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1 12:15:27| 人氣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城鄉永續 與災害共生 邱文彥/台灣海洋大學教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城鄉永續 與災害共生

颱風莫拉克帶來的豪雨,重創南台灣。在積極搶險救災後,台灣應痛定思痛,重新思考組織再造有無仿美國設置「緊急災變管理署」之必要,強化統合協調,並開啟國土永續的新思維。

荷蘭地勢低窪,水患頻仍,雖水利工程舉世知名,也逐漸體認人難勝天,著手「以災害為導向」的新思維,從山到海,針對災害潛勢地區逐步調整其國土規劃,將人口密集災區逐漸疏遷,轉作農業或開放空間,期「與災害共生」。

「都市防災」關係民生福祉至鉅,日本將公園綠地或學校操場、球場下挖,當作臨時滯洪池;低窪地區的建築要求一樓挑空,以因應洪水入侵;甚至,荷蘭還發展浮動房屋及水上社區。

台灣地盤下陷和洪氾溢淹區,在土地利用、產業結構和建築設計上應有新規範,區域水系要提高防洪標準,擬定配套機制鼓勵廣建滯洪池,或定常性之開口合約俾緊急時徵用抽水或其他救援設備。飛翼型救援船艇應有必要,以避免傳統船隻螺旋槳被漁網或廢棄物絞壞。

台灣雨量集中,七成雨水卻流入大海,因此水循環利用仍大有改善空間。常見建地開挖時,汩汩湧出的地下水任令流失或直接排入下水道;豪雨沿屋注下的水量也沒有回收利用的基本措施。德國要求開發之地下水須以導管補注回地下含水層;美國新澤西州將地下水補注區劃設保護,都高度重視地下水保護。國內「綠建築」的觀念,還需要大力宣導推動,大型或公共建築可以列為首波對象,地下水的調查、補注和保護則須更加重視。

為了減少加劇氣候變遷,未來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碳足跡」須力求降低。都市內依住、商、工、農等傳統分區概念,過度仰賴跨區交通當與時俱進了。如善用網路和物流市場機制,應可減少交通碳排,未來都市可考慮以混合使用的「鄰里單元」為基礎,食衣住行以腳踏車或步行全數搞定;每周二天在家上班,也可能成為常態。

都市的「熱島效應」使節能省電難有效率。將來有無可能運用高樓產生風壓的微氣候原理,將都會核心地區有規劃地興建高樓,造成常態「風巷」,引風疏熱?近來午後屢見雷陣雨,台灣越來越像東南亞了。但是東南亞都市綠蔭盎然,大樹成群。據研究,每增加綠覆率百分之十,可降低都會區溫度攝氏零點一三至零點二八度。國內市區的綠覆率,恐遠不足以應付未來高溫的氣候。將來在大量增闢綠地、鼓勵廣植樹木外,國外採取綠色植物覆牆,使用新式隔熱材料或設計的方式都值得參採。

台灣中南部養豬廢汙問題嚴重,豬糞如能發展沼氣、廢水淨化循環、植草烘焙製碳,甚至推展有機蔬果和電動車輛,成為「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生態社區」,將為一舉解決汙染,又能因應氣候變局的新思維。諸多創意,企盼我國城鄉更為永續發展。

【2009/08/10 聯合報

台長: kevin
人氣(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國土規劃 |
此分類下一篇:不遷村拆堤 救災甚於治水
此分類上一篇:抗旱須有治本的思維 2009.8.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