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04 14:33:35| 人氣1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管理雜誌第314期 環境、雕塑與人文的和諧樂章—藝術大師楊奉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堅持自己的主張,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藝術,在公共藝術領域內創作,積極探索內心中的感動,簡單的線條結構,呈現無窮的自然力量。山水有龍,萬物有靈,「龍圖騰」的重新整理,給予定藝和新生命。
楊奉琛自幼隨父親楊英風學習雕塑技法與藝術思想,並在公共領域中,開創一片天地。努力的過程中,楊奉琛自言:「並不介意與父親風格相似,反將其視為肯定而感到欣喜,因為若在創作的出期分道揚鑣,便難以跟隨父親的腳步,也無法接受父親的引領與啟發,藝術創作的基礎更將成為泡影。」由於過去的「相似」才能造就今日的獨特,在他身上,散發出一種藝術創作者的謙沖與自信。
數字系列一的簡單與無窮
楊奉琛回顧過去的雕塑創作,發現一個造型由「一」至「六」所構成的「數字系列」,這樣有趣又巧妙的組合,並非刻意安排,但透過這極富巧思的脈絡,引領著我們得以一窺大師在創作之路上的深刻內涵與絢爛光彩。矗立於中國醫藥學院的地標,是以「一」為原型之創作,不但點出了漢醫的精隨,也表達出「及其簡單的事物,力量卻是無窮的概念」。中國傳統學以針灸最具代表性,在造型設計上便以此為主軸,透過下針時一氣呵成的「扭轉」,將天地宇宙與人體五行的脈絡加以聯合契合,直到天人合一。另一件作品「同心結」,以血脈相連的心型作為造型主體,象徵著海峽兩岸的和平之門。在兩岸關係十分微妙的此刻,帶給我們深刻的省思—打開心結,攜手邁向和平,是所有華族子民衷心願景。「同心結」的創作,是父親楊英風特別欣賞並加以稱讚的作品,將來若能在台灣的大安森林公園與彼岸的北京公園設置,遙相呼應,則更能凸顯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以及對於和平的熱切渴求與期盼。
數字二到六的創作精隨
由數字「二」構成雕塑的原型作品,以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的「親子景圓」與新竹「梅竹山莊」為代表。親子景園以名為兩代的雕塑為中心,以高科技旋轉切割成兩平行的半圓柱體,並以磚造表層與不銹鋼光面,分別隱喻過去與未來;而兩代親子之間,那份彼此緊密牽繫,卻永遠不可能完全重疊的矛盾情感,也在雕塑中表露無疑。梅竹山莊前庭的景觀雕塑,是設計理念與風水格局互相結合的又一佳作。立於前庭中心的雕塑作品,在八卦圖騰的烘托下,猶如兩儀相生、交融;二儀生四象,象徵清大與交大的梅、竹,也彼此共融、合作,而得與生生不息。數字「三」取自內湖「昇陽大地」山水系列,名為「颦棟之間」,造型有如川流,以透明電梯玻璃帷幕為背景,在夜色與彩燈的輝映之下,更見靈動。數字「四」來自板橋市文化地標「雙龍騰躍」,以建市二十周年為主題,將市徽的平面加以立體化,配合「紅色雙龍」的繚繞,期許板橋成為文化之城。數字「五」為龍門露營場門口之地標--「天蓋」,設計靈感來自於帳棚的三角外型,以天為頂,以地為床。結構體共分五段,中間兩層採不銹鋼材質,比擬為「人」,其餘三段則比擬為「山」,鼓勵現代人應融於山水之中,與之同體,擁現活力。數字「六」則以「五育六藝」為體,坐落於萬華大理國中,點出中國教育思想的精隨與現代教育的五育並進的潮流。楊奉琛致力不懈於公共藝術領域的開拓,而「雕塑與環境的結合」,無疑是貫穿所有創作的主要思維與脈絡。因此,不論雕塑本身以何為題、如何命名或置於何處,都應與生活環境互相呼應,並隨自然人文的律動翩然起舞,否則藝術創作將失去靈魂與生命,成為無根的浮萍。
另闢創作陶花源---雷射藝術
