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5-21 16:34:38| 人氣4,3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邊緣性人格疾患「自我」從缺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邊緣性人格疾患根本沒有真實的自我;換句話說,患者的自我都是透過別人所堆砌而來,而且只接受正面的評價,排斥否定的評論。

文/邱麗文

自我,往往是行為舉止的一面鏡子,讓人具有省思、洞察與改變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曾擁有過「真正的」自我,只靠著與人互動的感受來面對生活,並且只接受關愛的態度、正面的評價、肯定的言語……,而將所有負面的感受,歸咎為外界的迫害、輕視、惡行……;這樣的行為特質,就屬於典型的「邊緣性人格」疾患。通常具有這種特質的人,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或有錯,只因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去面對「自我」的課題,自然沒有所謂反省的能力或自我改變的意願。所以,他們一旦碰到了生活上的壓力、衝擊或人際關係的不順遂,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空虛與徬徨,甚至出現非理性的自虐、自殺或殺人等毀滅性的行為,藉此以得到內在的平靜,或報復那些迫害、欺負自己的「壞人」。

‧ 狂情嬌娃動不動就發飆

雪莉(化名)不但長得漂亮、生性聰明,還有令人難以捉摸的脾氣,讓正值雙十年華的她備受異性歡迎,身邊總不乏追求者。但奇怪的是,每位曾與她交往的男友,總是不到半年就提出分手;而理由總是:再也無法忍受她的種種舉止態度。對於一段段感情的挫敗,雪莉除了感受到持續不散的空虛、徬徨之外,還有強烈的憤怒感;她不但從不探討導致分手的真正原因,還打從心底認定,每任男友離她而去都是一種無法饒恕的「罪行」。

每當經歷「失戀」,雪莉就過著心生仇恨且瘋狂的生活,不但對自己的情緒、人際關係及自我形象都顯得焦慮不安,不斷在理想化與失望之間擺盪,還強烈影響到自信心及對生命的看法,甚至不時透過割腕、酗酒或濫用藥物來自我傷害,以證明自己是個可憐無助的「受害者」。這樣狀似精神崩潰的自毀與憤怒,只有當新戀情出現時才會平息,否則一切的恐怖行動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本以為雪莉這種對愛的瘋狂表現,是基於家庭環境的不溫暖,事實卻完全相反;不但家人都非常關愛她、處處遷就她,甚至還一再容忍她非理性的暴力傾向。據說,雪莉從很小的時候,就有追打媽媽的習慣,而理由只是受不了幾句嘮叨或產生莫名其妙的憤怒感……。不曉得是雪莉的模樣太討喜或命太好,還是媽媽太沒脾氣或太寵溺,才會導致她為了一些無關輕重的芝麻小事,就犯下累累的忤逆惡行;而且這種動不動就發飆的態度,連爸爸都不加以干涉。

‧ 病態行止引發「躁鬱」疑竇

除了在家備受嬌寵,雪莉也因為成績好、長得可愛而讓學校老師格外呵護。由於長期受到家長與師長的縱容,讓她只能活在「肯定與讚美」的情緒中,並主觀認定:自己不管在任何時刻,都是對的。自信、自滿也自傲的雪莉,一直到高中階段都是充滿優越感的,似乎眼中只容得下「感覺好」的事情,如果遇到「感覺不好」的事,她就認定是別人的錯。

就因為這種目中無人、唯我獨尊的態度,讓她從小到大都沒有知心的「手帕交」或「死黨」,可是她卻表現得一點都不在意,只是深信,別人不太敢接近她是因為:自己太優秀了。所以總是習慣獨來獨往,也不主動與同學打招呼。

雖然雪莉在校的人緣並不好,卻因為長得漂亮而吸引不少追求者。當她與這些帶著追求動機的異性相處,感覺自然與一般同學不同,畢竟,追求者為了達到目的,總會處處遷就、讚美她,並隨她的感覺、判斷起舞,讓雪莉相當喜悅且充滿自信,自然投入愛情的大網中。可是,一旦過了蜜月熱戀期,感情走到穩定且比較平淡的階段,她就會主觀地認定:男友變心了。這樣的感覺一旦出現,雪莉就開始一連串的瘋狂舉動,也聽不進男友企圖挽回的解釋,終於導致男友受不了而主動離開;而這更讓雪莉深信:自己原來的判斷是對的。

在如出一轍地反覆中,雪莉的戀愛劇情總是:從初始階段的甜蜜喜悅,急轉到瀕臨分手的瘋狂發飆;一段接過一段,蹂躪著她的心靈和所有感知。這樣的生活過了幾年後,原本自信、自滿也自傲的雪莉不見了;大學階段的她,不但成績不好、不喜歡上課,還明顯地喜怒無常,甚至會帶著自殘的傷痕若無其事地逛校園,讓學校老師強烈察覺到她的病態,並懷疑她有「躁鬱症」,於是就半哄半拜託地鼓勵雪莉到精神科去「看一看」門診……。

‧ 竟是「邊緣性人格」疾患

終於被老師們的溫情攻勢打動後,雪莉果真抱著來玩玩的心態走進台安醫院的精神科門診,並從此成為許正典醫師的長期病人,醫病關係已長達五年。剛開始在門診面談時,雪莉一直強調:是老師們拜託她來逛逛的。聽著她的說法,許醫師就肯定地點頭稱是,讓雪莉感到相當開心,於是過不久又來掛號了。這樣經過了一段時間,許醫師已經確定,雪莉並不屬於「躁」或「鬱」的患者,而是一種情感不適切表達且容易造成人際、情感上困擾的「邊緣性人格」疾患。

