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25 22:53:04| 人氣6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武術進入奧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8武術-奧運
武術-男女子套路決賽武術-男女子套路決賽  http://hichannel.hinet.net/2008olympic/media_detail.jsp?s=3601&d=2008-08-21
 武術-女子52kg/60kg+男子56kg/70kg/85kg散打決賽  http://hichannel.hinet.net/2008olympic/media_detail.jsp?s=4027&d=2008-08-24
       
台灣精武體育會會長 黃連順提供
中國武術國際化發展思考 /中國武術研究院 :嚴建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治與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古老的武術運動也煥發了勃勃生機。在「挖掘整理、繼承發展、普及提高」的方針指導下,十幾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成了亞洲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員,到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武術錦標賽;從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立,到最近剛剛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為國際單項組織。武術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國際體壇,從而實現了幾代武林志士振興中華武術的夢想和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的承諾,可以說中國武術已進入了全面推廣發展的階段。因此這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中國武術在國際體育舞臺上如何定位,中國武術與西方體育如何融合,中國武術又將如何進入奧運會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和研究無疑對武術國際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國武術的基本特徵

  任何一種體育項目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從武術的文化內涵和技術風格來看,已從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形式,躋身于世界體育文化之列。其固有的特徵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傳統性
  武術的傳統性,首先表現在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上。中國文化對武術的影響,不僅是武術自然地接受文化環境影響,而且更重要的是歷代武術家自覺地運用中國傳統規範技法,闡述原理,達到了文武合一,交融一體的程度。如內外合一的技法原理,內外兼修的修煉原則,內外互導的訓練原則,映現著鮮明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中國深厚的文化積澱不僅影響著武術理論,而且決定著武術的運動特徵,成為武術發展的動力。因此,中國武術這一富有傳統特色的體育項目,具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培養體能、團結禦敵等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統性。另外,在傳統的武術觀念中,武德與武術也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套路之美抑或技擊之功,都沒有離開「武德」這個軸心。武德不僅具備了現代體育道德所需要的共同道德意義,而且有現代體育道德所欠缺的道德品質。因此,要解決當今世界體壇的暴力問題、金錢問題、商業化問題等等,出路或許可以在古老的中國傳統武德文化中找到。

競技性

  武術的技擊方法和內容,有著自身發展的本質特徵及原因。從武術的技擊角度來看,武術是「具則剛柔並濟之道,虛實攻守之學」、「始以至實用」的技擊之術,技法成為武術最突出的特徵。武術的技擊方法,攻防技術的運用,是通過身體的運動來實現的。其特點是,通過動靜變化規律來體現千變萬化的技法。古代中國人的奇正相生、快慢相間、虛實分明的動靜觀成為武術技擊的技術原理,也決定了武術的運動風格,因而武術講求方法巧妙運動,倡導巧力而斥拙力,這與西方的競技體育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方競技體育崇尚一種力的強者哲學,主動進攻,快者贏,強者勝,有力打無力是其表現形式,通過一決勝負體現個體力量的外在征服。武術技擊的特徵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這與西方體育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文化性

  武術是中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身體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來說,它依賴于中國文化的整體發展。隨著中國社會生活和相應文化本體的歷史演變,武術本身也隨之發生了形態的變化。自近現代傳統武術走上了體育化的道路以來,由於基於競技比賽與養生自娛或防身自衛的不同職能,當代的專業武術與民間武術也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這樣也就產生了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的兩條不同的路線,即體育競技路線和文化交流路線,這也決定了中華武術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充分體現了它多元化的價值功能。

