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16 01:45:18| 人氣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個鬼系列】英語幼稚園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3個月能講英語 媽媽:不介意違法!
記者陳子鈺/台北報導

四歲的謙謙才剛上幼幼班三個月,就已經會用英語去麥當勞買東西,會念英語故事書,會在家裡的牆上用英文寫下自己的名字。
謙謙上的是全美語的幼稚園,學校裡「no chinese」。許多學者或有些家長擔心在全美語的環境下對幼兒成長會有影響,不過李太太並不擔心。李太太說,家裡的人都跟他講中文,並不會刻意說英文,小朋友自己也分得清楚,回家就說中文,到學校就講英文,完全不會混淆。
李太太回憶謙謙三個月前剛上學時,只會講簡單的單字,像「bye-bye」;不過現在明顯感覺到她的英文在進步。李太太說,學校沒有教材,不過都上些很生活化的內容。她舉例,學校會帶他們去公園,教他們「flower」、「tree」。她說,有一次老師還叫家長給小朋友10元,老師就帶小朋友去麥當勞,要小朋友用英語說跟店員說,「I want to buy an icecream.」
李太太說,學校裡是一中師一外師,這也讓謙謙後來出國完全不怕生;雖然只會單字,不過可以直接跟外國人講英文,發音很「外國人」。對於教育局要取締全美語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李太太表示,家長根本不清楚那些是合法的、那些是違法的,也不介意,只認為學美語是有必要的。

※原文摘自聯合報
================================================================

學英文這個問題永遠都是根深蒂固在我們心中許久,可是曾否有人想過為什麼要學英文?為什麼要從小學英文?從小學英文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什麼?

我想這個議題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觀察討論,第一叫做語言的意識形態(language ideology),一開始在討論語言的意識形態時,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說語言學者觀察在某些語言當中,其結構或文法上會因使用者的性別或社會階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某些語言有性別的規定,甚或在某些語言中不同階級的人要使用完全不同的語言方式,這不僅僅是我們所認知到的正式、非正式用法,而是在語法結構上的根本差別。現今的學者在討論語言的意識形態時著重於使用者的感覺,尤其是Jane Hill在”’Today There Is No Respect’: Notistagia, ‘Respect,’ and Oppositional Discourse in Mexicano (Nahuatl) Language Ideology”一文中明白的指出語言的意識形態其實就是政治的意識形態,語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再也不純粹是溝通工具,人們對語言的感覺以及價值觀已被社會建構的普世價值而控制著,例如「學英文很重要」。

英文為什麼重要?在台灣,人們並不是史用英文做為日常生活的溝通語言,那麼英文的重要性在哪裡?可能是所謂的「國際觀」,可是國際觀是什麼?國際觀又為什麼重要?國際觀或許可以讓我們知道世界上其他的國家發生什麼事情,可是國際觀並不能幫助我們處理週遭的人事物。或許有人會說英語是「國際語言」,走到哪裡都可以通,其實真有了解的話,英文並不是使用人最多的語言,舉凡中文、西班牙文的使用人口在全世界都佔著數一數二的地位,中文的甚至是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的母語。但是英文為什麼到世界各地都可以通,其實也不是,我相信你若有機會到中國內陸、非州小國、南美的某村落,英文是不通的,但是為什麼我們覺得英文到處都通,因為我們只去那種使用英文的地方,哪些地方呢?說穿了,不就是國際化的大城市,這也許就是我們想要培養的國際觀。但是仔細想想,建構在這樣的邏輯上面的國際觀實質的涵義是什麼?我們的國際觀其實代表的只是資本世界而已,那些被資本主義佔領了而聯合在一起建購而成的所謂的「世界」,這個「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我們的「國際觀」也只是這一個小小的資本世界,當我們習慣於擁抱這個資本世界時,其實我們也已經習慣於遺忘存在這個資本世界之外的更大、更廣闊的世界。

