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成為我一年一度期待的大事,甚至追溯到過去片段的畫面和文稿,那些屬於某個世代的色調質感、那些當代閃耀巨星的一顰一笑、那些潮流時尚的起落輪迴,都將是我非常美好的回憶。
1942年第1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葛麗亞嘉遜以「忠勇之家」(Mrs. Miniver)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竟然在台上致詞達一個小時。
1952年奧斯卡頒獎首次透過電視這個強勢且新興的媒體實況轉播。
1954年新人奧黛麗赫本第一次主演電影「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便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在後台她頂著一頭有型的短髮親吻著獎座供記者拍照;十年後,一般被認為是奧黛麗赫本演技最純熟突出的作品「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獲得八項大獎,卻因為歌曲部分都由她人代唱而連提名資格都沒有。90年代初,身著一襲大紅色禮服的她生前最後一次參加頒獎典禮,隔年即由她的長子代為領取人道精神特別獎。
1962年美艷誘人的義大利巨星蘇菲亞羅蘭是第一位以非英語演出而獲最佳女主角獎的外籍演員,30年後的1992年更顯粹煉知性的她獲頒一座奧斯卡終生成就獎。
1963年黑人影星薛尼鮑迪以「流浪漢」(Lilies of the Field)獲得最佳男主角,是繼1939年「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中的女配角後第二位獲獎的黑人演員,這個最佳男主角獎一直要到2002年才由黑人影帝丹佐華盛頓再次榮獲。
1967年隨著時代變化,大型的歌舞電影以及史詩電影已漸式微,電影工作者對於創作的手法以及大眾對於電影本身的觀點也在調整。這一年有四部挑戰世俗或主題前衛的影片都獲大獎,分別是「惡夜追緝令」(In the Heat of the Night)、「誰來晚餐」(Guess Who is Coming to Dinner)、「畢業生」(The Graduate)、「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象徵著好萊塢已經迎向一個新的時代。在1970年更勁爆大膽、消極灰調的「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竟獲得最佳影片等三項主要大獎,縱然對於藝術創作的客觀值得肯定,當時頗具聲望的典禮主持人鮑伯霍普卻甚至語帶嘲諷地暗批這種太過的時勢。
1968年史上唯一一次兩位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分別是連續兩屆獲獎同時也是獲獎次數最多的凱薩琳赫本以及第一次主演電影即一飛沖天的芭芭拉史翠珊;當年的頒獎典禮還因為與遭到暗殺的金恩博士的葬禮同一日因而延後舉行。
1971年默片時代傳奇人物卓別林以高齡獲得榮譽特別獎,他熱淚盈眶,感觸盡在不言中,來賓起立致意,感動不在話下。
1973年馬龍白蘭度以「教父」(The Godfather)獲得他個人第二座奧斯卡獎,卻由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神秘印地安女子代為上台領獎,並嚴述當時美國社會對於印地安族群的不公,全場頓時錯愕不已。
1974年當伊麗莎白泰勒正在台前頒獎時,後方竟然有名疑為反戰抗議的怪漢在現場直播中裸奔而過,一陣驚呼後,臨危不亂的泰勒詼諧地化解尷尬。
1975年最佳女主角頒給「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表現精準的露意絲佛萊雪(Louise Fletcher),她在台上深情地用手語對電視機前聾啞的雙親分享喜悅,畫面相當感人;不免聯想到1991年,當時默默無名、其貌不揚的凱西貝茲以「戰慄遊戲」(Misery)獲獎時,情緒激動地向她離家多年、不知身在何處的父親致意;2003年,婚變後以「時時刻刻」(The Hours)獲獎的妮可基曼哽咽地對著坐在台下的母親表示自己的一生是為了讓母親驕傲而活; 2000年凱文史貝西以「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獲獎時則衷心且貼心地感念喜劇演員傑克李蒙對他的意義非凡。
1981年3月當時的雷根總統遭到迷戀電影「計程車司機」(The Taxi Driver)中的茱蒂福斯特而欲引其注意的精神病患槍擊,這個冷戰時期全球矚目的戲劇性事件,促使頒獎典禮延後舉行。
1992年迪士尼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是唯一一部提名最佳影片的動畫電影。
1994年竟然有兩部華語電影-李安執導的「喜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同時入圍最佳外語片,李安甚至隔年又以「飲食男女」再次入圍,而在2001年以「臥虎藏龍」獲得多項提名且榮登最佳外語片,是第一部得到這樣殊榮的華語片。
1998年因「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獲得三項大獎的義大利導演、編劇及演員羅貝多貝里尼滿場飛奔、得意忘形。
2002年,從來就不屑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伍迪艾倫,連1978年由他編導演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獲得多項大獎時他竟都拒絕出席而寧願閒坐在紐約的酒吧裡,卻在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破天荒出現在西岸的奧斯卡舞台上肅然介紹關於紐約的紀念影片。
歷屆典禮上的歌舞表演更是具備世界頂級水準,除了可以欣賞當時流行的趨勢或影壇的動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更是無可指數,例如:芭芭拉史翠珊在某一年典禮的現場演唱中竟然遭遇到消音的出錯狀況;麗莎明妮莉表演電影「酒店」(Cabaret)中的歌舞場面的精采絶倫;瑪丹娜演唱「狄克崔西」(Dick Tracy)中得獎歌曲時的風姿萬千;比利克里斯托或琥碧戈柏擔任主持人的幾屆典禮中,幾乎都以連串充滿創意和笑點的歌舞秀來揭開序幕;李玟更是因「臥虎藏龍」而成為第一位站上奧斯卡舞台演唱的華裔歌手。
很多有幸能拍電影的工作者並不是以得獎為最大動機;很多常得獎的電影工作者也不是以奧斯卡獎為最大榮耀,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奧斯卡獎是全世界影壇最矚目最盛大的舞台。曾經,熱愛電影的我也對電影有無限的理想,也曾夢想站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聲告訴全世界的人我來自台灣,雖然這都已經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2006年,有一座名為「斷背」的山脊聳立於世人面前,原著短篇小說經過多年的籌拍,峰迴路轉,最後由聰穎細膩、沉靜圓融的李安擔任導演,配合新生代演員希斯萊傑用心感悟、從容且有層次的演出以及傑克葛倫靈性別具、分明又拿捏得宜的特質,風雲際會,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理出一條直通奧斯卡的大路。幾年以來,依然熱愛電影的我可以看到身為台灣人的李安,有機會登上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舞台上致詞,驕傲地以中文向同胞問候,這種難以言喩的感動同樣令我與有榮焉;這種夢想實現的興奮一樣讓我感同身受。
我以多年觀影的經驗,曾在斷背山上目睹奧斯卡小金人;
我以十分篤定的直覺,會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仰望斷背山。
And the Oscar goes to…
◎ Before the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presentation, I delicate this article to Ang Lee.
◎ The picture above, the official poster from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is for personal use only and not for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