二、對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認識

  中華武術的發展方向,無疑應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朝著國際化發展。中華武術的國際化,也就是武術走向世界體育之路。其國際化的標誌,無疑是進入奧林匹克運動會。
  武術因其自身的特點而天然就是一項世界性的體育運動。如今世界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進入奧運會的有28個,非奧運會有100多個。但是,還沒有一個體育項目,像中華武術這樣含哲學、美學、心理學、中醫學等於一體,有著豐富內涵。可以說,武術是體育,也是文化,是體育與文化的完美結合。從競技武術的角度來講,前幾年我們將武術中長拳類的拳械規範起來,並借1990年北京亞運會之際使其成為亞運會的競技項目,再逐步由亞洲推向世界,實踐證明這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當然目前尚需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優化競賽內容,增強並提高套路競賽的評分準確性和區分度,促進高難美新的技術發展。同時還要提高散手運動的訓練水平和競賽水平,為武術進入奧運會做好物質準備。
  為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被滲透進民族的風格、習慣、心理、感情、思維和欣賞方式等。從某種意義上,武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既然武術是一種文化,武術以一種民族文化的形式去進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顯然是可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將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中華武術作為一種體育競技形式,相對於另一種異族文化,特別是西方的體育文化,表現出明顯而截然不同的獨立性。因此,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帶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如何與西方的體育思想相融合。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東西方文化、體育的不同。客觀而論,西方體育和中華武術是兩支不同源流、不同結構、不同發展脈絡的文化體系。
  西方體育折射著古希臘文明精神的光澤;武術則交融著中華文化生命的律動。西方體育崇尚人體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與美;武術則在陰陽二氣理論的引導下,外取神態內表心靈,在意趣中求得一種美的和諧。西方體育總是在一種有限的時空裡尋求人類自身的最大發揮和極限;武術則力圖在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中把握人的生存精神。反過來,如果說中華武術是在其「以形喻勢、內外合一」的典型文化特徵中,用諸如「大鵬展翅」、「金雞獨立」、「黑虎伸腰」、「白鶴亮翅」等仿生式的惟妙惟肖的術語來命名動作,使之完全帶有農業文明的痕跡,並有其明顯的「圖騰崇拜」的深厚淵源;而西方體育則使用以某人創造的高難度動作的個體人名進行命名,並使其在整個創造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華武術旨在使運動的個體在心、神、意、氣與手、眼、身法、步等達到一種心動形隨、意發神傳中的「內外三合」和「形神兼備」;西方體育則追求動作編排中的「高、精、尖、難」。
  放下東西方各自古老文化的架子,武術的內在原則是多元而模糊的,西方體育的內在原則是單一而精確的。從人類社會的探索未知的方法上,「西方文化通過分析和還原追求本質,帶有通過實驗分解來達到純粹化和普遍化」(阮紀正《太極拳系統文化論綱》)。中國文化則是通過全面和綜合使其折中,帶有通過人與自然的吻合來達到心靈個性的調適和昇華。
  總之,中國武術要想推向世界,就必須向奧林匹克體育精神「更高、更快、更強」靠攏,這是現實。因此,面對奧林匹克體育,中華武術首先得進入,進入後才談得上融合,融合後才可能有所發展,發展了自然會推動奧運體育的完善。

三、對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展望

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必要性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武術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中國人按照當時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模式,從生產和生存的鬥爭中,逐步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健身與養生方法。人們喜歡它、運用它、發展它,逐漸形成了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技擊散手的運動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武術特有的價值功能,已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紛紛湧入中國學習武術,這反映了中國武術已經向國際化邁進。因此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武術,儘快地將中國武術推進奧運會以豐富奧林匹克精神,就成為我們武術界的奮鬥目標,這不僅是中國武術的需要,更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相融合,會使奧林匹克運動更加完美和諧  顧拜旦先生曾說過:「奧運會要通過藝術的展示和示範來引起大家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奧林匹克運動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革命以後開始的偉大的社會實踐,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而在現代的奧運會大舞臺上,還沒有一個中國奉獻的運動項目,這與十二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以及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是極不相稱的。
  在中國近代社會一系列劇烈的變革中,奧林匹克運動傳入了古老的中華大地,與中國體育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經歷了激烈的衝突、碰撞和交流後逐漸融合,並形成了當代中國體育的主流。這一變化也給中國武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使競技武術登上了體育舞臺,這是中國傳統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相互融合的結果。中國武術進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舞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年代,1936年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上,中國武術隊就做過精彩的表演,博得了世界各國代表團和德國觀眾的好評,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的融合將是世界體育發展的必然。

