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03 18:30:47| 人氣8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愛的第一步:用愛來經營家庭----[愛情是什麼東西]5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老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其實就是有關推愛的最生動描述。

不過這句話中也有一個疑點以及一個要點有待釐清。先談這個疑點,就是這句話似乎設定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就是愛能開發的起點。連《論語》中孔子的學生有子也這麼認為,所以才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遂漸漸形成兩千五百年來愈益牢固的「孝道」。父子倫也自然形成中國傳統社會的主導倫理。(相對的西方社會的主導倫理是體制運作中的權利義務倫理,即李國鼎先生曾提倡的第六倫:群己關係。其實傳統五倫中的君臣倫即屬體制中的人我關係,不須另立第六倫。只因君臣倫長期為父子倫所同化,以致視君如父,視臣如子,體制的客觀份位不彰,所以李國鼎先生才為救傳統之缺失而另立第六倫。)

但父子間的孝道真的適合作為開發愛能的根本嗎?現在看來顯然不是,而只能將它定位為歷史發展中的過渡權宜。原來在歷史上開發愛能的方式,最早是通過君臣倫,就是西周初年,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的時代,在那萬民渾噩,民智未開的時代,只能靠少數天啟的菁英,秉持無可推諉的政治責任感逼發出愛人民的意志,去承擔起天賦的責任。這時期主導倫理是君臣倫,其道可稱為忠道。

其後民智漸開(孔子首先將原由貴族壟斷的文化教養普遍向平民開放,而被稱為至聖先師),有能力愛人的也由少數政治菁英擴及每個家庭中的骨幹人物——身為一家之主的那個男人。他秉持著同樣不可推卸的家庭責任感,去安頓一家,內容就是對上行孝道(老吾老),對下行慈道(幼吾幼),或說使「老者安之,少者懷之」,「老有所終,幼有所養」。這時期的主導倫理是父子倫,其道可稱為孝道。這時期延續甚久,甚至直到現代,雖然流弊叢生,仍屬餘勢未衰。

以上兩種形態的根本問題都在為勢位所逼,只能勉力承擔。缺乏了自由意願的基礎,便容易過度嚴肅,也易流為威權與愚忠愚孝。所以當民智漸開,自我意識與自由意志漸漸萌芽,便當過渡到更合理的形態。這便是回歸到個人內心的自覺,秉自由意志去愛人。這其實在孔子之時便已開啟出這形態,即以仁(心靈自覺)為禮(體制運作)之本。而仁道的修養,則落實為師友相處的君子之道(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只是在孔子之時,民智畢竟尚未甚開,所以只算萌芽。大規模的推行,其實要到一千五百多年後的宋明兩代。這形態當以朋友倫為主,其道則可稱為友道。

但宋明時的書院講學,畢竟談心論性,太過形而上,而不免脫畧了生活,也非一般人民所能企及。何況朋友間再親密也還是聚少離多,難得在生命、生活上互相深入到既切實又精微的地步。等到現代女性啟蒙,有能力和男性平等互動的時候,一種最理想的愛能開發形態便當應運而生,那就是我們在這專欄大力提倡、力圖講明的愛情形態。這時主導倫理當然是夫婦倫,其道則可稱為愛情道。

從以上簡述看來,在人間的愛能開發,在歷史上的確是有一階段一階段的過渡,而發展到成熟的。愛情道便應當是最成熟的形態。

再回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以及「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這句話。便應當有更貼切的新解,那就是:孝弟並不是開發愛能的方式(仁心之自覺,愛能之湧現,另有道在),而是當人的愛能已開發充沛,力能由核心(夫婦之間)向外推擴之時,老吾老(孝)與幼吾幼(慈)乃是推愛過程中最自然也最容易成功的第一步。得第一步成功了才能有第二步(以及人之老、人之幼)。這於是看出以愛來經營家庭的意義與必要。

台長: 曾老師的學生
人氣(8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