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9 19:39:53| 人氣4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早不把台灣當對手 韓要挑戰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早不把台灣當對手 韓要挑戰日

韓國近年積極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最快在下月就會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圖為首爾市中心的上班族。
記者林澔一/攝影
今年,是南韓國力傲視全球的一年。韓國貿易總額破兆,成為第九大貿易國;韓美FTA三月生效,全球GDP的百分之六十一因此成為南韓的「經濟領土」;人均GDP更將突破二點三萬美元,南韓早已自亞洲四小龍晉身到世界富國。

早年台灣曾亞洲四小龍之首,南韓殿後,並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重重跌了一跤;但自從二○○三年南韓擘畫了「FTA Roadmap」(FTA藍圖)之後,兩國命運大不相同。

從人均GDP觀察,自南韓在二○○四年人均GDP首度超越台灣後,兩者差距愈來愈大,國際貨幣基金預測到二○一六年南韓人均GDP突破三萬美元。

「金磚四國」之父歐尼爾預測,至二○五○年時南韓人均GDP將達到六點五萬美元,名列世界最富國家之一。

台灣總將南韓視為競爭對手,但走訪首爾就會發現,很早以前,南韓已不再提及「亞洲四小龍」,南韓早就不把台灣當對手,南韓要挑戰的是日本。

本報系採訪團曾在今年五月走訪南韓訪問當地學界,對於台灣,只有ECFA能稍稍引起南韓學者興趣。

一位研究南韓產業的學者表示,「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台灣和南韓早已走上不同道路,台灣走代工,南韓則是走向品牌,台灣和南韓是互補關係」。話說得婉轉,實則暗指在產業結構發展上,南韓早已和台灣分道揚鑣,台韓將走向台日合作模式。

近年來在許多產業政策上,台灣開始以南韓為馬首是瞻。南韓總統李明博競選提出七四七政策,台灣跟著提六三三;美牛議題,南韓很快地派出查核團赴美,台灣也依樣畫葫蘆。


圖/聯合報提供

 

 南韓以開放政策 逼自己成長

韓國雖然開放美牛進口,但價格較貴的韓國牛肉還是很多人購買。首爾一家超市內的肉品區,商家用看板告訴民眾,韓國牛肉健康無虞。
記者林澔一/攝影
南韓商工部前部長金喆壽認為,南韓國力大幅提升,正是拜FTA之賜。對南韓而言,FTA有兩層意義:一是擴大了經濟舞台,獲得海外市場;二是藉由市場開放,提高國際競爭力。

韓國前大統領盧武鉉曾說:「要想成為發達國家,光努力是不夠的;不挑戰就無法成為發達國家。」韓國為了成為發達國家,從一九七○年代以開放政策逼自己成長。

與美國洽談FTA過程中,很多人本來認為韓國將「亡國」;高麗大學教授李景台說,開放反而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韓國原無大型賣場,後來開放家樂福、Wal-mart進入市場,國內企業也向其學習;而今在韓國大賣場都變成Lotte、E-Mart、Home Plus等,都是國內企業的天下,家樂福和Wal-mart反而撤出韓國市場。

李景台還舉例,二○○六年美國要求韓國廢除國產影片配額制,曾引起韓國藝人集體剃頭抗議,時至今日韓國國片市占率仍達百分之四十,根本就不用擔心洋國影片入侵,韓流反而席捲了亞洲。

韓國官方與智庫認為,透過開放市場,一邊與外國競爭,一邊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實力,成功地穩住了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正因為堅定不移地推進開放政策,勇敢開放門戶,才造就了今天的韓國。



 

尹啟銘:未必要跟韓國走同條路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昨天說:「台灣有自身優勢,培養國家競爭力是長期工作,不一定要跟韓國走同一條路。」

台經院研六所所長楊家彥說,「韓國從來都沒有把台灣當成競爭對手」,「不必事事都跟韓國比」,但是台灣也不能再停留在過去亞洲四小龍的思維裡。

楊家彥說,過去台、韓發展階段類似,在機械、鋼鐵、紡織等產業競爭性高;反觀當前台灣、韓國的發展模式已大不相同,我國應著眼本身優勢,差異化發展,才能保有競爭力。

楊家彥表示,不同於韓國大財團企業,台灣產業結構多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靈活度高、涵蓋範圍廣,應抓住這個優勢多元發展,自行車產業即是一例。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也說,台灣當務之急,是提升中小企業附加價值。

楊家彥說,若如韓國自稱,六月躋身「已開發國家」,可見韓國已做到「內外兼顧」,不僅對外經貿布局積極,內需市場也有一定規模。

林建甫說,「人均所得」目前台、韓都差不多,但韓國近年成長速度確實比我快許多,未來台灣應加速六大新興產業與四大智慧產業發展;至於人口規模,台灣難以相提並論,不過我移民政策可以再更開放,以彌補這部分落差。



 

韓下半年經濟 6成企業估惡化

大韓商工會議所29日表示,近日針對南韓全國500多家企業所作「對經濟狀況看法調查」結果顯示,有59%的受訪企業認為,今年下半年南韓經濟將進一步惡化。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指出,根據這項民意調查結果,回答「與目前相似」和「會有好轉」的企業,分別僅佔21.6%與19.4%。

針對近來南韓經濟情況,有56.3%的受訪企業認為「將繼續呈現不景氣」,有39.5%認為「經濟將停滯不前」,顯示絕大多數的企業對南韓經濟前景抱持悲觀態度,而回答「正在復甦中」的企業僅4.2%。

大韓商工會議所分析,這項調查結果,主要是歐債危機難解決,再加上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停滯不前所導致。

此外,有27.4%的受訪企業認為,南韓經濟將在第4季進入谷底,而另有24.6%和21.6%的企業,分別認為今年第3季、明年會走入谷底。這與今年2月所作調查指今年第2季經濟進入谷底的預測結果並不相同。

問卷提問「導致經濟不安的因素是什麼?」在內在因素方面,受訪者回答依次為:內需低迷(33.5%)、物價不穩(25.0%)、出口不振(16.9%)、家庭負債(12.5%)、房地產市場蕭條(5.6%)等。

外在因素方面,則依次為:歐債危機(57.9%)、油價及原物料價格上升(32.7%)、美國經濟復甦情況(6.2%)、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經濟成長放緩(2.0%)等。

此外,有關企業經營的瓶頸,有30.6%受訪者回答是原物料價格的負擔,其次為:銷售不振、收益惡化、競爭激烈、資金籌措等因素。

企業未來經營上的苦惱,有33.5%受訪者擔憂需求減少,其次為:原物料穩定供給、確保新的收益來源、薪水與原物料費用負擔等。

問卷提問「政府為了復甦經濟應該將重點放在哪些課題上?」,有70%受訪者回答「穩定油價和原物料價格」。

大韓商工會議所調查第1本部部長全秀峰建議,近來對歐債危機擴散的不安心理不斷擴大,此外還有很多人擔心物價不穩,因此南韓可能會面臨出口與內需同時萎縮。政府在經濟完全復甦前,應妥善因應國內外變數。



 社群新聞/南韓將躋身已開發大國 台網友感歎看無車尾燈

 

台長: 綺羅
人氣(4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時事/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台南水患面面觀 近150億治水預算花哪去?
此分類上一篇:掏錢買下去絕對會流淚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