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12 12:25:38| 人氣1,7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喪葬禮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很多的禮儀中,喪葬禮儀和我們大家有著密切的關係。人生自古誰無死,所謂「生死無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尤其「慎終追遠」的孝親思想一直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為人所稱譽的美德,此與佛教的報恩思想頗為符合。 不過,中國民間的喪葬禮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時宜的觀念、作法實在應該淨化、改良。例如:看風水、擇日、死後八小時以內不能入殮、出殯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遊街、哭墓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莊嚴。因此,特別訂定喪葬禮儀篇,說明往生前的臨終關懷、撰寫遺囑,以及往生後的助念、入殮、殯葬等禮儀,作為我佛子處理人生大事的準則。

一、臨終關懷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並非生命的結束,只是另一場輪迴的開始,所以說「生死一如」,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這也就是所謂「臨終關懷」。
  《佛說無常經》說:老病死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若比丘、比丘尼,若優婆塞、優婆夷,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又說,對於臨命終人的照顧必須:
  1.注意環境的整齊清淨、光線的柔和、空氣的流通。
  2.供養佛像,使病人觀相而生善念。
  3.為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及西方極樂淨土的種種莊嚴,使病人生起樂生
   佛土之心。
  4.引導病人念佛,其餘探病者亦應為彼病人稱念佛號,聲聲不絕;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菩薩執持香花接引,心生歡喜,必無退墮惡道之苦。
  5.若命終後,眷屬應止哀,不宜大聲哭泣,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隨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禮請法師或自行誦經,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
  又姚秦鳩摩羅什大師說,外國習俗中,一個人從出生至臨命終時所作的善事平時都耍一一記錄下來,等到往生前,由家屬為其講說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歡喜心,而不恐懼害怕死亡。
  可見佛教對「安寧照顧」、「臨終關懷」是非常重視的,而且佛門對於「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顧的處理方法。而作為佛教徒,平日熱心修行,參與各種社會活勒,實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資糧。 
  「臨終關懷」並不是消極的等死,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透過對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坦然歡喜地面對死亡。我們也希望家屬對臨命終人給予種種的協助,如舒適的環境,整潔的衣單,調和的飲食,乃至以莊嚴的佛號引導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不但人生無有遺憾,更擁有死亡的尊嚴,以及充滿著移民的歡樂。

  一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產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像,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後,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遊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對於這必然經過的大限之期,吾人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恐呢?

(一)認識死亡
1.死亡的種類: 
  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無論智愚賢不肖,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只是死亡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經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
  1.壽盡而死:這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好比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坏,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就是說的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2.福盡而死:經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無知罪福。」一切眾生的壽命像水上的氣泡一樣,氣散則滅,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終久會餓死、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
  3.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迴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4.自如而死:前三種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這種自如的死法,卻足可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裏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緣聚散及道法圓滿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2.死亡的現象 
  上面所說的四種死亡,或多或少都會有徵候。根據經上記載,一般人的死亡現象有三種徵候:
  1.地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肉體、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地陸沈於海中一樣,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沈沒、掩埋,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樣。
  2.水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血液循環系統不順暢而去世的話,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然後逐漸變為火焰燃燒一般的高熱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樣。
  3.火大增上:這是因呼吸系統障礙而去世的徵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碎為微塵,片片煙飛灰滅,如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

3.死亡後的情形
  死亡是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化為無形無限,因此,人死後的境況與生前有所不同,可從下面幾點來比較: 
  1.時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里邀遊,也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枯,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三界時空了。 
  2.肉體的負擔:《法句經》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餵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時要忍受病苦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而死亡之後,神識不再受軀殼的牽制,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就沒有饑寒、病痛的生埋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 
  3.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的限制,死後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牆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而且神識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除了佛陀的金剛座、母親的子宮胎不能穿越之外,其餘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如,真自是「念動即至」了。