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可行性

穩定完善的競賽體系  自50年代武術被確立為競技運動項目以來,武術運動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在摸爬滾打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競賽體制和趨於成熟的技術體系,同時還擁有眾多的裁判員、教練員和運動員隊伍。另外,武術規則經過幾次修訂,使其更趨完善、規範和科學。尤其是1996年出臺的新規則,在健全競賽機制,增強技術的區分度,提高評判的準確性等方面,又向奧林匹克運動邁進一步。

國際武術組織的壯大

  改革開放給武術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使武術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1984年在武漢市舉行了有12個國家和地區武術界代表參加的國際武術座談會,與會人士發出了由中國牽頭成立國際武術組織的強烈呼聲。1985年在西安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武術邀請賽期間,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之後歐洲武術聯盟、亞洲武術聯合會、南美洲武術功夫聯合會以及非洲武術聯合會等相繼成立,目前國際武聯已發展到了77個會員國,這些都是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基本條件。

國內外武術比賽的成功經驗

  1953年,在天津舉行了新中國第一次規模較大的全國民族形式表演及競賽大會,武術作為大會主要表演項目之一,邁開了作為體育項目進入競賽領域的第一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武術競賽日臻完善並頗具規模。國際武術比賽也隨著武術的發展,逐步走向正軌。目前,已成功地舉行了四屆國際武術錦標賽,武術已成為亞洲綜合運動會的常設運動項目,並且套路技術體系也已規範,散手運動競賽也趨於成熟。這些成功的國內外武術比賽經驗,為武術進入奧運會提供了物質保證。

四、結論與建議

  中華武術的傳統性、競技性和文化性,不僅反映了武術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徵,而且也是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的基礎。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中華武術的發展方向,應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依照規範化、科學化和社會化的序列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   武術進入奧運會,是中華武術國際化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是東西方體育走向融合的結果。今後,武術應加強自身的改造,不斷地向奧運精神靠攏,以儘快實現武術進入奧運會的目標。



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徵與發展前景[轉載]

术协会
中國武術研究院

摘要: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正以優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引言: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項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獨立體系和多種社會功能的運動項目。武術也是東方文化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目前,中國武術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已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徵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一方面跟中國的古典哲學、政治倫理、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理論、社會習俗等等互相聯繫,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另一方面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武術的文化特徵,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哲理性

  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應順乎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天人合一"思想給中國傳統哲學帶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氣事一……"(周繼旨:《論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見《論中國哲學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為中國武術打下了思想基礎。首先,武術練功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運動同周圍環境密切聯繫起來。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如孫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氣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節不同練不同的功法等。此外,從"天人合一"思想引發出"圓"與"空"的觀念,是人對天地自然特色的領悟,因而也是動功最佳方式與境界。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阻,圓而又空則做到活潑自如,循環不息。故不少拳種以圓、空為基本架式與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極拳等均以圓、空為技擊特色。特別是太極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經》)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周敦頤:《太極圖說》)等太極哲理而產生的。

  由於中國武術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養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對很多國家有著廣泛的影響,如我國古老的健身術與氣功早與印度瑜珈相互滲透,少林拳法於明清時代傳入日本等國,都足以說明中國武術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是有著傳統的思想基礎。

  2.技擊性

  武術核心是技擊性。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過以 技擊性為動作設計原則形成的各外攻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如太極舉以棚、履、擠、按、采、捺、肘、靠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鑽、炮、橫為基本五拳;長拳以踢、打、摔、拿為四擊;八卦掌以推、托、帶、領、搬、攔、鎖、扣為八法。而器械又根據不同種類有著不同的使用方法;實戰搏擊又有千姿百態的各種打法。雖然各家各派在技擊方法和技擊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規律,表現攻防的特點。武術具有攻防技擊的特徵而區別於其他體育項目。

  從中國武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武術有技擊運動和套路運動兩種表現形式。技擊運動為散手和推手等對抗性項目,著重實用,有明顯的攻防技擊特點;套路運動則講究表演藝術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體現武術的根本特徵技擊性為目的,力求表現逼真的攻防動作,給人技擊含意的感受。