再者,為什麼英文要從幼稚園開始學?幼稚園的小朋友中文會寫幾個字?就像上面的新聞裏的謙謙,我不知道他的中文能力如何,我甚至不知道他會不會用中文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到幼稚園去學的竟是英文,一個外國的語言,陳淑琴主任在聯合報的「幼稚園全美語教學 賠上母語與文化認同 代價太慘烈」中明確指出現代人其實過度解讀Lenneberg 的「關鍵期假說」,這個假說主張的學習對象是第一語言,認為在學習第一語言的過程中,兒童期是一個關鍵階段,過了這個階段之後,語言的學習較是不可能幫助一個人學的如當地人一樣好。我們把這個主張私自「應用」在第二語言或者外語學習的過程當中,但是卻忽略了多重的語言教學其實對孩子並不是一定是好的,首先我們要犧牲的就是孩子的中文能力,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前陣子大考作文當中出現許多不倫不類的寫作模式,當你在路上聽到有個年輕人講這樣的話:「我剛剛去看了一部movie,我personally覺得那部movie非常地meaningful」,你的感想是什麼?我來美國不過將近兩年,便已經忘記不少中文的字辭,常常需要想上個三五秒才可以從英文轉過來,更何況是從小就學習英文的孩子,我們要如何保證他們在中文學習上不會出現類似的障礙?在我個人的研究當中,便已證實了許多來美國一定時間的中國人,在跟他們的孩子溝通時出現「不知道要怎麼用中文說」的情況,甚至有些人連很多的中國字都忘了怎麼寫,這些人都已經成年了,他們的母語都是中文,他們是來美國才把英文精進的,他們日常生活是跟中國人相處,但是他們卻漸漸開始遺忘中文,而他們的英文聽說讀寫跟美國人差不了多少。

接著我們犧牲掉的是孩子的文化認同,如前所述,語言的意識形態反應的其實就是政治的意識形態,我們會認為英文好的原因在哪裡?決不純粹是英文在國際上比較好用,仔細的思考一下,英文充其量不過就是在英語系國家好用,在日本、歐洲國家、南美、非洲都不見得好用,所以實在地來說,我們僅僅認同英語系國家或資本化城市是所謂的「國際化世界」,而這樣的想法來自於何處?來自於英語系國家給我們一種強國的印象,你可以去書店買一本貓頭英書房出版,由大衛克里斯托撰寫的「英語帝國」,書中詳述了英語為何成為我們心目中較高級的語言。在英語帝國的影響之下,我們對於本國文化的認同,相對地也遭受到威脅,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個語言的形成都有其文化歷史的背景和意義,中文也不例外,傳說皇帝時代的倉頡造字,使得中文擁有上千年的歷史,在文化背景上的價值不可說不深遠,學習中文的過程不僅是學習一種語言,更是學習一種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也間接地習得特定的文化認同。在本人的研究當中也指出,語言是一個文化的證明,我曾訪問過某些所謂的ABC,他們也曾經回到中國或台灣,就連自己的親人常常都不認為他們是華人,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會說中文,中文的能力使得他們不被認同為華人的一份子;而另一部分的受訪者也表示他們不覺得自己跟中國文化很接近,因為他們不懂得中文。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我們不能確定是因為他們本身缺少中國的文化認同使得他們不被接受,還是因為他們不被接受使得他們缺少中國的文化認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是因為語言的關係使得他們在文化認同上面出現了挫折感以及失落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Piaget以及Erickson指出孩子的認同來自於他們跟外在環境的互動而來,這也是許多研究「認同」的學者普遍的看法,如Tajfel的社會認同理論。我們所認知到的世界都是來自於跟外界不斷的互動而建構而成,這樣的建構並不是自發的,而是習得的。在小孩子的發展過程中,他會傾向於藉由外界的資訊來塑造他自己的認同概念,所以有許多ABC在小時候會覺得自己是白人、美國人,因為他們自發性的認為他們跟他們看到的人沒有什麼不一樣,直到有一天有人指著他們說「你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才會發現他們不是白人、不是美國人。這樣的認同衝突帶給這些孩子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因為他們會經過一段時間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人。當我們把孩子送到美式環境的幼稚園時,我們期望他從這些訊息當中得到什麼?他們並不會了解「我是一個台灣人,我來這個幼稚園只是為了學習英文」,他們可能會建構一個「我是台灣人,我講的語言是英文」的自我概念。或許你會說家庭教育會有影響,在家裏還是用中文作為主要的溝通方式,可是別忘了,我在美國遇到的這些中國人,他們在家中也是以中文為主,可是孩子會選擇拒絕使用中文,而如果家長不強迫他們用中文的話,久而久之,他們中文的能力自然下降。在台灣的家庭當中,可以想見的是父母鼓勵孩子使用英文,也許父母認為中文能力是理所當然,所以當孩子說出一兩個英文單字時,便給予心理學上所稱之「正增強」以強化他們的英語學習,那麼或許未來"movie"永遠都是"movie"而不會是"電影"了。

