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我遞上了工作生涯的第一張辭呈。心中固然百感交集,但也因為遲未定案而有些不安。
一晚,家中傳真機緩緩吐出來自父親的傳真手稿。
父親用報上刊載周夢蝶的一首新作<偶而>,說了一些生活想法,並且藉以說明我那十年工作「接觸」的偶然的平常心,「離開」則並非偶然、偶而也不是突然,叮囑我無論如何,總是多多感恩、善與周旋、互道珍重。
父親在傳真最終寫下了一段:
「我依稀看到你與他們餞別的身影,那一天,妳果然已經離職,明天不再上班時,妳孒然回到公寓,十年朝夕相處打拼,回來了。
我彷彿看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妳拖著一條大魚,肉都被鯊魚吃了,只剩一條殘骸,菁菁啊,這才是妳的靈魂,我要妳平平安安、回家,再重新出發。」
我坐在客廳中的沙發上發呆,眼眶紅了起來。被這些字句的情感極盡釋懷。
而且覺得,奇怪,怎麼世界上就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男人,能夠在妳不論是否脆弱的時候,都指得出,妳需要被引導的地方。
有五體投地的感覺。
由於家庭某些因素,我從小就和父親維持著寫信的習慣至今,隨便什麼事都交代一聲、發想一下。
例如他對於我偶然接上第一份被家庭爭議的工作,完全不表態度,只是常常提醒:「我們設法從別人身上發現優點,無意間已表露了自己的優點,原來獲得知識,就是學習,但要獲得智慧,則有賴觀察。一個人若有超凡才具,必能顯露,那並非出以炫耀,而是在日常工作中表現。」
又例如他總喜歡我多享受表演、多休閒運動,就強調了「花不可無蝶,樹不可無藤,人不可以無癖好。」
對於出版工作,他說,「能獲得文學的薰陶,培養出利他主義的人生態度,妳將會寬大為懷,對自己或逢有悲傷,盡量也可以免疫的。」
現在他年紀大了,我嘗試想從他的手跡中看出他的身體狀況,當然更想獲得心靈的滋養。有時我嘮叨他都光說不下筆實在很「混」,他就跟我寫一段:「混,就是盛滿之說,豐沛的很。混,有混合美,空間美與時間美,山光水色則是自然美的混合,載歌載舞則是人為美的混合。我們有自己的方式混的藝術,可以成為『混天王』。」我想這實在很顧左右而言他的很夠混。
這幾年,我盡可能把每一張傳真都影印著存起來。當作我自己的《傅雷家書》(說到《傅雷家書》我到處懇請大家閱讀,是本不時會擊掌叫好的書)。
好像又回到小小朋友最容易的發語詞:我爸爸說……。
我不適格評斷他是不是好丈夫,大概也用難用一般標準說他是好爸爸,不過我非常滿意他在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這樣的角色是多麼的重要,在每個孩子的生命中。不論孩子有沒有主動的求助,我們都可以每個瞬間提醒孩子應該要注意、要考量的心思,不是只有教改。這樣的任務真是太重大、也太有趣、太多可變化的了。也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還包括你的姪女外甥;行有餘力,你會想到整個社會的行為舉止,都跟所有的孩子息息相關。
所有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
這本書名就是透露這樣的心聲。兩位父親分別是哲學家兼社會運動者、和法國音樂界教父。但他們覺得怎麼所有的話題都會回到小孩,「好像父親的身份賦予我們生活的真正意義。」現在的爸爸比較具有挑戰。跟過去因為出外工作所以很有理由缺席的狀況不同。因為爸爸開始可以選擇,因此,孩子也有可能認為,爸爸沒有陪伴、是因為爸爸選擇了「不陪伴」。
面對這教育問題從來沒有那麼難以解決的時代,他們從父親的角色開始對話。
父親的角色是什麼?他就像教育上的導師,不在於製造門生,而在於教導孩子運用自由、負起責任、展翅高飛。
兩位爸爸提出,讓孩子擁有兩個對話者、擁有強烈的雙重情感,比起集中單方的傳統模式,對小孩來說,是更大的自由,小孩也愈有正面意義的安全感。(對不起,同理反證,只有跟爸爸對話是不夠的。作者只是相對於歷史上母性為主來說)可是,我們必須跟小孩一塊兒學游泳、看電影、一起改變某種習慣,以後,孩子才有可能跟我們討論更親密的事情。
兩位爸爸的討論方式也極為引人入勝,例如認為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讓孩子負責任,他們就從培養獨處的能力、看電視的消極被動的危機、處罰的重點在於學習與他人的關係,如此流暢精采的對話起來。你不得不一口氣看完一個主題才能罷眼。
在過程中,看得出他們極為在意孩子應該要----瞭解自己,想來這才是所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基本。
例如獨處的重要,是要有應付無聊的能力; 討論居住環境時,他們提出在鄉村可以發展對於持續生命的觀察力、城市則是發展人們接觸的觀察力,最好都必須要有豐富的混融,但無論如何,培養觀察的重點在於學會認識自己、獲得自我認同;談到「運動」,他們也針對足球與橄欖球的規則精神對孩子的影響作分析,對於體育教育中的「訓練」予以肯定,因為那就是一種認識自我能力的管道; 談到毒品酒精等限制級規範,他們也根本的討論到如何讓孩子想聽家長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建議的不好,他們就不再具有信心。」
是的,我總是這樣認為,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知道自己做什麼會開心,這樣在未來面對各種狀況,比較容易就抓住自己的節奏,讓不穩定的時間減少到最低,這不僅是保持自己的快樂,也是與別人接觸公私事時的穩定感。太小的孩子還在吸收,太老的人恐怕蹉跎不少光陰,最適合做這些觀察自己的時間,我一直覺得就是大學時期,然後正值進入職場或婚姻等等人生另一個開展。
維持快樂堪稱人生最大目的。但不是只有讀好書、做好工作。我尤其欣賞兩位爸爸(以及我的爸爸)在討論的「生活上需要乳酪與點心」,還能夠在課業以外還有時間做別的事的孩子「很厲害」,其實是因為他們一直在做那「另一件事情」所以才很厲害!放棄了鋼琴或壓花,課業的成績不一定會更好。
原本我想說,這本書聊到的,就像是學校沒有教的事。爾後又想到,父母應該是孩子探索限度的第一關,當父母不在的時候,才由學校、社會所取代。所以,這是父母、你我應該要思考的、也應該要讓小孩思考的事。
只要你身邊會接觸到一個小孩,就可以感受肩負的責任是多麼的重大而且令人振奮。不只父親應該看,每個人都可以看。
並且謝謝在我身邊所有曾經、持續給我力量的人。
☆原寫作日期:2003.8.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