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24 17:17:09| 人氣2,59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什麼是品格教育的康莊大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什麼是品格教育的康莊大道?

所有教育,都應該以「人」為核心,亦即應當教育人成為更良善、更優美、更真實的人。這以提升「人」的品質為終極目的的教育,也許便可總稱為品格教育,它主要涵蓋生命教育、感情教育、品德教育、審美教育等。台灣近年愈益嚴重的人心苦悶、人際疏離、社會病態、政治鬥爭,未嘗不與長期缺乏品格教育密切相關。但何謂品格教育或生命教育、品德教育呢?他們又應如何實施?卻應該有更深入細緻周詳的探討釐清才是。

◎ 品格教育應以自由為首出
一般而言,一提到品格、品德教育,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道德規範的灌輸與訓練。但若真的珍重「人」、真的以「人」為教育核心,便知這不是真正的品格教育,而只是社會化的教育;乃因它其實是以社會秩序的維持亦即群體利益為重,而不是以每一特殊生命的存在幸福為重。雖則群體秩序常是個體存在的現實基礎,但個體生命卻不能僅以生存為已足,而必須順著人性的願望去追求更進一步的發展。這進階的人性欲求即可總名曰自由。換言之,道德規範教育是安全優先的,但進階的品格教育則當以自由為首出。

那麼是不是可以先施以道德規範教育(例如在幼年或民智未開之時),讓人民先獲得生存的保障,然後再施以促進自由的品格教育呢?這在民智未開的古時容或是適合的(事實上在古時對大多數平民而言,進階的品格教育從未被實施),但在民智已大開的現代便不然了,恐怕應當從小就以品格教育為核心,而自然涵蓋規範教育才是。

其實在孔子之時,他便已明白宣示禮之本在仁了(規範教育的根源在品格教育)!當然孔子是先知,他的宣示在當時只適合極少數的菁英(士君子),但時至今日,已應當成為普遍的準則。

◎ 自由就是順每人的良知善性活出他自己
進階的品格教育既當以自由為首出,但自由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不是放縱情慾以至流為邪僻的意思,而是「走自己的路」亦即「活出自己」的意思。原來「由」的字義便是走路,「自由」便是「自己走路」或「走自己的路」,亦即孔子所謂「為仁由己」(品格教育必須由每個人自己去走通)。

所以,如果品格教育仍不免有施教者(父母、師長),其施教的方向或方法也一定是幫助受教者發展出自己走路的能力,亦即幫助受教者做他自己。這甚至都不是現代教育理論所謂發展個性的意思(因為這仍只是按每人性向施教的成才教育),而是幫助受教者挺立他的主體性(包括建立根本自信、肯定自我尊嚴等)
的意思。這樣的教育才不止是成才教育,更是成德教育。

而成德教育當然是可以涵蓋成才教育的,重點在:他的成才不是全由施教者去負責塑造,而主要是通過受教者自己去摸索確認。

像這種基於主體自由而發展進行的品格教育,試問其終極依據何在呢?那就是孟子乃至整個儒家的義理核心:性善論。

真的,我們不可能既尊重人的自由又不肯定性善論。若然則那樣的尊重只有策略的意義而其實是不徹底的假尊重。在姑且尊重的背後,其實是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的(如法律或父母的意志)。而在進階的品格教育,既然最終的目的是完全放手、完全信任去讓受教者自己走路(這也就是施教的完成),所以施教者的意志與干涉、道德的底線與規範反而只是暫時的權宜。然則又怎麼可能不肯定性善論,以相信每一個孩子若真的順其本性,必然會走好他的路呢?

問題在:性善論不是一項可以客觀證明的知識,而是須每個人自己反躬自省、深切體悟才能掌握的。這於是凸顯出品格教育的施教者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他自己必須先是一個已走通自己的路的自由人,否則必無法引導受教者也成為自由人。此之謂「己立而立人」(孔子語),或「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莊子語)。

◎ 品格教育第一步:點燃生命的母火
現在問題轉移到:這進階的品格教育要如何進行?

