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08 22:49:44| 人氣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李立國:慈善事業法已提上全國人大立法計劃(三)

  從他們的慈善理念來看,一方面是為了回報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并且回報家鄉,是一種對鄉親的回饋;另一方面,是他們追求精神滿足,體現自我價值的方式,同時這一人群還會通過慈善行為來言傳身教,影響和培養他們后代的品德。此外,也有部分人是在做慈善的同時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促進企業和諧。
  當然,上述人士在捐贈方面也有一些需手工包完善的地方,如捐贈的隨意性、應急性和被動性比較明顯,部分慈善項目運作的規范性和專業性不夠,缺乏現代慈善運作理念,有時部分參與者還表現出明顯功利性,企業公民責任意識不夠。
  盡管目前社會公眾對富豪參與慈善的行為有不同看法,甚至有時爭議很大,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看待這一現象:一是要正面鼓勵和弘揚富裕人士參與慈善事業。因為這不僅可以培育更大的慈善群體和籌集更多的慈善資源,為困難群體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服務,同時也可以發揮慈善事業本身在引導和提升社會文明進步及參與者個人道德水準的積極作用,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都有利。
  而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完善慈善法規政策,加強慈善監管水平,使包括富裕人士在內的慈善捐贈及相關活動在規范的框架內運行。
  《財經國家周刊》:您于去年會見來京參加慈善聚會的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您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家做慈善與國外一些具有多年經驗、運行更加成熟的企業慈善行為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李立國:去年9月份,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兩位慈善家來華與國內50余位慈善家進行了一次富有意義的對話,我也參加了這次交流活動。中外慈善家對如何看待財富,以及自身投入慈善事業的內心體驗、中外慈善文化的比較等方面,進行了很有啟迪的對話。
  盡管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事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發展的初期,慈善行為與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但慈善的本質和內涵是相通的,即慈善是發自每個參與者內心對他人和社會的無私奉獻,體現的是愛心、善良和責任,展示的是對財富的態度和價值取向,慈善始終代表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閃爍著人道精神的光輝,體現著人們對社會和諧進步的追求。
  《財經國家周刊》:一份調查報告顯示,75%的中國慈善組織信息不透明。這對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將帶來什么影響?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如何保證?在管理上,民政部將如何提高慈善組織的透明度?
  李立國: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透明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是提高慈善組織社會公信力的關鍵,也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目前,我國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透明工作與社會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民政部在促進慈善信息公開透明方面負有監管責任。在現實情況下,做好慈善信息公開透明已經不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快做的問題。如果不下大力氣解決慈善信息公開透明的問題,就難以提高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也就難以促進我國慈善事業上新臺階。
  目前,通過社會組織的年審制度和評估制度,尤其是實施基金會信息公開辦法,在指定媒體和網站公開相關機構的治理結構和財務信息,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但與社會公眾特別關注的捐贈款物的流向以及效果的評估等要求,還存在水餃包一定的差距。我們正在制定社會捐助信息公開透明的制度,建立慈善信息服務平臺,以進一步滿足社會對慈善信息公開透明的要求。
  財務透明是慈善組織信息公開透明的核心,我們將繼續推動慈善公益組織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決策、執行和監督分離的運行機制,建立規范、公開的財務管理制度,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機制和公示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
  同時,我們將推動慈善組織制定行業規則和行業標準,加強行業監督,形成行業自律機制。推動第三方評估機制建設,制定評估規程和評估指標,適時開展評估工作,及時發布評估結果。
  《財經國家周刊》:在民間慈善事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您認為各級民政系統應該發揮什么樣的引導、支持作用?政府部門與民間慈善力量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
  李立國:正確處理政府部門和民間慈善力量的工作關系,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慈善事業發展的思想觀念,也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熱點。
  在2011年民政工作會議上,我著重談了這個問題。特別提醒民政系統的各級機關和干部避免把什么權力都抓在手里,把什么事情都摟在懷里,自己做不過來,又不肯放權、放手讓社會力量做,結果是什么都做不了、做不好。
  我希望大家盡量把政府做不了、做不好,卻適合社會力量來做的工作盡量交給社會來做,讓渡更大的空間給社會力量來參與。這不僅是一個理念問題,更是一種工作方法和思路的問題。民政部門作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職能機關,要著重從創造慈善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強對慈善組織的監管,積極扶持和有效指導慈善組織的工作出發,履行好民政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責。
  要克服把管理等同于管人、管物或直接沖在募捐第一線的理念與做法,始終站在培育、監督、服務和工作指導的位置上,建立政府與慈善組織協作側背包的關系。政府部門要敢于和善于發揮社會力量服務民政工作,幫助政府改善民生和做好社會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服務等領域發揮補充作用。
  我們的目標是構建一個責權明晰、有序參與、開放多元、富有活力的社會體系,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服務。

台長: ︶ ε ╰
人氣(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