  武術的技擊方法門類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注目和吸取。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以中國武術的競技特徵,作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來越多地為國際武壇有識之士所認同。

  3.健身性。

  人們從事武術練習,一般來說,是把健身、技擊實用等作為主要目的。中國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於人體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是建立在傳統醫學--中醫學的基礎之上。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髒象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的依據的。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惟精氣神"為三寶。精氣神三者是相互聯繫的,"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精生於氣,氣化於精,精化於氣,氣化於神"(林佩琴:《類證治裁》)。

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於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據太極生陰陽,陰陽合為太極的陰陽學說的原理,極為強調"動靜相生"、"剛柔相濟"、"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蓄而後發"等要求,實際上都是陰陽法則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運用,以達到人體臟腑經絡功能的協調、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壽。

形意五拳則是根據人的臟腑與五行相配的五行學說,認為崩拳其氣發於肝,可練肝;炮拳其氣發於心,可練心;橫拳其氣發於脾,可練脾;劈拳其氣發於腑,可練肺;鑽拳其氣發於腎,可練腎。近幾年來站樁練習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健身養生功,就是以"經脈者,所以行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本髒編》)的經絡學說為生理學依據的,經常練習此功,亦能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機能,延緩衰老的健身目的。

  人們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是體育文化的根本任務。武術有顯著的健身養生的價值,越來越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識。這種實用理性的價值觀也為中國武術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4.娛樂性

  中國武術早在奴隸社會就進入娛樂文化的領域。它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精湛無比的技藝、精深廣博的內涵,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們的讚譽,這是與武術本身的娛樂性分不開的。千百年來,武術以其獨特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中。

  武術的娛樂性包括兩方面:一是人們從習武中獲得身心的愉快,並在社會大眾中得到發展;二是人們從對武術的觀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武術與戲曲、舞蹈、雜技、文學、影視等文藝形式的結合表演,均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隨著近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人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達到娛樂的方法也越來越新奇,因而通過自身對武術的習練以達到自娛性為目的的日漸減少,而以武術的觀賞為娛樂目的的情況,則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及人們對武術的健身、防身實用價值認識的提高而大為增多。這種由個體向群體、由封閉向開放方向發展的武術娛樂性文化特徵的轉變,亦是很有利於把中國武術推向世界的。

  縱觀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中國武術同國外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都與國家、民族的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與相互影響。因此,中國武術和國外其他體育項目都是社會發展與文化發展的產物,同屬於世界體育文化的範疇。而歷史上任何一種優秀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高度發達的象徵,而且將會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因此,中國武術以優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為期不遠。

  二、武術對世界體育文化的影響。

  在漫長的歷史中,武術作為一種體育教育現象和高雅的文化現象存在、發展,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國內各族人民的喜愛,而且還對世界體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一些國家的拳術源自中國或受中國武術的影響

  (1)柔道。據一些中、日學者考證,中國武術直接影響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國台灣學者梁容芳說:"相傳元贇實傳其技,然柔之為術,元贇東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寬永中、關口柔心已以柔術名於國內。元贇之功,為改進完成柔道。元贇寓江戶國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衛門、磯貝次郎左衛門、三浦與次右衛門,三人寓同寺,元贇授之大明捕人之武術,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蘊奧,遍傳各地,屢有改進,漸與日本固有之柔術混合,迭今重於體育界。

"(梁容芳:《陳元贇研究》,第95頁)如日本講道館八段、早稻田大學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門》一書中說:"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柔術來源於中國唐代拳術,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體術、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競技項目的總稱。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學過武術的陳元贇於十七世紀上半葉東渡日本,在江戶城南國正寺,傳授中國武術,致使柔道在日本廣泛開展起來,從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編譯:《柔道入門》,第2頁)最有說服力的是,在日本愛巖山還殘存一塊題為《愛巖山泉法碑》刻著"拳法之有傳也,自投化人陳元贇而始"的碑。19世紀末,日本人嘉納治五郎吸收各式術派的長處,經加工整理,並不斷改進,創立了柔道。現已普及世界各國,並被列為奧運會項目。