由於父親楊英風的引薦與推懬,楊奉琛在景觀雕塑外,另闢蹊徑,在前衛藝術中,以「雷射」展現出不同的成就風格,也為日後結合聲光科技與藝術的精彩演出奠下基礎。曾於台大雷射實驗室,進行研究(一九七八至一九八O年),並嘗試將雷射運用至全像攝影。由於雷射具有無焦距、單向的特性,可以在任何物體上成像,再透過薄紗、煙霧、凹凸透鏡等特效處理與精密儀器的微妙,便可以呈現出千萬變化的動態立體圖像,如同在浩瀚的海洋世界中探索,震撼驚喜於它的豐富與豔麗。正因如此,談起那段廢寢忘食、全心投入研究的歲月,懷念之情溢於言表。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東方文化的深厚基礎,做為創作帶來靈感,以「光」為畫筆,以中國繪畫的「潑墨技法」為概念,再加上科學實驗的態度與精神,進行畫面的分析整合,這些作品所創造出來的視覺意境,是一般前衛藝術家,只使用線條做畫望塵莫及的。雷射、光影、雕塑、環境的互相結合,意味著藝術融合科技的成熟,努力在歷屆多年的台北元宵燈會主燈系列,做出了完美的詮釋。「飛龍在天」(一九九O年)、「三陽開泰」(一九九一年)、「同心開大業」(一九九五年)這些作品,在國人享受聲光藝術之豐富饗宴的同時,也將台北燈會逐漸推向世界舞台,頗受各界注目。
師法自然,「龍圖騰」再詮釋
「龍」是華族世界的基本圖騰,牽繫著文化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在千禧龍年此刻,更顯的意義不凡。楊奉琛認為,「龍」就是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與現象,也就是大地的氣息與韻律,山水有龍,萬物有靈,「龍」就是自然的代表,它無所不在,所謂「風水」論者,只在順暢與否。他不必是細膩具體的形象或彩繪,也無須宏偉崢嶸的堆砌或鋪陳,只要「師法自然」,胸懷「尊天敬地」的虔誠心靈,就算僅僅一條蜿蜒的曲線,也自有其古樸騰越的美感。近期作品--「龍躍千禧」(士林興南建設),我們似乎可以從景觀規劃的設計理念中,看見「龍」的概念雛型。前庭主要由兩個旋轉的半圓球體與從中騰躍而出的龍形塑像所構成,並以「陰陽」的立體化圖騰來隱喻生命的起點,從正門入口經過一樓大廳,配合螺旋的蜿蜒設計,整體氣韻歸結於代表「陰陽」之球體,及構成首要的龍型主軸。所謂「陰陽」與「螺旋」,皆融入「大宇宙」的概念,如同地球的公轉自轉,取其生生不息之意。陰陽的結合,促動了新生命的誕生,竄出的龍形塑像好似真龍的化身,帶著千年的文化與智慧,正朝向未來騰羽而去。此外,圍繞主體四周的流水,步道鋪面,乃至於邊界石雕與圍牆,也都以曲線化身為龍形,營造出整體的龍騰氣韻。透過作品所展現的深刻印象,表達出楊奉琛渴望透過對「龍圖騰」的重新整理,賦予「龍」全新的生命,擺脫過去制式的窠臼,使「龍」活耀於人心。
職志雕塑與環境結合
除了在公共藝術的領域中持續努力不懈外,整理父親楊英風總數多達一千件以上的各類作品、圖稿,擔任父親一生的「義工」,也將是楊奉琛今後的努力方向。如何將雕塑與環境緊密相連,是公共藝術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楊奉琛的設計理念中,藝術創作不擔需要解讀環境,更要解讀人與人之間的複雜情感,使「雕塑」、「環境」、「人群」三者融為一個整體,營造出互通的生息與相同的脈動。
為原本冰冷的雕塑注入靈魂,才能真正感動人心,也才能真實的擁抱人群,提升整體的生活意境。在面對「公共藝術非純藝術」的質疑時,他進一步的強調,公共藝術的基礎,在於各方資源與養料的灌注,作品最終展現的並非藝術家的獨特風采,而是雍容器度中,搜尋「生活」與「藝術」的平衡支點,而它所得到的豐碩成果,也必將超越個人之上。他對於未來抱持相當樂觀的願景,期許自己以公共藝術做為終身的職志,繼續為深愛的家園—寶島台灣,演奏一曲曲融合「雕塑」、「生活」、「環境」與「人文」的美妙樂章。

台長: Mr.Yang
人氣(1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新聞剪報 |
此分類下一篇:聯合報-打造首座活的藝術博物館 8/23/07 記者廖淑玲
此分類上一篇:自由電子新聞網-南燈會北燈節 夜妝五光十色 2/08/01 高雄市小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