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17 10:49:24| 人氣1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偶也是第一次知道:新中國國號誕生內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共黨史出版社最近修訂重版的《解密開國大典》,以新中國開國大典的籌備、舉行為主線,翔實地記錄了開國前後中國各個階層的不同經歷和感受,回顧了開國元勳們為新中國誕生所付出的辛勞和智慧,全景式地再現了那段難忘歲月的動人情景。


周新民、史良冒酷暑起草《政協組織法》

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結束後,下設的六個工作小組於1949年6月18日各自舉行了第一次小組全體會議。根據新政協籌備會的安排,由第二小組負責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由第四小組負責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第二小組組長為譚平山,副組長為周新民。組員有林伯渠、李德全、符定一、史良、葉聖陶、沈茲九等21人,秘書為陳昭。在6月18日舉行的小組會議上,第二小組討論了本組的工作。組員們就新政協的任務及其存續性交換了看法,最後推舉譚平山、周新民、王紹鰲、葉聖陶、沈茲九等5人起草討論提綱。

10天后,第二小組於6月28日召集了第二次會議。根據討論提綱的安排,這次會議已開始研討政協組織的基本原則、性質、職權及與政府的關係等問題。會議又推舉譚平山、周新民、葉聖陶、史良、林伯渠等9人組成起草委員會。之後,起草委員會又推周新民、史良起草新政協組織法的初稿。周、史兩人冒著酷暑苦戰幾天,拿出了初稿,首先是在起草委員會內進行討論,然後徵詢各方面的意見,並根據有關意見進行一遍遍修改。

8月18日,一個雨後初晴的日子,第二小組在中南海勤政殿裏舉行第三次會議,對草案進行了討論修改,然後上交籌備會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草案經常委會通過後,第二小組於9月15日召開了第四次會議,根據常委會的修改意見進行了處理,並對文字進一步加以整理,然後送常委會提交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這一稿草案原則上獲得了會議通過。

經過若干次的討論修改,該草案正式取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為什麼會叫這個名稱呢?主要是當時考慮到出席新政協的代表達六百六十多人,就成分來說,從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到民族資產階級都有代表出席;就地區來說,從東北的黑龍江,到西北的新疆,到東南的瓊崖、台灣,各省區都有代表出席,還包括少數民族和國外僑胞。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民大盛會,所以稱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更能反映新政協大會的特點和本質。

新國號後是否要加“中華民國”簡稱?

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起草過程就複雜多了。籌備會第四小組擔負了起草這個組織法的任務。

第四小組組長為董必武,副組長為黃炎培。黃炎培不在北平時,由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代替。秘書為賴亞力。組員有張文、沈鈞儒、張東有、胡厥文等22人,全組共有25人。

8月17日下午,第四小組召開了第三次全體會議,修正通過了組織法的初步草案。此後,常委會於8月26日召開了第四次會議,指定黃炎培、馬敘倫、張奚若、李立三和董必武對初步草案再研究修改一次。8月30日,以上5人聚集開會,進行討論修改。9月13日,常委會召開第五次會議,對政府組織法草案作了文字修改。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原則上通過政府組織法草案,然後,提交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通過。

在起草政府組織法草案的過程中,第四小組成員和有關專家對國家屬性、政府組織的基本原則、民主集中制、國家最高政權機關產生的方法、人民委員會的組織、最高行政機構的名稱、政務院及其下屬各部機構的組織,還有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署的組織和隸屬關係等問題的討論,意見基本上趨於一致,沒什麼大的爭論。意見分歧最大、爭論最激烈的是關於新中國的國號,是叫“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還是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呢?“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面是否要加上“中華民國”的簡稱?

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致詞時,最後呼喊的三個口號中,有一個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在新政協籌備委員會組織條例中,也提到要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

張奚若:“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

在7月9日舉行的第四小組第二次會議上,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稱呼提出了質疑。張奚若說:“有幾位老先生嫌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說,應該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

張奚若一副學者風度,語調顯得有點激動,繼續說:“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兩字了,豈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且民主一詞democ-racy來自希臘字,原意與人民相同。去掉‘民主’二字後,從以下解釋也很容易明白:為共和而非專制,是民主而非君主。”再說,“人民是指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人民這個概念已經把民主的意思表達出來了,不必再重復寫上‘民主’二字。”

張奚若發言後,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代表雷潔瓊說:“如果國名太長,使用時不作全稱即須註明是簡稱。”

黃炎培和張志讓兩人主張要用民主二字,他們的看法被整理為書面意見:“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

以後經過反復討論和徵求意見,確定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9月22日,董必武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報告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起草經過時說:“國家名稱的問題,本來過去寫文章或演講,許多人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曾寫過一個節略,主張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在第四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中,張先生以為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不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採用了最後這個名稱,因為共和國說明了我們的國體,‘人民’二字在我們今天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指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人,它有確定的解釋,這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復一次了。”

然而,這時在國號後面仍拖著一個“尾巴”。在提交給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文件中,共同綱領和政府組織法中的國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都帶著一個括弧,裏面寫著“簡稱中華民國”六個字。這容易使人把它與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混為一談,造成誤解。

司徒美堂慷慨陳詞引來眾人喝彩

9月25日深夜,黃炎培、司徒美堂、何香凝、馬寅初、沈鈞儒等在下榻的北京飯店裏,收到一封由周恩來和林伯渠聯名相邀的午宴請柬。上面寫著:“9月26日上午11時半在東交民巷六國飯店舉行午宴,並商談重要問題,請出席。”接到這種請柬的共有二三十位70歲上下的老者。第二天中午,應邀者按時趕到六國飯店。出席這次午宴的有:張元濟、何香凝、周致祥、符定一、馬寅初、徐特立、吳玉章、張瀾、黃炎培、簡玉階、陳叔通、沈鈞儒、陳嘉庚、司徒美堂、林伯渠、張難先、郭沫若、沈雁冰等。他們中只有幾位不到70歲。