首先,它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一是點燃心靈的母火,以為心靈(或說良知善性)的自覺做好準備。其二是逐步發現並肯定自己的才分,以便有效地進行自我實現。前者是成德之本,後者是成才之要。

關於點燃心靈的母火,要旨就在建立人存在於世間的基本信念。包括內在的自信(相信我是好的、可愛的)以及外在的對世間對他人的信(相信這世間是接納我的,他人是好的、愛我的)。這樣人才能確立他的立足點而適存於世間。

但這心靈母火或為人的基本信念要如何點燃或建立呢?一個最恰當、最容易點著的時點就是當被點燃者的生命處在最純淨易點燃的狀態(好比燃料最乾燥純粹無濕氣或雜質),而點燃者的生命則處在有最佳點燃能力的狀態,這就是具備自由、主動、無私的愛。

上文的意思具體地說其實就是指人在幼兒的階段就獲得了充分的母愛。原來人生基本信念的最佳點燃劑就是愛。而幼兒以其純真無邪是最容易愛的,因此母親也不需要有太多太難的愛人修養,僅憑天賦健康的生命、自然的母愛,便足以達成點燃的使命。(除非母親的生命受傷嚴重,才會喪失愛的能力到連親生幼兒都無法愛的地步。)

因此,重視人生第一階段的親子關係或母愛,恐怕是品格教育最為重要的起步,也是效益最為宏大深遠的最有價值投資。一個人起步穩了,根本的善良信念建立了,他的一生就容易順理成章地獲得最好的發展,所謂「本立而道生」。而相反的,父母不和或人格不健全,不能及時給孩子無私且充分的愛,甚或反而以暴力凌虐孩子來洩其私忿,也會造成孩子終身的傷害。

當然,如果父母的愛畢竟不足以點燃孩子的基本為人信念,也須有品格教育上的後續彌補。其一是有好的老師,以道義的關懷指引去幫助孩子治療心靈的創傷,重建為人的信念。其二是靠人自己的發心努力與自覺,去自我點燃。這也就是孟子所謂「求其放心」的學問。

◎ 品格教育第二步:培養自我實現的才能
其次,在人的心靈母火、人生信念已建立的基礎之上,人還須要進一步去找到自我在人間社會的恰當位置,以建立人我間的良好關係。這一方面是藉此自我發光、自我呈現;一方面是藉此服務社會、施愛他人。這時,發現自己具有那一方面的稟賦才能便很重要。人若找到了自己才分之所在,與社會的連接便會勝任愉快,輕而易舉,否則便到處碰壁,挫折日深,乃至連原有的為人信念都漸次磨損,變得疑懼退縮起來了!

那麼要如何有效發現自己的才分以在世間成才呢?學校教育理當負起最重要的責任。

原來學校教育的課目分化,就具有發現人才的基本功能。原來每一學科(如國英數理史地美勞音樂體育…)就是一把量尺,分別度量每一位學生在不同領域的才分。如果分科教育能正常施行,學生也能自然且誠實地學習(沒有升學競爭的干擾、勉強學習的扭曲),長久測試之後,一個學生成績單上各科分數的分布,應能與他的性向才能一致。這時若要進入以分科分系為主要方式的大學,一個高中畢業生要以什麼科系為第一志願,應該是十分明白的。但可惜台灣今日的教育完全無法表現這項功能,所以才失落了品格教育的內涵而扭曲為偏枯的智育。

對此再補充一點:為品格教育著想,我也建議中學教育的所謂主科,不應該硬性規定為國英數,而應該針對每一學生的才分分別訂定,如某學生可以國文為主科,另一學生也可以音樂為主科……每位學生都可在家長、老師的協助下予以釐定報備,到計算總成績時他的主科便可以「加權計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多元並進的品格教育,使人人都能適才適所,走上最適當的自我發展之路而活出自己。

當人人都在生命成長的初階,獲得成德成才的基本教育,他其後的一生當然就容易走通多了!不但他自己能愈來愈有自信地走下去,施教者如父母老師也才及能早放心放手去讓孩子自行摸索。我想這才是品格教育的康莊大道。

台長: 曾老師的學生
人氣(2,59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L.
自由,雖是天賦人權,但自古就是得流血淚以掙得!
品格,亦無自然之道,是與內心,環境戰勝才得以生存的。
2006-12-19 00:16:5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