  (2)空手道。日本國際拳道學聯盟理事長大西榮三在《我所創建的國際柔道學》一文中寫道:"相傳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從中國的福建省傳到於日本沖繩。後來沖繩首裡的系洲官恆先生將傳入沖繩的空手套路進行總結,形成了沖繩最初的空手流派。與此同時,沖繩那霸的東恩納寬量先生正好在中國福建拜謝先生為師,並學成回到日本。"(轉引自《武林》1986年第6期第46頁)另據1989年11月22日《中國體育報》登載:"最近,由福建省體育總會、福建省旅遊局和福建省武術協會以及日本沖繩縣武術界的朋友在福州聯合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現今流行於沖繩縣的空手道剛柔流源於福州市。該流派的祖師東恩納寬亮的師傅系我國鳴鶴拳的一代宗師,福州人如如哥(謝如如)。"可見,日才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國。

  (3)跆舉道。跆拳道是朝鮮的傳統武術。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於韓國的民間自衛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跆拳道與中國武術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國的武術技藝就傳入朝鮮,特別是在近代,隨著中國武術和日本武術的不斷輸、花郎道的臂掌結合中國拳術、日本空手道等技術,而融匯成一種獨特的朝鮮拳術,即今天的跆拳道。

  (4)泰拳。泰拳是泰國的國技,是最受泰國人民喜愛的一項傳統的民族體育運動。關於泰拳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國古代技擊術的影響,源自中國。泰國古稱暹羅國,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祿群鷹為暹羅王,以我國翰林學士謝文彬為坤岳,建立了暹羅第一王朝。此後,中暹的關係日益密切,中國雲南省等地遷居暹羅的人越來越多。明清兩代,華僑在暹羅做官也很多。泰國人的祖先,大部來自我國雲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國武術早就隨著其他文化傳到暹羅。經過泰國幾代人的篩選、提煉、融化而成今日獨具一格的泰拳,不難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擊招式與中國武術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這也許可以證明泰拳是源自中國、深受中國武術的影響。

  (5)截拳道。美籍華人李小龍在60年代末70代初,創編了獨特的技擊風格和技法的現代技擊術--截拳道而蜚聲國際武壇,同時又以自編、自導、自演的一系列別具風格的"功夫片"而轟動國際影界,以致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興起了"中國功夫熱"。

李小龍之所以能創造截拳道,是因為他長期受到中國武術文化的熏陶。他雖然出生了美國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廣東順德縣,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香港度過的。他從小酷愛武術,6歲便開始跟父親李海全(香港著名粵劇武打演員)學習太極拳,後來又隨邵漢生武師學精武門的截拳。此外,他還練習過洪拳、白鶴拳、少林拳、潭腿、戳腳等南方及北方拳種,並參加過學校的西洋拳訓練班。18歲他重返美國先後就讀西雅圖愛迪生職業學校和華盛頓州立大學哲學系時,又認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氣道、泰國拳、印尼拳、馬來錫拉拳等等。

他依照中國武術"以無法對有法,以無限對有限"等拳理,根據詠春拳的手法和訓練方法、戳腳拳中的腿法並吸取了西方拳擊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武術特長,從而揉合中外武術的精粹,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擊理論和技擊風格,創立了一種具有完整體系的新技擊術--截拳道。

  2."武術熱"豐富了世界體育生活

  作為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的武術,正受到世界的矚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七八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武術運動,出現了一股"武術熱"、"功夫熱",從而推動了一些國家體育運動的開展。

  國外有人把中國武術稱為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國家和地區請中國教練去教授武術、或派出人員來華參觀學習。例如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十一年來,已經有一萬多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到這裡學習或觀摩。目前,在這所大學專攻武術的專科和本科外國留學生就有十六位。"(徐才:《武術屬於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體育部的講話)中國武術協會和北京、上海、遼寧、江蘇、廣東等省市多次派出武術教練出國任教。