台灣的父母常有一個觀念:語言很重要,學越多越好,而其中英文一定要學,且一定要從小開始學。語言的確很重要,因為語言是人際溝通的主要管道,語言代表的文化和歷史意義異常的深遠,但是語言不一定越多越好,學的越多可能更會帶給我們的小朋友學習的壓力,小學生已經要學國語跟母語了,再加上一堂英文課,或許這樣的政策對我們的孩子並不好。中國人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成龍成鳳,所以在他們小時後就上他們上不同的才藝班、英文班,這樣的期望和教育或許可以培養他們多重的興趣和未來的發展,但是卻可能會犧牲掉他們的童年,在我小時候,放了學就是跟鄰居在街上跑來跑去,要不然就拿著球啊、玩具啊到外頭瘋到吃晚飯才回家,再不然就是跳到土裏、田裏,每天總是弄得滿身泥巴髒兮兮地回家吃飯,從來不在意什麼時候要學鋼琴、什麼時候要學跳舞、什麼時候要學畫畫、什麼時候要學英文…而我已經是六年級生了,比我更年長的朋友們他們的小時候一定更瘋,我們並沒有因為這樣就比人家的競爭力差,我們也是一樣出國留學,而我也不過就是一般的學生,比我優秀的大有人在,我們也沒有因為沒上英語幼稚園或英語小學而影響到現在跟美國人溝通的能力,我不聰明,但是我知道努力可以讓我做到任何事。

語言和文化的認同也出現在中國,在跟中國的朋友接觸和訪問當中,得知中國也已經開始恢復教授繁體字,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已經出現了文化斷層,很多學生看不懂古書,因為古書使用的文體並不是他們所熟悉的簡體字,讓中國的學生出現了文化傳承的困難。這樣的例子給我們一個教訓,要執行語言改革的政策固然可以,但是我們得要思考的是,改革之後我們得到的是什麼?失去的又是什麼?在這得失之間孰輕孰重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已經有研究指出第一語言跟第二語言的交叉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有證據指出語言和文化認同之間的關係,在我們進行語言教育政策的改革之際,問問自己「我想要我的孩子得到什麼樣的文化認同?」、「我的孩子未來有可能寫出結構嚴謹的中文文章嗎?」小孩子的教育影響深遠,不可不慎重考慮,如果我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中文能力早已不如當初,可以預見的是在給予更年輕的一代更多的資訊之後,他們的中文能力理論上是每下愈況。而身為父母的更應該想想,給小孩子這麼多的東西是為了培養小孩子的競爭力,亦或是證明自己在其他父母之間的競爭力。我相信一個人的競爭力來自於人格,而不是來自於他會什麼,只要他有不屈不撓的人格,不管什麼時候學什麼,他都一定學得會什麼,而人格的養成是否比才藝的養成更為重要呢?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