4.死往何處去 
  我們常想念死去的親人,不知道他們死後情形是怎麼樣的,所以逢年過節就替他們誦經超度,祈求他們的安寧。這種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終追遠的孝心,當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親人去世了就會到地獄去,所以要趕快請法師來替他誦經超度,給他念上幾聲「南無阿彌陀佛」,死者的神識就可以安息了。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對父母長輩也太不恭敬了。因為墮入餓鬼地獄的,都是作惡多端、罪孽深重的眾生,難道我們的父母親人在我們心目中是個人間的大惡人嗎?我們為什麼不會想:父母親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樂,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呢?
  世界上許多宗教都認為:人死後必然會先受審判。例如:我們民間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後要受十殿閻羅的審判,要上刀山、下油鍋、進鬼門關。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說人死了以後耍受上帝的審判,那時萬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靜候判決。
  我們佛教對於人死後的去向,不是這樣安排的。道教審判的大權操在閻羅王手裏,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後審判權操之於救主上帝,而我們佛教相信:死後審判我們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薩,也不是閻羅王,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來審判我們自己。未來投胎轉生的好壞,要依過去作為的好壞決定;未來輪迴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過去造業的因果而定。在佛教裏,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的幸福與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縱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裏。
  人死了以後,往何處去呢?唯物論者認為人只要一死,就什麼也沒有了,談不上什麼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暫的,是容易消滅的,這種論調使許多人對生命的本質起了懷疑和恐懼,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麼都沒有,因此有人就縱欲享樂,有人殺盜淫妄,無所不作,這種遮無因果的人生觀。實在是一種膚淺可怕的邪見。基督教對於死後審判的看法雖然與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國、下地獄主張,就表示死後生命還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後,會隨著各人業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聖,有的轉世做人,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成餓鬼。而死後究竟輪迥到五趣六道的那一處呢?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惡業報如何了。所謂「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後所能依憑的業力也有三種:
  
1.是隨重受生:好比銀行查帳,債務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還,人死了以後,依照各人生前積聚最多的重因,而隨從去輪迥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樂;惡業盈貫的人,輪迥惡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2.是隨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後會隨著平日的某種習慣去受生。例如一個人平時念「阿彌陀佛」念得習慣,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瀕臨彌留的一剎那間,也是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3.是隨意受生:人死後受生的去向,與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關係很大。如果平日專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後便能隨這個意念住生淨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躋登天堂,死後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時候,如何念念相續不斷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攝心正念,行善去惡,就不怕審判,也不怕死亡!

(二)坦然面對死亡
  佛經說,我們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揹著軀殼一樣,負擔沈重,行止笨拙,而死亡就是脫離了這個滯重的軀殼,轉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過,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有的人苦苦戀棧世間的七情六慾.放不下子孫家產,不想死,不肯死,這時就好比烏龜脫殼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夠認識佛法,能夠放下自在,則死亡就像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鬆。
  其實,人死了又何必慟哭呢?就把他當成出國去旅行,他會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聖作佛,從此安住在極樂淨土,不必再受這涸無常人間種種風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來講,死亡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如蝶破蛹,如蟲化繭,如鳥出殼,進入了另一個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們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結執而為他慟不欲生呢?
  法國大革命思想先驅盧騷在臨終時對夫人說:「可別太傷心難過!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裡。」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對死亡,竟然毫無懼色,令人佩服。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對探望他的朋友說道:「笑劇已經演完,是該閉幕的時候了!」同樣表現得瀟灑豪邁,沒有絲毫依戀。而在佛門中許多禪師大德的眼裡,死亡不是一種結束,也不是一切的終止,更不是消滅,死亡是生的轉換,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處之泰然。
  所以,當病人臨命終時,應該告訴他,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煙飛灰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裏去。佛經裏面對於這種死亡的觀念,有很多譬喻,現在大略說明其中的六種觀念:
1.死如出獄:眾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像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得到了自由一樣。
2.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
3.死如畢業: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了,要按照生前的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4.死如搬家:有生無不死,死亡只不過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如同《出曜經》上說的「鹿歸於野,鳥歸虛空,真人歸滅」。
5.死如換衣: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云:「十方虛空世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歷,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只不過一件衣服而已。
6.死如新陳代謝:我們人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加珍貴。

        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後,就會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那裏去才是最要緊的。一般人活著的時候,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只知道爭名逐利,像行屍走肉般了無意義,不知道為自己的生命尋求方向,安排歸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過且過,一旦大限來到,就什麼都是一場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這個道理。肉體的死亡不要緊,心靈的昏昧迷失,雖生猶死,才是最可悲的!

