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7-08 07:45:56| 人氣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2/07/07 讀書會心得分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2022/07/07 讀書會心得分享
真如本性
佛法認為,一切眾生,包括佛,菩薩,人,鬼,蛇蟲鼠蟻,乃至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都圓滿具足了一個“真如本性”。這個“真如本性”,可以說是一切眾生的本體,它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絕對清淨,平等,遍一切處。不過,你說它是“有”,卻又絕對找不到﹔你說它“無”,並不存在,它卻又能夠生起無窮事相,引發無邊妙用,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被稱為“真心”的真如本性,所以佛法有云,“萬法唯心”,就是這個意思。

簡單地說,這個“真如本性”,亦即所謂“真心”,不可思議,不可以用世間上的事相或者思惟心來分析恆量,一切言語文字,都不能夠將它說清楚,如佛法中所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能夠“悟”,而不能夠“尋”。

而我們這些生死凡夫,雖然圓滿具足了一個“真如本性”,但卻沉迷在分別執著的“妄心”之中,與真如本性相隔,猶如明鏡被埋在塵埃之中﹔唯有“佛”的真如本性,是完全回復過來,猶如一個完全清淨的明鏡,離開了一切汙染。

而我們學佛的目的,便是為了回歸真如本性,而亦由於這個原因,佛法中經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佛即眾生,眾生與佛,都同樣具足了真如本性,唯一的分別,佛是圓滿覺悟,我們則是在“迷”。而在六道中的層次愈低,表示迷得愈深,例如在地獄受苦的眾生,便是迷得最深的眾生,所以最難度化。

我首先解釋真如本性,是因為回歸自性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念佛,對我們這些生死凡夫來說,便是借助事相上的“有”,執持阿彌陀佛聖號,在臨命終時,首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再輪迴六道,在毫無汙染的極樂世界,好好地修行,直至回歸自性為止。

而襌宗回歸自性的方法,與念佛相反,從“空”入手,完全不著事相,因此,達摩祖師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直接斷除對世間事相的分別執著,歷代開悟的禪宗大德,在生活中,用一個“平常心”,意思是指心中完全沒有一絲分別執著,對世間事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雖然還是在世間生活,但規規矩矩,看一切事相清清楚楚的同時,卻完全不會心隨境轉,絕不會起心動念,如前人有云,“吃飯而沒有吃到一粒米”,便是這個意思。
慎勿放逸,要精進
我們每天在晚間所念的〈警眾偈〉,是普賢菩薩所說的。在中國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這四大菩薩各有所長,普賢菩薩的願力和行力都非常圓滿,他的願力有十大願王,在佛教裏,這是沒有窮盡的願力。

第一願是「禮敬諸佛」。禮就是頂禮,敬是恭敬,就是頂禮恭敬一切諸佛。他這個頂禮是代表法界一切眾生來禮敬諸佛,他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他先替我們一切眾生來頂禮一切諸佛。

因為你成佛,先要從禮佛開始,從恭敬佛開始;若你見到佛,不叩頭,也不恭敬,那永遠是不會成佛的。

佛是怎麼成佛的呢?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他能時時刻刻、心心念念禮敬諸佛,所以他成佛的時候,眾生就向這位佛頂禮恭敬,這也是種因結果。為什麼有那麼多眾生向佛頂禮?就因為在他未成佛之前,他向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無窮無盡那麼多的諸佛頂禮恭敬,故他成佛後,眾生也這樣向他頂禮,這就是種因結果,如是因,如是果。

學佛的人應該把普賢菩薩〈行願品〉讀得背得出,能依照〈普賢行願品〉上所說的道理真正去做,那才真正算是佛的弟子,稱得上一個學佛人。所以我們要學普賢菩薩所發這個願力──禮敬諸佛。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就是說這一天已經過去了,我們生命的力量就減少一天,生命的時間減少一天。

「如少水魚」,魚以水為牠的生命。有水魚就有命:水若乾了,魚就會死了。各位想一想,魚在水裏,水漸漸沒有了,那魚還會活著嗎?人也是這樣子,我們生命減少了,也就好像魚在水裏,水漸漸少了一樣。

「斯有何樂?」想到這地方,我們人生究竟有什麼值得快樂?我們怎可不真正發菩提心、不真正痛念生死?但就因為我們還覺這世界是很值得留戀,一切的享受,一切的環境,都覺非常好。如果你能覺得人如魚在水中,水一天比一天少,那究竟有什麼樂趣呢?有什麼值你留戀?有什麼值得你那麼貪著?有什麼值得你放不下?有什麼值得你那執著?因為這個,故說:「大眾!當勤精進」,一切眾生應該要趕快修行用功,不要把光陰都空過了,不要再等了。應該時時刻刻把「死」字掛到眉梢上,不要在這世界貪玩耍了。

「如救頭然」,要把修行當做有人要把我的頭割去,我們要想法子來保護頭那麼要緊,如果不保護,就有人要來割去此頭;這裏也可以解釋是被火燒著了,一定要想法子刻不容緩熄滅這火。

你應該時時把「死」字掛到自己眉毛梢上,睜眼也看見這「死」字,閉眼也看見這「死」字,睡覺也看見自己眉毛梢上掛著「死」字,作夢時也看見「死」字當頭。你要是時時不忘生死,你怎麼還有時間去旅行?去找娛樂?去做吃喝等不正當的行為?你要真能把「死」字記得,你就應該修行。

「但念無常」,你應當天天不忘記無常鬼不知什麼時候來請客。

「慎勿放逸」,你不要那麼圖安逸、圖假的快樂,打婬欲的妄想、打吃的妄想、打貪的妄想、打爭的妄想、打殺的妄想、打偷盜的妄想、打飲酒的妄想;為什麼你打這麼多妄想?因為你把「死」忘了,你不覺得將來會死。所以在生時,糊裏糊塗活著,等到老時,又糊裏糊塗死了;死的時候,你的愛情跑到什麼地方?你的愛也找不著了,你的情也看不見了;你的貪吃,也吃不下去了;你的貪玩,也沒有什麼好玩的,所以不要懈怠,不要放逸,要認真、腳踏實地去修行。

這是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王的原因,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的生死未了;他雖然覺悟,他也不忍看你我現在一切眾生這麼沉迷不悟、醉生夢死,所以他間接地要我們覺悟,要我們也趕快發修道的心,所以不要躲懶偷安,把光陰都空過了。

台長: 本靖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心靈感言 |
此分類下一篇:張家界讀樹
此分類上一篇:桃花吟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