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精神分裂?還是惡靈附體?
2006年,柏林影展與德國奧斯卡的得獎作品,誠摯地描繪出
一位少女,自小受到嚴格的家庭管教與宗教信仰
在長大後,內心渴望作自己,卻又只能不斷地成為一位好學生
而感到精神分離或產生幻聽現象,並痛苦不已
最後放下了自己曾有的渴望,為自己曾有的叛逆感到歉意,然後,同意驅魔
卻也再一次又一次的驅魔過程下,精疲力盡地死去,卻被引導成殉道
(遭受這些苦難背後有個更大的目的,就是殉道與救贖)
在這部片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宗教與醫學的衝突、家庭與自我的拉扯
片中的女主角,面對母親嚴格卻缺乏情感的管教,只有服從卻意圖掙脫
外表上盡力變成他人眼中的好學生,但內心卻渴望些微的自由及狂野
尤其當所謂的宗教絕對的道德規範及母親的要求遽增時,內在也更感衝突
可惜,這兩者似乎難以整合,而越趨越遠,那痛苦也越來越大,並迷惘著
當母親說著:「妳穿這樣子看起來像個妓女」時
女主角也常聽見有個無形的聲音在耳旁這麼說著,指責她穿著像妓女
看到這,讓我不盡想著
一位判定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真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嗎?他真的有生病嗎?
而他的幻聽,是否真的是幻聽呢?還是他真實的想法?
還是因為外人無法瞭解又逞強地幫他冠上一個名稱呢?
對我而言,我相信那是他內在焦慮來源的投射
而我認為,這是絕對的規準導致,而不全然是著魔或生病
可惜,外人常覺得他生病了,只能吃藥
或覺得他著魔了、做了惡事,必須懺悔及贖罪
只是,他真的犯了錯嗎?
他只是沒有符合你們的標準罷了
而這些大人們,卻總是自以為是,就像劇中的牧師一樣,自以為是
在這樣的患者心裡,其實比任何人都敏感
而他們要的不多,只是要無條件的接納、尊重與信任
可惜,很多人卻在他們發作時,放棄了願意永遠守護他們的承諾
讓他們再度感到不安及恐懼
如果周遭的人懂他們小小的需要,或許就知道
他們是可以不用這麼費力地給出大的承諾,只要陪伴與接納就好
或許,這句話可以傳遞這樣的精神
「你現在的生氣及堅持,只因為你心裡害怕,不知如何面對我」
如果陪伴者可以走過自己的恐懼,就可以放下對患者不必要的指控了
我突然在想,那些背負秘密的人,最後為何會變成精神疾患
或許是那祕密太沈重,也重到無法獲得生活重要他人的認可
並間接地粉碎了心中那個小小的渴望,進而無望及焦慮地,發病
我,有一天,會不會這樣呢?
我,不知道......
但,我開始懂這樣的心情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