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06 22:45:39| 人氣6,9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廟宇古蹟之美-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澎湖的人文資產在生態環境、漢人文化與歷史因素交互影響下形成特殊的面貌。澎湖的宗教活動極為頻繁,在九十七個村里中,廣佈大小寺廟165餘座;聚落中用以鎮邪除煞的五營、石敢當、山海鎮等避邪之物星羅棋佈隨處可見。同時,年代久遠之寺廟如天后宮、武聖廟、城隍廟、觀音亭、保安宮,清代澎湖商人團體的會館如水仙宮、銅山宮、提標館等,更是歷史保存價值的重要據點。

根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早在五千年前到四千年前左右,澎湖本島和其他小島上,至少存在「粗繩紋陶文化」、「細繩紋陶文化」、「素面紅灰陶文化」等幾個文化,證實文化遺產之淵源,同時也說明本地與台灣西南海岸所發現的史前文化有密切關係。

天后宮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天后宮,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據史家考證,澎湖的媽祖信仰早在南宋時期即已出現,往來澎湖與大陸間的移民,將媽祖奉為有效的保護神。明朝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可以確定澎湖已建有「媽祖廟」,作為居民的信仰中心。舊有的媽祖廟在遭荷蘭人燒毀之後,康熙年間(西元1664年左右),重新修建呈現存式樣的媽祖宮。由於澎湖自然環境的影響,媽祖宮迭經整修,例如在清代時至少經過五次重修,日據50年間曾重修兩次。澎湖中的主島大山嶼,便因建有「媽祖宮」而得名「媽宮」,縱然日人在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將媽宮改稱為馬公,光復後行政區域名稱沿用日人稱呼,澎湖依舊以「媽宮」來指稱馬公市。

近年來,天后宮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但是,除了被動的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信眾、觀光客到此進香、觀光之外,天后宮的執事們依然保持充沛的活動力,舉行盛大的「媽祖出巡海域繞境」儀典。這樣的活動,使傳統信仰與古蹟密切的結合,在廣泛的聯結全澎湖各村里等廟中執事人員、漁民、信徒等參與其事,歷史文化因此真實的存在,古蹟也有了其存在的價值。
觀音亭
觀音亭寺內主祀南海觀音菩薩,肅穆清幽,極具賞遊價值。近岸海域,可作帆船、沙灘戲水、遊艇渡輪、內海海釣等多項活動,人潮熙嚷的天然海水浴場,傍晚時分,更是欣賞落霞景色之最佳地點。
順承門
順承門位居新復路及金龍路交叉口附近,明列二級古蹟。馬公市舊名媽宮城,外圍原有朝陽門、敘門、順承門、拱辰門及小西門、小南門等六大城門以守護之姿連線環繞,順承門是現今碩果僅存的一座。城門四周古榕纏繞,門上有譙樓(即敵樓)一座,曾謠傳有施琅部將在此陰魂不去。夕陽西斜時,疏影斜枝交織成一方空靈清麗的畫景,令人愈發思古幽情。
孔廟
澎湖孔廟前身即是文石書院,文石書院是澎湖最早的文化傳播地,位於馬公市東郊,是清乾隆三十一年,第十八任澎湖通判胡建偉所創建。文石書院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西元1766年),本為澎湖第十八任通判胡建偉所倡建,澎湖產之文石,喻意書院作育英才如石紋之五彩繽紛,故名「文石書院」。

到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日人佔據澎湖後,地方人士為保存民族固有文化,將書院改為「孔子廟」。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先總統 蔣公蒞臨澎湖巡視,鑒於孔子廟的年久失修,諭飭整建,唯民國五十二年修建後,已失舊有歷史風貌,僅存魁星樓政府珍視文物,加以保留,然而年代已久,損圯嚴重,縣府乃於民國六十六年依照原形,撥專款重建,以存古蹟,所以成為文石書院中唯一完整的建物可供追古思幽。

