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20 06:30:33| 人氣3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東四大糕餅-中山杏仁餅、佛山盲公餅、西樵大餅、九江煎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杏仁餅是中山市著名的土特產,創製至今已有86年歷史了,一直深受人無的喜愛,飲譽海內外。若問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帶著這個問題,近來筆者走訪了易味廬餅家第二氏傳人--創和始者梁星如的女婿李琴初、女兒梁佩珍夫婦,第三代傳人楊發;咀香園餅家第二代傳人林松合和當年同做餅食行業的高成、李漢生等多位前輩。他們有的從10多歲開始做學徒至退休,一直為中山杏仁餅的製作和發展奮鬥了數十年,有的被稱為「做餅王」、「打餅王」、「背(烘)餅王」。他們對中山杏仁餅的民展記憶猶新,給我講述了中山市杏仁餅的歷史
  86年前,香山縣(今中山市)餅食中最著名的是香山綠豆餅,繼承最好的是位於縣前街(因處在古縣衙門前面而得名,現名照壁街)前面的合記餅鋪(指數人的工場,下同)。
  清朝光緒年間,居住在合記附近一位叫梁星如(1885-1923年)的年青人,自少年開始做飲料、餅食小販,特別愛好研製綠豆餅。數年之後,竟能找出綠豆餅美中不足的地方。他設想製作一種更美的餅來取代綠點頭餅,便利從選取原料到製作技術都進行了改革。經過反覆試驗之後於1906年創製了一種新的品種,人人品嚐之後,無不讚美驚動了縣城著名的窮秀才嚴小靈老師(因曾經是香山胰長李盤的老師而著名),他每天品嚐這餅之後總覺得久久仍有易牙之味,而原料中有杏仁果成份,因此嚴老師把梁星如創製的餅命名為「易味廬杏仁餅」。
  最初,梁星如只搞家庭式製作,肩挑販賣。由於杏仁餅甘香酥化、幼滑可口、夾肉爽而不膩,顧客漸漸多了,供不應求。於是梁星如在合記鄰近開設易味廬杏仁餅鋪,先後聘請妻弟譚允等進行生產,才基本滿足購買者的要求。
  最近,「做餅王」高成(現年75歲,退休在家)給我講述了一段歷史。他說:「我少年時聽師祖、師父、師叔伯等說過,當時易味廬餅鋪仍然供不應求,想擴大,又缺乏資金,梁星如的祖母梁朱氏把結婚時保留下來的金器賣掉了也不夠用。梁下在為難的時候,恰逢他的師爺(財會)鄭振葷因購買「山票」中了獎,出資支持,使易味廬杏仁餅鋪進一步擴大。先後聘請崔發、何耀明、陳耀樞、楊耀忠(均已去世)、李琴初(後來做了他的女婿,現後78歲,退休在家)等為工人。
  高成又說:「鄭振葷中獎的金額是19700元(雙毫白銀),是縣城石岐一大新聞。不知是誰給了他一個綽號,叫作『一萬九仟七』。我記得當年做餅的一般工人,每人一年的工資才18元,19700元就相當於1000多個工人一年的工資了。」
  佛山盲公餅是廣東佛山市的歷史名點,也是廣式著名糕點之一。由於選料十分講究,藝要求也極嚴格,因此,做出的糕點不但造型美觀、色澤金黃,而且麻香濃郁,甜而不膩,因而名震遐邇,很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

  廣東東省佛山市馳名的特產盲公餅,始於清嘉慶年間,在佛山鶴園街教善坊有一個姓何的失明老人,開設「幹幹堂」卜易館占卦算命,何某別具心裁以鍋巴研磨成粉,採用油、糖、花生、芝麻等物以炭火烘烤成餅,由於質優價廉,買者日眾,輾轉相傳,遠近馳名,到盲公處買餅的人順口稱之為「盲公餅」,「幹幹堂」漸變為「合記餅店」,佛山合記盲公餅因而得名。盲公餅以其色澤金黃、甘、香、酥、脆的特點,成為馳名的佛山特產;為旅遊、自奉與饋贈的地方特產。近年為發揚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的食品佛山盲公餅,經多方努力,恢復傳統製作,選料上乘,由「幹幹堂」後裔佛山嘉華食品公司的名師指導,產品質量更有提高並輔以精美新穎的包裝,產品遠銷港澳及東南亞、歐洲等華人聚居的地區,成為旅遊、饋贈的首選佳品。

西樵山的大餅,已有300年歷史,遠近馳名。西樵大餅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鬆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比美。製作過程是,選上等白麵粉,白糖、豬油、雞蛋,配以山上甘泉水,以發酵,作成餅性,在爐中烘製而成。又因餅子形如滿月寓花好月圓的好意頭,因此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都以此作禮品送人。

  明朝弘治年間,方獻夫任吏部尚書時,一天四更起床,準備用早點,豈料僕人遲遲沒拿上來。他到廚房一看,廚子遲了起床來不及做點心。方獻夫見案板上有已發酵好的麵團,便急中生智,叫廚子在麵團中加上雞蛋和糖揉勻,做成一個大餅子,放在爐子上烤。一會兒餅子烤好,方獻夫用布包好,匆匆上朝去了。

  方獻夫來到朝房,見還有時間,便拿餅子就著清茶吃了起來,餅子鬆軟甘香,十分可口。同僚們聞到餅香四溢,都嚥口水了,有官員還探過頭來問吃什麼餅子。方獻夫故鄉情濃,不假思索便說:「這是西樵大餅。」散朝後,方獻夫命廚子如法炮製,做了幾十個大餅子,第二天上朝時帶到朝房,分給同僚享用。同僚們邊吃邊嘖嘖稱讚餅子可口,西樵大餅便在朝中美名揚了。方獻夫也經常命廚子烤制,供自己吃或招待客人。

  後來方獻夫稱病還鄉,在西樵山設石泉書院講學10年,將制餅方法教給山民。好方法加上西樵山好泉水,製出來的西樵大餅更可口了。

  到了清未民初,西樵大餅做得最好的是離西樵山不遠的民樂圩一餅家,它製出來的西樵大餅除了甘香、鬆軟、清甜外,還有刀切不掉渣,暑天在桌上放上10天半月不變質的特點,廣州、佛山的商人紛仿製,但色、香、味均無法與地道的西樵大餅媲美。
  九江煎堆是南海九江鎮的傳統特產。「煎堆」曾被成為「碌堆」,唐朝時期就已被作為宮廷中的食品。清朝時,九江人鄒便南改革煎堆製作工藝,改良而成的「九江酥皮大煎堆」非常受歡迎,並在民間普及製作。20世紀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已出口至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地,同九江雙蒸、魚花一道被譽為「九江三件寶」。1986年,九江煎堆被編入《中國名土特產辭典》。

台長: 杯子
人氣(3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廣東旅遊 |
此分類下一篇:廣東四大名山-丹霞山(中國紅石公園)
此分類上一篇:廣州越王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