周恩來主持宴會。宴會之前,周恩來叫人關閉了餐廳的大門,開始講話。他在講話中說:“今天請來赴宴的,都是辛亥革命時期的長輩……我國有句老話,叫做‘請教長者’,今天的會就是如此。在討論文件時,各位看見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有一個簡稱中華民國的括弧。這個簡稱,有兩種不同意見,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必要了。常委會特叫我來請教老前輩,看看有什麼高見。老前輩對‘中華民國’這四個字,也許還有點舊感情。”

周恩來說完後,民建代表黃炎培首先發言。他說:“我國老百姓教育很落後,感情上習慣用中華民國。一旦改掉,會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個簡稱,是非常必要的。政協三年一屆,三年之後,我們再來除掉,並無不可。”

接著,辛亥革命老人、72歲的廖仲愷夫人何香凝發言。她說:“中華民國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個結果,是用許多烈士鮮血換來的。關於改國號問題,我個人認為,如果能照舊用它,也是好的,大家不贊成,我就不堅持我的意見。”

第三個發言的是周致祥,這位清朝末年的進士在辛亥革命後隱居38年之久,一生中不寫中華民國的國號,但擁護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

他態度堅決,反對用簡稱,說:“我反對仍要簡稱,什麼中華民國,這是一個禍國殃民、群眾對它毫無好感的名稱。二十多年來更是被蔣介石弄得不堪言狀了。我主張就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此次人民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性質各不相同。”

美洲僑領司徒美堂,年高83歲,耳聰目明,但聽不懂北方話,這次由司徒丙鶴陪同赴北平參加新政協。在今天的會上,也由司徒丙鶴把別人的發言口譯給他聽。聽了之後,司徒美堂激動地站起來,要求發言。宴會廳裏這時顯得很安靜了,大家等待著聽這位老人的意見。

他說:“我沒有什麼學問。我是參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敬孫中山先生,但對於中華民國四個字,則絕無好感。理由是中華‘官國’,與‘民’無涉。22年來更被蔣介石與CC派弄得天怨人怒,真是痛心疾首。我們試問,共產黨所領導的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認為不同,那麼我們的國號應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拋掉中華民國的爛招牌。國號是一個極其莊嚴的東西,一改就得改好,為什麼要三年之後才改?語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仍然叫做中華民國,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們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勝利了,連國號也不敢改。我堅決反對什麼簡稱,我堅決主張光明正大地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稱。”

司徒美堂的這番話,言之成理,擲地有聲。他一說完,大廳裏頓時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曾以痛罵國民黨官僚資本而出名的馬寅初也站起來,表示說:“我完全擁護剛才司徒先生提出的主張。括弧中的簡稱不倫不類,不像話,應該去掉!”

民盟領導人張瀾老先生,重慶談判時毛澤東當面稱讚他“老成謀國”,這時表示:“我也反對用什麼簡稱。”陳叔通也贊成此議。

接著,法律專家沈鈞儒從法律的角度對簡稱問題進行了解釋。他說:“如果有些群眾還要寫中華民國,那是他們的一時之便,我們也不必明令禁止。至於堂堂的三大文件里加上簡稱中華民國的括弧,這的確是法律上的一個大漏洞;不合法律觀點,也萬萬不應如此。遍觀世界各國國號,只有字母上的縮寫,而沒有載之於立國文件上的其他簡稱。將來在行文上,用國家名義與別國訂約時,也有不便。所以我也主張不用那個‘簡稱中華民國’。”

陳嘉庚一口廈門話,旁人聽不懂,由秘書莊明理翻譯成普通話。他說:我也不同意用括弧裏的簡稱。大家對中華民國絕無好感,落後的人可能一時不會習慣,但過些時候就會好的。

會上的態度成了一邊倒,除黃炎培主張用“中華民國”簡稱外,其他的人幾乎都反對用這個簡稱。

政協第一屆會議一致同意去掉簡稱

最後,周恩來作小結。周恩來介紹了文件草案上有這個括弧中的“簡稱中華民國”的緣由。他表示:“我要把今天大家發表的意見綜合送給大會主席團常委參考,並由主席團常委作出最後決定。”

周恩來講完話,已是下午l時半。宴席開始。黃炎培和簡玉階是素食者,另單設素席。簡玉階每飯必先禱告上帝,在宴席上也是這樣,表情顯得十分嚴肅。當他還在禱告上帝時,其他吃葷席的人已是談笑風生,互相敬酒,一派歡樂的氣氛。

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和通過《共同綱領》和政府組織法時,一致同意和決定:去掉國號後面“中華民國”的簡稱。政協代表們認為,簡稱“中華民國”去掉,不等於把中華民國過去革命的歷史意義一概抹煞。如辛亥革命、國共合作等都是有它的歷史意義的。這一點毛澤東在開幕詞中也講過。同時“中華民國”這個名稱,因為在民間已很習慣,所以在目前,也不要禁止使用。在人民中還允許有這樣的稱呼,正如現在我們用陽曆,同樣也不禁止人民用陰曆。慢慢地引導人民在公文上用統一的國名和統一的西元年號,最好在正式文件上要有這樣一個法律性規定。

自此之後,政協會議通過的大會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華民國”這四個字。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在人們習慣性稱呼中漸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

轉載於《新聞午報》

台長: 眉卿
人氣(1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