許正典強調,「邊緣性人格疾患的內在結構相當不穩定,所以根本沒有真實的自我;換句話說,患者的自我都是透過別人所堆砌而來的,而且只接受正面的評價,排斥否定的評論。」也就是說,當患者聽到外界的溢美之詞,就會認定是自己的才能或成就使然;如果感受到負面的情緒,那一定就是別人所害。所以這類人通常只會責怪別人,絕不會責怪自己,而且判斷事情的標準,全憑自己的主觀感受,一點都不給旁人置喙的餘地。

雪莉從不定期的門診治療,到兩週一次的心理會談,醫病關係時常因她「自以為是」的認定而數度中斷。許正典深感,「治療這類的患者,感覺壓力相當大,也很棘手。」由於雪莉的反應全憑主觀,所以一旦她對會談的氣氛不滿意,就會認定:「許醫師不想談了」,於是下回就會主動消失不再出現;直到院方打電話來誠懇地邀請她繼續治療,她才會再度欣然出現。所以,這五年來,雪莉總是愛來就來、不愛來就不來,讓許醫師感到相當難辦,若是任由她去,結果又自殘了怎麼辦?勉強哄她來?長久也會導致醫師的建言失去效用。於是,他只好採取不斷修正的方式與雪莉互動,只希望能夠盡量協助她的情緒維持正常。

‧ 適度「挫折」反是治療契機

然而,雪莉還是成為了一枚「不定時炸彈」。在某次的心理會談中,許醫師因為低頭寫病歷而突然被雪莉打了一巴掌,只因:談話時,眼睛沒有看著她的臉。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攻擊,許醫師馬上動用「警察權」,將雪莉送到急診室強迫打針,企圖讓她的心情平穩下來。「由於我不鼓勵病人服藥,所以只有在特殊狀況時才會用藥。」許醫師表示,「我認為打巴掌的這件事,雪莉明明可以用口語來表達,卻選擇直接動手,所以我才要對她強制治療;而且,面對這類型的病患,有時發生衝突反而是有效治療的契機。由於邊緣性人格患者無法接受負面的態度,所以醫師要適度地給予一些挫折或挑釁,絕對不能一直投其所好,否則只會造成患者的行為更退化。」

既然邊緣性人格是屬於「性格上」的問題,那麼形成的原因自然要先天、後天一起探討,舉凡遺傳、家庭環境或從小到大的心靈創傷等等,都可能是導致這種人格的遠近因素。「邊緣性人格疾患在青少年晚期及成年早期最為嚴重,但只要透過長期的治療,通常就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減輕其嚴重性;也就是說,在有效地治療下,病患多半在四十歲以前就能完全控制病情。但如果不去理會,恐怕會因為長期的人際挫敗與空虛徬徨而出現併發症,特別是憂鬱症最常見。」

由薇諾娜瑞德所主演的電影《女生向前走》,劇中飾演「蘇珊娜」的女主角,就是邊緣性人格疾患。蘇珊娜是個喜歡用自己想法去思考問題的女孩,由於外在行為叛逆,加上不喜歡遵守固有的規範,終於讓她變得與大環境格格不入,長時間處在失落、迷惘的情緒中,導致出現了一些自我毀傷的舉動,終於被視為精神異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透過電影中角色的用心刻畫,讓我們更容易體會「邊緣性人格」那種無法被教育、被指使、被要求的無我境界。

‧ 多管齊下治療方能奏效

一般來說,邊緣性人格疾患根本不會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或想法觀念感到不妥或否定,也不可能主動去懷疑自己的判斷,更不可能自我檢測自己是否「正常」?所以,一旦你的身邊出現了可能是邊緣性人格違常的親友,絕對不能一味地對他們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相信一定會被當成耳邊風的,甚至還會遭來仇視或攻擊。只有來自動之以情的鼓勵,加上耐心地陪伴、言語上的支持……,才有可能讓這類型的人接受治療。

許正典回想這五年來與雪莉的醫病互動,雖然其中有驚險暴力的情節穿插,卻還是具有相當成效的。「如今雪莉已經出社會工作了,看著她換工作的頻率愈來愈低、自殘的行為愈來愈少見、交男友的時間愈來愈久,這些都是很令人振奮的。」對於雪莉來說,如果假以時日,她能夠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開始設身處地為別人想、開始接受別人的建言,那她就不再具有邊緣性人格違常的問題了。究竟可不可能完全恢復正常呢?許正典說,「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過,難移並不表示不能移。所以,就算是很棘手的邊緣性人格,只要願意付出長期的愛與支持,還是有機會治癒的。」

面對邊緣性人格違常的患者,一定要多方面、多管道治療,才有可能獲得令人有信心的成效。因此,除了必要的心理治療外,還可以使患者有機會了解自己,並學習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同時在情緒無法控制時,配合藥物或住院治療,以緩和情緒的衝動或避免因自殘而造成遺憾。此外,家人的鼓勵、信仰的寄託、適當的休閒,還有「必要的挫折」,都是幫助患者的可行方式。不過,當我們與邊緣性人格疾患者對應,一定要具備頗高的EQ,否則在狀況百出或被攻擊的混亂中,誰還能心平氣和地與之互動呢?特別是關係最密切的親人、摯友或心理醫師。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4,3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