  武術在日本十分流行,僅"少林南拳法聯盟"就有2600多個國內分支和300多個歐美分支組織,共有100萬會員。近幾年來曾先後11次派代表團來中國訪問,並邀請中國武術協會訪問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學還把柔道、劍道、相撲和弓道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為學習課目。

  中國武術在東南亞各國和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也很流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至今仍保留著《精武體育會》。在每年舉行的東南亞武術邀請賽上表演的拳術,除流行的五祖拳外,還有泰拳、緬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國武術技法而發展起來的一些拳種。

  隨著許多國家和地方出現的"武術熱",世界上武術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推動武術向廣度和深度發展。1985年在一些國家武術組織的共同倡議下,先後成立了亞洲武術聯合會、國際武術聯盟、南美洲武術聯合會。

  近年來國際比賽頻頻舉行,促進了各國武術技術水平的提高。自國際武術聯盟籌委會和亞洲武術聯合會(1987年)以及國際武聯(1990年)成立以來,已經分別舉辦了4屆亞洲武術錦標賽和5屆國際武術錦標賽,1991年年10月應北京舉辦了首屆國際武術錦標賽從此,武術成為正式的國際比賽項目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通過將武術列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從而使武術由單項的國際比賽變成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3.中華武術深刻的哲理對西方健身觀念的影響

  武術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魅力,不僅因為它內容豐富,體用兼備,而且還在於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想。許多外國朋友不僅積極研習武術特有的精湛技術,而且積極追求和理解武術豐富的哲學文化內涵。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武術實踐活動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紛繁複雜、風格有別的武術流派。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或思想。但無論哪一個流派的理論大體都受著中國古代樸素哲學思想的影響。正如近代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說的:"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於哲理之技術。"例如,絕大多數拳種都強調剛柔相濟、內外合一、動迅靜定、虛實分明。這裡的剛柔、內與外、動與靜、虛與實等都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但又同時寓於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中。

  美國學者弗裡喬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轉折點》中寫道:"由於東方哲學和宗教傳統總是傾向於把精神和身體看作一個整體,因而東方發展出大量的從身體方面來解決意識的技術是不足為奇的。這種沉思的方法對治療的意義在西方正逐漸被認識到,許多西方治療家正把東方的身體作用技術,例如瑜珈、太極和合氣道結合進他們的治療中。"由此可見,武術中的哲學思想,現在被西方人士逐漸認識,並正發生著越來越深的影響。

  4.中華武術豐富了世界體育的美學觀念

  武術的美,歷史上早已為人們所認識,古代就有"武舞"的娛樂表演。武術的某些表現形式和技藝,已相繼被我國的戲劇、舞蹈、雜技所吸收和借鑒。  武術給人的美是一種矯健的運動之美,同時在身態、動態、節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風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與美的結合,是一項很有健身和藝術之美的體育運動。前些年,《少林寺》等武術片剛一問世,便先聲奪人,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並很快風靡海內外,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武術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擊和手眼身法步以及節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產生技藝形式之美,攻防技擊是武術特有的內涵,武術之美寓於攻防技擊之中;眼神當有生氣和活力,它對武術之美就起著畫龍點睛的功效。武術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豐富了世界體育的美學內容,給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

  5.武術豐富了英語詞彙

  由於國際上練習中國武術的日益增多,武術方面的一些術語也成了英語詞彙。由廣東方言"功夫"一詞,發音演變成"Kungfu"早已成了英語中的常用詞。像"Taiji"(太極)、"Shaolin"(少林)、"Wudang"(武術)這一類漢語拼音也越來越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語者所接受。有人還創造了一個新詞"Wushu-learning Fad"(武術熱)

  6.中國武術對世界醫療保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太極拳能起到強身壯體、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國家的歡迎。據日本醫學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具有精神和肉體的雙重醫藥效果,對高血壓和肥胖病特別有效。因此,太極拳被譽為中老年人的健身寶,是治療慢性病的良藥。美國從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極拳書藉已有31種,有的再版了十幾次。日本從1973年起,在東京成立了太極拳協會,推廣各式太極拳。