孔廟歷經三十餘年來,因強風鹼雨侵蝕,及颱風豪雨沖刷使屋瓦斷裂,致孔廟主體鋼筋斷裂形成危樓,無法使用,於民國八十八年賴縣長有感於此,盼各界能合夥保存地方之文化資產共同關懷付諸努力,決定斥資改建成今之新孔廟。
西嶼西臺
西嶼西臺乃清朝劉銘傳所修之砲臺。光緒十年中法戰爭起,法將孤拔(Courbet)率遠東艦隊攻我臺澎,澎湖不守,臺灣瀕於危殆,幸賴劉銘傳艱苦奮戰,始得保全。中法和議後,劉銘傳籌劃臺灣防務,並奏請於澎湖設總兵一名,極力加強澎湖防務。當時在現址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設四座砲臺,本砲臺規模浩大,施工情形甚為艱苦,於光緒十四年七月完工。西嶼西臺為一凹下式建築,四周築有城垣,牆內疊石成壇,壇上設有砲臺,壇下則建隧道式營堡,成山字形配置。入口處並有弧拱形城門洞兩道,上方橫額題:「西嶼西臺」。本砲臺為目前全省保存最完整而極具歷史價值的大座古老砲臺。
西嶼東臺
西嶼東臺為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劉銘傳所修之砲臺。座南朝北,其規模有內外二城廓,外廓士提東南角置觀測所,與金龍頭共同扼視媽宮海口,內廓有營舍與砲座,規模略較西嶼西臺小,營防建築型式也有不同,但其配置上較西嶼西臺完整。
澎湖開拓館
本館是日治時期澎湖廳長及台灣光復後澎湖縣長的官邸,於1935年三月竣工落成,典型日本「大正-昭和」時期的建築,建築風格融合了東西方建築的特色,圓形的窗櫺、歐風八角窗、文藝復興風格的內開木質大門,入口玄關的淡雅磁磚壁面、日式文化瓦、屋頂及拉門,就地取材的貓公石矮牆,整棟建築物充滿歷史文化特色。

館內展示開拓澎湖史料文物,依序從歷史-開拓序曲、移民路迢迢、勇闖黑水溝、聚落開拓、戰爭-烽火澎湖、政經文教發展、建設現況以及閱讀澎湖等展區,娓娓道盡先民開拓的艱辛歷程。 全館佔地面積2001平方公尺(約605坪),室內面積320平方公尺(約97坪),戶外庭園有百年榕樹、高聳的大葉欖仁,庭園裡澎湖特有植物眾多,提供優質的休憩空間。
金龜頭砲台
馬公金龜頭砲台由總兵吳宏洛重建,配備有七、十、十二吋口徑之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為全澎湖戰力最強大之砲台,乙末之後,日軍地圖上明白的標示了這個砲台,日軍於佔領大城北砲台後,向西挺進準備攻佔馬公時,受東角砲台及西嶼砲台的猛烈攻擊,隨後日軍自東門突破,佔領東角砲台及金龜頭砲台。現在砲台基座及四周城牆,砲台圓體,樓梯、砲台底座,入口處牌樓維護尚稱良好,城垣為玄武岩疊砌及混凝土構造物。現由彭防部駐軍中,為軍事管制區,尚未對外開放。
拱北砲台
拱北砲台為劉銘傳於清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新築之九座新式砲台之一,也是唯一的一座內陸砲台,因而格外具有歷史價值,乙末之役〈西元一八九五年〉後被日軍所佔領,目前為軍事重地。拱北砲台位於馬公城外東北方的拱北山上,是掩護馬公港背面的重要砲台。日軍登陸後以此為首要佔領目標,在砲台攻防戰中日軍陣亡2人,負傷17人,是日軍在澎湖一役中勉強稱得上激烈的一場戰鬥。拱北砲台被攻下後,日軍即長驅直入,佔領馬公城。

目前的砲台為日本時代的大型制式砲台,設施完備,施工精緻,特別是尚保留一座觀測所。澎湖目前擁有荷蘭、清末及現代砲台,本砲台則為唯一之完整的日式砲台。位於澎湖最高之拱北山上,為掩護馬公港重要砲台。現為軍事管制區尚未對外開放。

台長: 菊島小天使-小瑄瑄
人氣(6,9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澎湖簡介 |
此分類下一篇:蓬萊仙島-澎湖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