春後,國際形勢依舊詭譎難料,兩岸也因習近平上台而有新的變數,民進黨依然故我,不做任何因應,恐難以面對未來的變化。這點,可是身為民進黨當家的蘇貞昌,一定要想清楚的大事。

【中央網路報】

 

本報透視集--蘇貞昌恐偷雞不著蝕把米

 

前立委郭正亮批評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的「聯日抗中」策略是「盲目又白目」。果真一語道破蘇貞昌對國際事務的陌生。

 其一,長期缺乏涉外經驗一直是蘇貞昌問鼎總統大位的最大隱憂,故他希望藉由出訪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的日本,拓展國際視野、營造擔任國家領導人的能量。這是為他之後的美國行暖身,卻不知踩了中國大陸的紅線。連美國、日本都不敢公然倡導的「圍堵中國」,蘇卻琅琅上口,好像急獨先鋒陳水扁上身,放任國家利益不顧,不但無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連區域安全都可能陷入困境。

 想想看,美日都不敢正面衝撞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也希望經由與大陸的交往來改變中共的對外行為。然而,只為了一圓自己的總統大夢,蘇貞昌不惜賭上兩岸關係及與美日的友好關係,只會讓國人見識到他對國際現實政治的無知。

 其二,蘇貞昌不敢向日本質疑國有化釣魚台的非法行為,反倒批評馬英九政府的保釣護漁行動,其媚日行徑根本與賣國賊無異。眾所皆知,若護衛不了主權,怎還有漁權可言?日本同意與我方恢復漁權談判,其真正目的是想拉住台灣,避免兩岸聯手保釣,根本毫無與我國商談釣魚台漁場的誠意。連漁民都看到此點,蘇貞昌卻睜眼說瞎話,企圖模糊焦點。這是大是大非的國家大事,國人更應該好好質問他對釣魚台的真正立場,不容在野黨矇混過關。

 台灣處於兩強之間,本就難以自處,但蘇貞昌卻自曝其短,意圖拉一方打一方,到頭來可能兩面都不討好。他真該好好補修國際關係的功課了。

 馬總統務實的兩岸及外交政策,不但大幅改善台海情勢,連國際社會都讚譽有加,深表支持。如果在野黨不願正面看待這些成績,恐怕又要在2016年再度後悔了。

【中央網路報】

聯日抗中 郭正亮︰蘇盲目又白目

 

中國時報【朱真楷╱台北報導】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訪日期間以「包圍中國」概念,呼籲東亞民主國家強化「民主同盟」。對此,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昨日不諱言地說,蘇顯然是想「聯日抗中」,藉此突顯民進黨的兩岸對抗路線,但因針對性太強,且與國際現實脫節,不僅被對岸解讀為「民主防中聯盟」,連美、日、韓都不願支持,證明蘇對國際情勢的研判是既盲目又白目。

蘇貞昌主張民主同盟,認為日本、南韓及台灣等東亞國家,應基於共享民主、自由、人權的基礎,共同維持區域穩定及安全。

郭正亮表示,蘇這項主張讓人聯想到以「民主反共」聞名、被封上「反共鐵人」的谷正綱。他說,冷戰時期,谷正綱當上「世界反共聯盟」名譽主席,但因與國際現實脫節,非但難以阻止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訪中,更無法改變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的事實。

郭正亮直言,比較蘇、谷「反共」的程度,蘇還不如當年的谷正綱;但若比較兩人脫離現實的程度,蘇卻是遠勝谷。畢竟,在一九七○年代,兩岸還處於「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戒嚴時期,完全不需考慮反中對經貿的衝擊。

他強調,蘇選在保釣對峙最緊張的時刻訪日,卻未對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的挑釁作為表達抗議,反而倒果為因,將兩岸保釣視為「破壞區域穩定」,如此脫離實情的媚日說詞,恐怕連台灣人也難以認同。

郭正亮強調,即使蘇試圖以「民主同盟」取悅日本,但對方深諳美、韓的務實外交立場,不便將台、韓納入同盟。換言之,蘇標舉的「民主同盟」,不但美、日、韓難以公開支持,「包圍中國」的強烈針對性,也宣告民進黨將重回兩岸對抗路線,這必然會觸動北京當局的敏感神經,對情勢研判的盲目與白目,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俄國戰略轟炸機飛臨關島 美F-15升空攔截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兩架俄羅斯Tu-95戰略轟炸機日前飛臨美國海外屬地關島上空,迫使美軍緊急派出F-15戰機升空攔截。

美國福斯(Fox)新聞網16日報導,美國空軍證實,兩架俄國Tu-95戰略轟炸機12日飛臨美國海外屬地關島上空,迫使美軍緊急派出F-15戰機升空攔截。

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由於俄國轟炸機並未接近關島周邊500公里範圍內,所以氣氛並不緊張,雙方飛行員還「互致微笑並搖晃機翼」。

美國空軍發言人證實,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外圍執勤的兩架美國空軍F-15戰機攔截了兩架俄羅斯Tu-95轟炸機,迫使其向北方飛去。

這次事件發生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國情咨文前。《華盛頓自由燈塔報》首先報導了這個消息,報導還稱,俄羅斯轟炸機機上搭載了裝有核彈頭的巡弋飛彈。

冷戰期間,蘇聯為了試探鄰國的防空能力,經常派遣轟炸機逼近美國、日本或是北約國家領空。不過,蘇聯解體後,由於缺乏國防經費,俄羅斯已經很少派出轟炸機巡航。近年來隨著經濟好轉,俄國才又開始派出Tu-160與Tu-95等轟炸機巡航。

1944年3架轟炸完日本的B-29轟炸機迫降至前蘇聯境內,圖波列夫(Tupolev)設計局便以B-29為基礎,仿造出Tu-4轟炸機,之後更陸續研發出Tu-80與Tu-95轟炸機。

北約將Tu-95轟炸機稱之為熊(Beer),現與Tu-160轟炸機同為俄羅斯戰略空軍的主力。

台長: 綺羅

(悄悄話)
2014-07-09 10:07: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