        經典中有一段說:波斯匿王在母親去世後,極度哀傷的請佛陀說法,佛陀告訴他,世間有四件事甚可怖畏:1.有生就會老。2.病了就容顏枯槁。3.死後神識就會離體。4.死後就要永別親人。

        世間上凡事都靠因緣存在,緣聚則合,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耍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尤其當父母健在,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

(三)病危須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卻很少人能坦然面對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臨終」這重要的一刻;它是決定「往生」最寶貴,而且具有決定性的一刻。因此,家裡有人住院,當醫療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時,家屬應依其指示辦理,直至往生後移靈到殯儀館或家裡為止。
        原本在家裡養病者,若有迴光返照的現象,通常會有「託孤」及立遺囑的行為,此時應通知親屬及家人返家籌備後事。情況允許的話,應替病人沐浴淨身,若已皈依三寶者,可為其著海青,並在身旁小聲引導病人跟隨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儘量在安頓好遺體後,不可以任意移動。此外,亦應注意下列數事:
1.在病重時,登門探病,與病者及家屬談論佛法,安撫身心,甚至可誦經祈福。若因此康復,則前往道賀,並且觀機逗教,舉事證理。
2.病人所討厭的人,避免於臨終時出現,以免引起困擾。
3.病人病危,可鼓勵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懷有無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 的特質。能心懷希望的往生,也是願力的顯現。
4.保持寧靜,不可於病人前商討事情,或發生爭執。
5.病者若已藥石罔效,可放棄插管、強心劑、心肺復甦術等急救處理,因為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醫療浪費。若此時主治醫師不肯放棄,應會同其他醫師及眷屬做決定。
6.人一過世,不宜哀嚎大哭、搖晃、塞手錢、拜腳尾,甚至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為此時亡者神識未離,會令其留戀不捨,增加痛苦。
7.醫生宣佈病人死亡後,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殯儀館,或作其他處理。
8.判斷是否死亡:可請醫生或有經驗者診斷檢視(瞳孔放大、無脈摶、全身冰冷)。
9.病人病危,可禮講法師或道友前來助念,親人亦應在旁一起助念,幫助亡者往生極樂淨土。
10.可請病人敬重且善說法要的有德長者,安慰開導病人,勸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11.請病人預立遺囑,並為其布施行善。
12.準備後事,如:決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發訃文?是否成立治喪委員會?整理病人隨身衣物、備購棺木等,一切準備就緒,免得往生後手忙腳亂。

13.臨終是「昇」、「沈」的最重要關頭,眷屬若在此時大聲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緒,累他墮落,失卻往生善道的機會,那是無益而有害的,此當切戒。

(四)助念須知
  「臨終助念」,是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兩手空空的來,又兩手空空的去,世間上的一切名利、榮華富貴,在無常到來時,任誰也帶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惡業緣隨身。所以一般民間佛道混合舖張喪儀對亡者毫無意義,唯有為亡者超度累積功德,才有益於亡者往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尤其,臨命終時,身為佛教徒,更應該助亡者一臂之力,為其助念。
1.助念的功用
1.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為其助念,使之安然離去。
2.有的人於臨命終時,或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屬悲哀哭泣千擾,或為戀念世俗捨不得,於是臨終最後一念,竟隨煩惱而去。所以此時需要有人為其助念,增加善緣.
3.有的人念佛只為求佛保佑,延壽,如念佛可祈求病癒,如臨終害怕死亡,病人心煩痛苦,可為其助念安慰之。
4.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臨終之人聽閒佛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西方淨上。
2.注意事項
1.供奉佛像,使病人觀見聖像,發菩提心。
2.助念的佛號聲需高低適宜,快慢適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魚為宜,能令亡者聞之心地清淨。
3.助念人數多時,可輪班助念;人數少時,可用念佛機輔助。主要是令佛聲不斷,眷屬亦應加入助念。
4.病人如出現各種不善的狀態,或口出不善的語言,應隨時善巧導正,勿使發生煩惱。
5.眷屬切不可對病人說眷戀話,或臨床揮淚,以免擾亂病人的正念。
6.若亡者掛念家人未回、心願未了,眼睛不閉,家人應以手輕輕幫亡者閉上。動手前先以問話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幫你完成,請放心。
7.一般有往生後必須助念八小時才入殮之說,這是過去農業時代,一般兒女在外求學、工作,聞訊後不能即時趕回,因此,定八小時是以等候親人,使能見亡者最後一面。現今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執著一定要八小時後才入殮。

