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07 22:47:55| 人氣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寶瓶氣?! 是什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下是今天剛好跟朋友聊到的寶瓶氣。
一直以來,我就體會到可以利用呼吸的方式來調節身體的機能。
吃太飽時、睡不夠時、體力差時、心情不好時、思緒雜亂時等等....
都可以藉由深沉的呼吸方式來改善。
可以藉由呼吸的時間長短來了解自己的狀況...
像之前斷食的時候,每次一吸大概都可以到兩分鐘之久。
那種感覺就好像在吃空氣一樣,
吃到胸部,到頸部,背部,雙手,頭部,在下至腹部及後背。
每次一可以吸到命門肚臍之後那邊,我大概就知道狀況恢復的不錯。

今天恰巧跟朋友聊到下午工作不力之現象,就跟她講起這方法,
朋友說她知道這原理,聽說是密宗修持方式,喚作"寶瓶氣",
經搜尋文章一看,的確不少地方是有共通點。
真是奇妙呢!
大家有機會可以試試做做看這運動喔~~~~~
依個人經驗睡前玩可以增加睡眠品質 與 減少睡眠時間哩!!!
Give a try !

網路下載文章之一
寶瓶氣
在密宗裡有「寶瓶氣」的修法。其曰:一、刻意將氣儘可能吸滿,若一次吸不滿,再小吸第二次。二、吸滿後,即儘可能地任持(即平常所謂的憋氣)*養樂多註;以任持愈久,必愈有助於氣脈的滲透也。三、消滲,消有內消和外消。若有助於脈障的消除,則稱為內消;反之,如從皮膚毛細孔等消滲出去,則為外消也。四、張射:在消滲之後,氣雖稍減,但不至減太多;於是待任持至不能繼續時,則先緩緩吐出。而待吐至壓力已抒解時,則用勁快吐而盡。然後再吸滿、任持等,周而復始。

以上不管是吸滿、任持、消滲、張射,皆是用意志去控制的,甚至是用意志去堅持的。雖也有助於氣脈的疏通滲透,但因作意故,仍不免分心與散氣。分心者,為作意亦是另一種妄想;而既有妄想,即成散氣。

故寶瓶氣者,雖也有助於脈障的疏通,卻與「修定」不相應,尤其與「修慧」不相應。前已再三說到:證悟,唯以無分別智現前故。而作意呼吸者,乃有功用心,何能與無分別智相應?

養樂多*註:若不能憋氣就直接以舒服的方式吐出,因憋氣有時讓人不適。


網路下載文章之二

最簡單的寶瓶氣練法是:吸一次氣,然後收腹收下巴,頭部保持正直,使空氣閉於肺部,時間越久越好,真的受不了了就由鼻孔慢慢呼出來。功夫最差的人吸一口氣大約只能閉十五秒,功夫較好的人閉六十秒不成問題。平時健康情況如何,可以藉閉氣時間長短來測定,騙不了人。閉幾秒就閉不住,這個人的身體一定不好,抵抗力、耐力一定差,這是可百分之百斷言的。

稍微講究的寶瓶氣練法是:吸一次氣閉住,等到受不了之後不馬上呼出,接著吸第二次,使肺部更加飽滿,此時可繼續閉氣十秒或二十秒,受不了之後又可接著吸第三次,繼續閉氣,總共吸幾次本無限制,原則是吸到不能再吸,閉到無法再閉,最後才由鼻孔呼出來。如此分段吸氣、閉氣、只可吸不可呼。一般正常人要這樣閉到六十秒並非困難之事。此法可使肺部之空氣極盡飽滿,無一肺泡不充滿空氣。這時我們也不必擔心吸氣吸得太飽會使肺部爆炸,如果這樣肺部會爆炸,我已經練了二十年,應該老早就炸掉了,現在怎麼活得好好的?

最講究的寶瓶氣練法是:先吸飽一口氣,然後用手指壓住一個鼻孔,用力將肺中空氣從另一個鼻子射出,射盡後立刻再吸滿一口氣,接著再壓住一個鼻孔,再將肺中空氣射盡,如此反覆,共三吸三射之後,肺中空氣盡出,即開始停止呼吸,大約經十秒至二、三十秒之後,全身會覺得非常難過,此時可以輕輕吸一口氣,然後再閉氣,閉氣一段時間之後,全身又難過起來,這時不可呼氣而要接著吸第二口,然後再閉氣。如此只吸不呼,大約分段吸氣三至五次之後,就無法再吸再閉,這時只好將空氣呼出,如此算練一下寶瓶氣。最後這一種寶瓶氣練法,也就是我所說的最講究的寶瓶氣練法,其閉氣時間比較可以輕易地達到一分鐘以上,而且其優點是,閉氣之先可以將肺中積存之二氧化碳盡量清除乾淨,因此能有明顯的退火作用,對於平常火氣太大的人頗有助益。

西藏密宗修行人練寶瓶氣每次是練一百零八息,也就是我所說的一百零八下。每天可練到六次,一天共計練六百四十八下。也許正因為他們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練寶瓶氣,因此他們容易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就。為了適應忙碌的工商業社會,我要求一般慢性病的患者每天只要至少練一次,比較有時間的患者,我也鼓勵他們練兩次。對於成人,我要求每次練十下;對於小孩,我只要求每次練三下。若每下閉氣以一分鐘計,加上中間換氣時間,練十下也只是花十幾分鐘時間,練三下最多為五分鐘,一個人再怎麼忙,這點時間應該都可以抽得出來。

台長: 養樂多
人氣(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