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10 00:10:53| 人氣2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術公共空間的式微與再現(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拍賣市場

嚴格來說,拍賣這樣的行為,始於人類有剩餘物品後,以其交換所需的物品。早在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埃及這些古文明興起,工商業城邦的興起帶動經濟的繁榮,奴隸需求大增,於是即出現奴隸的拍賣制度。隨後,羅馬帝國盛興,帝國版圖不斷擴張,戰利品與奴隸的拍賣猖獗,所以有了拍賣行的組織出現。到了15世紀初,世界航海的發現,使得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這些海上強權,藉著海權優勢,開始大規模的奴役、珍寶等商業上的拍賣,在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商業拍賣體制,趨於成熟的階段。

隨著英國、法國等強權國家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拍賣產業也逐漸在美國興起。19世紀,鴉片戰爭的結果,中國封閉市場瓦解,各國強權也隨即瓜分蠶食這塊土地。在歷經英法聯軍之役、中俄戰爭、八國聯軍、庚子拳亂等內憂外患,中國許多珍貴的古玩與藝術品也隨即流落市場,促成拍賣產業的另一高峰。當時,在拍賣市場的競爭上,為蘇富比(SOTHEBY)與佳士得(CHRISTIE)兩大企業所壟斷。總部設在紐約和倫敦的這兩大拍賣公司,無論是資歷、規模或是資金都遠超過同業,每年拍賣的各種藝術品達幾十萬件,超過世界拍賣總量的一半,各自營業額也超過10億英鎊,可稱得上拍賣市場上的無形巨手。

蘇富比拍賣公司的創始人---山姆‧貝克,是一名書商。1774年,他在倫敦拍賣一位貴族的私人圖書館的藏書,隨後其外甥約翰•蘇富比也加入行列,為這拍賣企業奠定雄厚的基礎。初期,蘇富比以圖書館珍藏品為主要拍賣項目,其中以法國皇帝拿破侖等名人的手稿為聞名。其後,隨著營業額增加,逐漸將拍賣項目移轉至歷史文物與藝術品,如雕塑、瓷器、繪畫等,項目多達70件。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富比快速擴張其企業規模,相繼推出「賣方最低保證金」、「買方貸款」與「拍賣保險期」等制度,並且將紐約的Parker-Bernet畫廊納入其下,成為世界第一家國際性的拍賣公司,分公司和分支機搆多達100餘家。

佳士得拍賣公司,由詹姆斯‧克利斯蒂在英國倫敦創立,最初主要從事古籍、手稿、繪畫等拍賣項目為主。1784年,以拍賣法王路易十五的著名間諜謝瓦利埃•戴翁所收藏的大批油畫而聞名世界,隨著營業的逐年成長,也把拍賣項目擴展至雕塑、瓷器、繪畫等藝術文物品。雖然較蘇富比拍賣公司晚起步,但其堅持高品位與貴族式的拍賣風格,並長期與歐洲古老貴族維持良好關係,因此,在全球的拍賣市場上也佔有一席之地,分公司或分支機構多達80餘家。

從以上這些拍賣市場的結構性來說,藝術品不但難以脫離其商品販賣的限制,而其藝術的符號品牌也在此被建立,而給予拍賣者或收購者形象行銷的提昇。從畫廊的一級市場交易,到拍賣會的二級市場,都說明了藝術市場中心的轉移。畫廊定位屬性的重疊,加上藝術品的真偽難辨與資金規模小,使得畫廊快速萎縮,甚至為拍賣市場的大型企業所兼併。拍賣市場的結構,不但能提供更多元的藝術商品種類,在交易制度上也積極鼓勵拍賣與標價,甚至對於藝術真偽的鑑定與回收制度均有完善的措施,這些都導致過去畫廊與藝術家關係的瓦解,而在其龐大的企業組織下,能動性更低。

藝術拍賣市場中,對於藝術品所要求的「真跡、名氣、精緻、完整、稀少」等特質,加速瓦解了藝術品的反動精神,而純粹在價值上作品味的參考與投資商品。甚至在拍賣企業的經濟結構壓力下,藝術潮流的風行也取決於投標的天價,明星藝術品也因而誕生。但這樣的藝術品,除了標榜真跡、名人、稀少外,又能帶來多大的省思。例如梵谷(Van Gogh)的畫,遠近馳名,在九O年代其四幅畫拍賣價,高達兩千多億美元,但卻很少人知道其實他身受狄更斯(Mark Twain)影響,而表現出對當時對中下階層的關懷,就如同左拉(Zola)的作品極力描寫中下的貧困與低賤,來反諷高雅的資產階級。

