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4 09:45:49| 人氣1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恆河──悟因法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恆河──悟因法師

 

   印度的佛教聖地,大家很快可以說出八大聖地。如果把眼界打開,佛陀的足跡遍及恆河中游兩岸毗鄰的國土,是一個壯闊的畫面,不是幾個景點而已!

 

   恆河,印度人的聖河,印度最有名的大河。它滋潤大地,沖刷兩岸形成肥沃的土壞、孕育萬物。印度的文明發展就從恆河下游、中游,溯源而上至全印度。

 

   從佛陀講經的地點看佛陀的足跡,可知佛陀常常往來王舍城和舍衛城。它們是當時印度兩大國摩揭陀國和拘薩羅國的首都。王舍城在恆河南岸,舍衛城在恆河北岸。佛陀就以這二大城為中心,沿著恆河兩岸弘法。南來北返,常常都要度過恆河。

 

   1995年,我第一次到印度。我站在恆河岸邊,恆河非常的遼闊,雨季時水量非常豐沛。我彎下身摸著恆河沙,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喔!以前佛陀的足跡曾經到過這裡!」

 

   佛陀三十五歲成道,八十歲入涅槃。整整四十五年,從少壯到年老,沒有停下腳步。他要把證悟的真理說給每一個人聽。

 

   站在恆河邊,我彷彿看到佛陀一襲袈裟的身影,在恆河兩岸一步一步地走著。當然,佛陀背後是跟隨著一大群比丘弟子。

 

   在王舍城和舍衛城中間,有很多鄉村、小國。佛陀一步一步地走來,從這個鄉村到另一個鄉村;從這個國邑到另一個國邑。每經過一個地方,佛陀都很關心人民的生活動態。

 

   有一次,佛陀離開王舍城北返,途經巴連弗邑(又名波吒釐)。佛陀看到巴連弗邑正在興建城郭,就問阿難:「是誰在圖謀巴連弗邑?」阿難回答:「是阿闍世王的雨舍大臣,他要阻絕越祇國對外的交通。然而越祇是一個富有而人民團結的小國,不容易被侵略。」隔天雨舍大臣來供養佛及眾僧,佛陀就為雨舍大臣開示做官的態度和方法。這才離開巴連弗邑,度過恆河到對岸的毘舍離。毘舍離也是佛陀常說法的地方⋯⋯

 

   佛陀在恆河兩岸遊化,行經各村、各國的身影。想像得出來嗎?那一幕真的是令人感動。後天我們就會到恆河去。去恆河可以做什麼呢?摸摸恆河的水,抓一把恆河沙帶回台灣。

 

   我第一次見到恆河,我撫摸著岸邊讓人下水的階梯,歎惋自己怎麼這麼晚才學佛!這路面已鋪上柏油,階梯是砌上水泥。以前的石子路,到處泥濘,在碎石尖銳的刺痛下,佛陀與僧眾都是赤腳走過。

 

   走在街上,遙想佛陀當年走在路上。想著想著,此刻的我,相較之下,何止汗顏而已!交通有飛機、遊覽車、火車軟臥舖;食有餐聽;住有旅館。

 

   每一個經過的地方,佛陀一步一步地走著,威儀具足,身心安詳自在。他托著一個缽,走在街上向人家托缽。托缽不見得托得到耶!當然,佛世的國王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信仰佛陀,也供養佛陀。但是有的人對佛教是沒有好感的,信奉外道的人不見得會把食物投到佛陀的缽。

 

   跨越恆河兩岸,從佛陀的行履、足跡,我們可以更親近佛陀。

------ 摘自《香光莊嚴》第 108-1 期〈印度‧巡禮佛陀聖跡〉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article.php?aid=205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photo by 白鎧源

台長: 香光
人氣(1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香光莊嚴 |
此分類下一篇:遺漏的蜘蛛網
此分類上一篇:來世安樂道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