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11 16:38:16| 人氣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的審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二次大戰期間,美英陣營很擔心一件事,即希特勒手上有了原子彈。這並不是杞人憂天,雖然希特勒為淵驅魚,愚蠢地逼使一批最頂尖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費米(E.Fermi),貝特(H.Bethe),佩爾斯(R.Peierls)等人流亡英美,使得德國的科學實力大受損傷,但其雄厚的根基依舊存在。在1938年發現核分裂現象的哈恩(O.Hahn)及史查斯曼(F.Strassmann)就是德國化學家。所以同盟國陣營很怕德國會搶先一步利用核分裂來製造原子武器。愛因斯坦在1939年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就警告他這個潛在威脅。

德國投降之後,美軍立刻派了一組專家調查德國的原子武器發展狀況,結果驚訝地發現他們遠遠落後於美國自己的「曼哈坦」原子彈計劃。德國不僅是沒有造出原子彈,似乎連入門的訣竅都還未摸到。怎麼會這麼離譜呢?

當時,德國的確有個核分裂研究計劃,領導者是海森堡(W.Heisenberg ,1901─1976)他可以說是二十世紀物理的金童,25歲不到就發現了量子力學,32歲獲諾貝爾獎,在理論物理中重要的貢獻比比皆是。如果海森堡是美國人,領導曼哈坦計劃的應該就是他了。其實在美德正式開戰之前,海森堡於1939年初夏還赴美一趟探望朋友。許多已經流亡在美的朋友都勸他留下來。他卻仍執意回德國。他的解釋是他不能背棄還在德國的同僚與學生,他需要留在德國撐住局面,設法掙得一些「淨地」,以便納粹時期渡過之後,還能保有元氣重建德國物理。不過這種「無私」的情操還是引來一些人的懷疑,認為海森堡其實還是懷抱著德國勝利的希望,尤其是他曾說過類似蘇聯共產主義危害尤勝於納粹之類的話。他選擇回德國就是要貢獻一己之力。海森堡在美國曾與費米見面深談。敏感者那時已可預見,海費二人將是敵對兩陣營各自原子彈計劃的主持人。海費見面時場景的歷史張力可想而知。

以海森堡的聲譽及德國的科技水準,任何敵手當然會擔心德國很快就能造出一顆原子彈。真相是德國雖然在1939─1940年間的確對原子彈興趣濃厚,爾後並沒有和美國一樣傾全力投注於製造原子彈,只維持了一小規模的純研究計劃。主因是海森堡在1942年說服主管經濟資源的史培爾(A.Speer)放棄大規模發展原子武器計劃,因為「太大、太貴」,對戰時德國而言「沒有把握」。事後看,很多人會「感激」海森堡這個判斷,否則難說歷史不會轉彎。在事過境遷之後,可以檢討、探究的事情很多,例如海森堡的決定從德國的角度出發看是正確的嗎?雖然「太大、太貴」美國不仍成功了嗎?這個決定所依據的科學理由何在?從大戰結束後至今,談論這些疑點的文章與書仍不斷湧現。有幾種講法。一是海森堡其實錯估了造彈的難度。因為他搞錯臨界質量的大小。什麼是臨界質量?基本上原子彈是利用鈾235核分裂的鏈鎖反應。而鏈鎖反應要成立,鈾235的量要足夠,起碼要在所謂的「臨界質量」以上。海森堡以為此「臨界質量」是以噸計。其實正確的答案不會超過數十公斤。要提煉一噸以上的鈾235絕非德國(與美國)在短時間內可以達成的事。但若是幾十公斤就足夠造一顆原子彈,則德國或許會撐下去硬幹。所以海森堡的「無能」導致了德國計劃的失敗。

另一種說法強調海森堡其實從來沒有認真仔細地計算過「臨界質量」因為他的確不願意讓希特勒手握原子彈,所以在初步的估算後就很「高興」地打住了。再一種講法是海森堡已經得到正確的結果,但是他故意對當局隱瞞,誇大難度。名記者作家包爾斯(T.Powers)幾年前寫了一本《海森堡的戰爭》(Heisenberg's War)就是採這種看法。

研究這一類的問題有一個極大的限制,就是拿不到很多列為機密級的資料。幾年前終於見到一份重要的文件解密了(英國物理學會發表成書)。這份文件是包括海森堡與哈恩在內十位德國科學家的談話錄音。這十位科學家在大戰一停之後馬上被美軍送到英國一處名為「農園大邸」(Farm Hall)的地方軟禁起來。目的之一是要了解他們的原子彈計劃進展如何,之二是為了不讓他們落入蘇聯及法國手裡。這「農園大邸」為英國情報單位所有,他們在整個屋子暗藏麥克風,把十位德國人的談話都一一錄了起來。十位科學家後來說,因為經歷過「蓋世太保」的監視,所以猜得到或許英國人也會來這一套。不過他們覺得沒有什麼需要隱瞞,講話並沒有保留。從「農園大邸」錄音中,可以知道這些德國人在聽到廣島原爆之後,最初不願相信,認為美國人在唬人。隔了一個星期之後海森堡才理出頭緒,相信原子彈的存在。到那時他才正確估算出「臨界質量」來。不過在海森堡與哈恩的對話中也有部分可以解釋成海森堡早已約略地知道正確的臨界質量是多少。所以「農園大邸」錄音恐怕還不能完全消弭海森堡的角色爭議。

歷史學家與識得海森堡的人都一致認為海森堡絕非納粹的同情者。1930年代納粹在剿伐「猶太物理」時,海森堡本人也是受害者之一。他也不熱衷於政治,不過他算得上是一位愛國者。當國家被惡棍挾持時,他不能像非常少數勇敢的人,能以生命為賭注堅持良知,不過他卻也沒有逃避他國。普朗克曾對他說:「在這樣恐怖的德國,沒有人能保有尊嚴。」海森堡的良知與專業能力在他過世二十五年之後仍然是大家很在意的問題,因為他是個天才,也曾站在可能改變歷史的關鍵點上,同時也是因為良知與專業是每個人得面對的永恆問題。

(本文轉載自《中央日報》)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