對於藝術市場萬能論者,他們總抱以樂觀的態度,認為只要通過藝術市場進行投資,藝術家就可以避免政治上的干預或影響,一方面從經濟上的困境跳脫,一放面也可以自由的創作發揮。但他們似乎忘了考慮到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下,藝術家在藝術市場的潮流推動上,又有多少能動性,對於藝術的商品包裝,又有多少的能力可以撕裂美妙下的殘酷。對於這點,過去藝術形式的公共空間似乎被吞沒了,留下的只是愉悅的符號,這是不是意味著,藝術需要再次的革命,對於本質上的公共性,需要更徹底的改變。

四.觀念藝術的反動

六O、七O年代,世界藝術的重鎮從歐洲移轉到了美國,當時世界局勢混亂,許多藝術家紛紛匯集於紐約,而激盪出許多藝術表現的新概念。其中,「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挑戰了傳統概念下的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家拒絕了藝術品作為收藏、買賣的獨特地位,作品不再以一種傳統形式出現,它需要觀眾作出更為主動的反應。這種質疑的概念,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達達主義(DaDaism),當時的馬歇爾‧杜尚(Marcel Duchamp)以「Readymade」概念創作的《噴泉》,開起了對藝術本質的顛覆。後來約瑟夫‧科瑟斯的《一個和三個椅子》,更加地對藝術定義產生質疑,而後來所興起的行動藝術(Act Art)、極限藝術((Minimal Art)、地景藝術(Land Art)與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等大都與此概念有關。從這,不難看出藝術封建本質的瓦解,藝術家並不希望自身被歸類為某種形式流派,也極力擺脫畫廊與博物館結構下對藝術的限定,把原有單一對話的藝術本質,擴充到整個社會的生活環境,以「藝術即生活」的概念雙向互動,營造出公共空間,讓人與人或人與物在這介面下,能有深層的對話思考。

從極限藝術的雕刻上來說,其追求造形單純、色彩飽和的幾何圖形,甚至把藝術的概念給純化了,在當時的展覽會場中,不時可見一塊純色的幾何木板或金屬陳設其中,拒絕說明的概念,似乎否定了藝術的定義,加上其作品大多出自工廠機械而非藝術家的手,更讓人質疑其藝術家存在的價值。這些概念,就是他們追求純粹存在的藝術狀態的最佳詮釋,而這種創作也根本癱瘓的藝術作為交換價值的意義。

地景藝術廣義上來說也算是一種環境藝術,主要的呈現方式是在於把藝術與自然作結合,讓人參與在其中,用全身與藝術對話,而不再限於以「看」的方式進行。藉由無限制的取材,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並且也推翻了藝術品只存在於美術館或畫廊等限制。這樣的藝術創作的概念,不僅讓作品的價值能回歸到思考層面,也開闢出另類的公共空間,讓藝術與人的對話超預市場價值的限制,而對生活進行更深層的思考。例如Robert Smithson的「螺懸形防波堤」,他在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用砂石築起直徑160英尺,長1500英尺的巨大螺旋形防波堤,並將堤內包圍的湖水染成紅色,展現出人與自然的關懷。

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在1967年發表於《藝術討論》雜誌中的《關於觀念藝術的短評》提到:「在觀念藝術之中,觀念或概念是作品最為重要的方式。當一位藝術家使用了藝術種觀念這種形式,這就意味著一切計劃和決定都已事先完成,而施行則只是一種敷衍了事的工作,觀念成為創作藝術的機器」。觀念藝術從最初的否定藝術,到後來漸漸對藝術空間解構,把藝術與生活的切身性更加結合,不是藝術家決定作品的意義,而是觀眾的意義決定了作品,逐漸導向「接受美學」的意涵。從這過程中,藝術的結構性空間與市場價值被瓦解,藝術所開放的對話空間,也慢慢地在城市的角落慢慢浮現,所需要的,不再是資本財力累積的藝術品牌,而是人文素養的灌溉,培育出能與之對話的公民。

台長: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