  此外,武術中的各種拳術和各種辦法,也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橫、劈、鑽五拳,相應與五行相配,練此五拳時也可相應收到練肝、心、脾、肺、腎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於拳種的拳理均強調站樁及行拳時要"五趾抓地",有促進經脈內氣通暢的功效;近年來流行的經絡點穴療法和氣功點穴療法亦收到奇妙的療效。

  三、中國武術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中國武術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並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它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逐步形成獨立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事實證明,武術是最能適應人類發展趨勢的,從而也容易成為世界人民熱烈追求的未來體育文化。武術推向世界的先決條件已經具備,武術走向國際化已成為發展趨勢。  為了加快武術走向世界,中國武術的發展應採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

  武術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傳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要想使中國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不可。我國雖已從60年代開始,就把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但實踐並不成功,武術教育很開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術在學校體育的地位很低,武術師資嚴重不足。為了扭轉這種落後狀態,首先要確立武術的應的地位,把武術作為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樹立武術教育的長遠目標:第一步是使武術成為國家的體育文化體系,逐步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成為大、中、小學和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體育內容,使每個學生和每個戰士都懂得武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第二步是逐步使武術成為國際的體育文化體系,大力推廣武術,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向奧運會貢獻的第一個體育項目。還有,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加強武術教育。例如採用多種形式辦學來大力培訓武術師資,適當增加武術教學時數和改革武術教學內容,創辦高等武術院系,加強學校武術研究等等。

  2.切實做好國內各項基礎工作

  武術走向世界,國內是基礎。我們要認真貫徹國家體委《關於加強武術工作的決定》,努力做到"武術技術要規範化、武術理論要科學化、武術活動要社會化"。

  3.套落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

  套路演練、技術格鬥這兩種武術運動形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都應繼承和發展。中國武術今後的發展,應採取套路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的方針,在積極發展套路形式的同時,加強技擊格鬥的研究,走國內普及、國際推廣的道路。在武術散手、推手等對抗性項目中,許多武術格鬥的技擊方法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今後應在技術傳統化、規則合理化,器材服裝民族化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奧運會或世界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武術套路形式的今後發展,則應努力做到:動作套路規範化、理論科學化、訓練系統化、競賽制度化。

  4.通過多種辦法大力推廣武術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武術要走向世界還需要一個推廣過程。今後要利用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方位、多種層次,大力推廣中國武術。例如舉辦各種武術節、比賽、培訓班,派遣優秀運動隊在國內外巡迴表演,優秀教練員外出講學、指導,以及報刊、圖書、廣播、影視、聲像等傳播媒介進行宣傳、推廣武術。

>   結語:中國武術扎根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幾千年來一直發展延續,結出了纍纍碩果。時代的腳步進入21世紀,中國武術這種古老的藝術,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主要參考文獻

  1.曠文楠:《中國武術文化概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2.張純本、崔樂泉:《中國武術史》,台灣文津出版社,1993年。

  3.松田隆智:《中日武術交流簡史》,《武術研究》專輯,1985年。

  4.關文明等:《體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5.林建華、關文明:《世界流行技擊術》,廈門出版社,1989年。

  6.徐才:《讓上武術成為人類的體育文化體系》,《武魂》1986年第6期。

  7.孔興禮:《武術走向世界的理論探討》,《武林》1989年第8期。

  8.國家體委:《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  9.秦彥博等:《中外十大博擊》,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

  10.劉宏偉、關鐵云:《跆拳道》,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

  11.鄭天立,《精武體育會史料》,《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年。

  12.週一良等:《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

  13.週一良等:《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5.石廣生:《東南亞華僑和武術》,《中華武術》1988年第5期。

  16.唐豪:《神州武藝》,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17.曠文楠、胡小明:《體育史話》,巴蜀出版社,1989年。

  18.康戈武:《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體育研討會論文集》,奧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

  19.王景連、趙崇珍:《中華競技武術的發展與未來》,《體育史論文集》(七).中國體育史學會,1997年。                                                                                                                                                武術進入奧運http://myhome.ethome.com.tw/cm788159/history.html

台長: 黃連順會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