        善導大師《臨終正念訣》載,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
        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花無益之語。
        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葬儀社 禮儀社 禮儀公司 桃園葬儀社 桃園殯葬社桃園佛教禮儀 生命禮儀公司 桃園佛教生命事業專業葬儀社喪葬禮儀師:王仁宏0920-700801,0975-009986   仁宏生命禮儀公司桃園葬儀社 中壢葬儀社 新竹葬儀社 新屋葬儀社 觀音葬儀社 龍潭葬儀社 大溪葬儀社 八德葬儀社 台北葬儀社 林口葬儀社五股葬儀社 平鎮葬儀社 三重葬儀社 士林葬儀社 永和葬儀社

中和葬儀社 基隆葬儀社 湖口葬儀社 內湖葬儀社 台中葬儀社彰化葬儀社 員林葬儀社 北斗葬儀社 桃園葬儀社中壢葬儀社新竹葬儀社 新屋葬儀社 觀音葬儀社 龍潭葬儀社 大溪葬儀社八德葬儀社 台北葬儀社 林口葬儀社 五股葬儀社 平鎮葬儀社 三重葬儀社士林葬儀社 永和葬儀社 中和葬儀社 基隆葬儀社湖口葬儀社 內湖葬儀社 台中葬儀社 彰化葬儀社 員林葬儀社

北斗葬儀社 苗栗葬儀社 頭份葬儀社 嘉義葬儀社 斗六葬儀社竹東葬儀社 竹北葬儀社 湖口葬儀社桃園縣葬儀社桃園佛教禮儀公司  中壢佛教禮儀公司  新竹佛教禮儀公司新屋佛教禮儀公司 觀音佛教禮儀公司  龍潭佛教禮儀公司 大溪佛教禮儀公司 八德佛教禮儀公司 台北佛教禮儀公司  基隆佛教禮儀公司  台中佛教禮儀公司 中壢佛教禮儀公司

士林佛教禮儀公司  新屋佛教禮儀公司  觀音佛教禮儀公司 龍潭佛教禮儀公司 大溪佛教禮儀公司  八德佛教禮儀公司 台北佛教禮儀公司 基隆佛教禮儀公司 桃園佛教禮儀公司  中壢佛教禮儀公司  新竹佛教禮儀公司 新屋佛教禮儀公司 觀音佛教禮儀公司  龍潭佛教禮儀公司  大溪佛教禮儀公司八德佛教禮儀公司 台北佛教禮儀公司  桃園佛教禮儀公司

中壢佛教禮儀公司 新竹佛教禮儀公司 嘉義佛教禮儀公司 斗六佛教禮儀公司 竹東佛教禮儀公司 竹北佛教禮儀公司湖口佛教禮儀公司 桃園縣佛教禮儀公司 桃園佛教禮儀公司 佛教禮儀公司 桃園殯葬業 中壢殯葬業 新竹殯葬業 新屋殯葬業觀音殯葬業 龍潭殯葬業 大溪殯葬業 八德殯葬業 台北殯葬業林口殯葬業 五股殯葬業 平鎮殯葬業 三重殯葬業 士林殯葬業

永和殯葬業 中和殯葬業 基隆殯葬業 湖口殯葬業 內湖殯葬業 台中殯葬業 彰化殯葬業 員林殯葬業 北斗殯葬業 桃園殯葬業 中壢殯葬業 新竹殯葬業 新屋殯葬業 觀音殯葬業 龍潭殯葬業 大溪殯葬業 八德殯葬業 台北殯葬業 林口殯葬業 五股殯葬業平鎮殯葬業 三重殯葬業 士林殯葬業 永和殯葬業 中和殯葬業 基隆殯葬業 湖口殯葬業 內湖殯葬業 台中殯葬業 彰化殯葬業

員林殯葬業 北斗殯葬業 苗栗殯葬業 頭份殯葬業 桃園縣殯葬業嘉義殯葬業 竹東殯葬業 竹北殯葬業 殯葬業 殯葬業 殯葬業

台長: 專業禮儀師
人氣(1,7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葬儀禮儀 |
此分類下一篇:臨終/往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