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12 12:37:01| 人氣2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脉薪火----关于文言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守在狹隘的現代裡
updated:2005-06-13 16:44:15 MYT

中文教材裡文言文愈來愈少,在華文世界裡似乎已經是一個普遍的趨勢。辯論時,一方說,學子要學外語、電腦等等現代技能,古籍的閱讀是一種太重的負擔。另一方說,是的,可是文言文對於學生國文程度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在兩方的論述裡,文言文都被視為“傳統”,只不過前者視之為減分的負擔,后者視之為加分的資源。

所有的語言都是一把鑰匙;一把鑰匙,能開啟一個世界。我們熱切地學英語、法語、德語、日語,今天愈來愈多的西方人積極地學中文,都是為了要進入一個原來陌生的世界,去被那個世界裡的思想和文采啟發、感動,而且掌握了那個語言,可以使我們跟現代更能銜接,更能靈活地運轉。大部份的我們選擇一個語言學習,是因為那個語言所代表的世界是先進的、豐富的、現代的。

文言文所代表的世界呢?它在人們心目中,喚起“先進”、“豐富”、“現代”的聯想嗎?文言文能使我們在“現代”裡更靈活地運轉嗎?文言文不是一個滿佈灰塵的古董瓷器嗎?

防汛期快到時,城市裡的人們會看見消防隊員準備沙包。颱風季來臨前,山坡地上就有人在檢查出水涵孔是否堵塞。公園處要移植樹木時,必須等到秋季。公路邊的雜草,定時有人修剪。掃街的清潔隊員,總是在天亮前已經完成了工作,收取垃圾的車子,總是在天黑前跑完了行程。

走在干淨的人行道上,看見城市的照章運轉,我總會想起“華語”裡頭的一篇文章,“單子知陳必亡”。

“華語”,相傳是春秋時左丘明的作品,中國第一部國別史。記錄了從西周穆王到東周定王之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論政。周朝的大臣單子到小國陳國訪問,回來之後向定王作“國情分析”時說,陳國一定會滅亡。定王問他為什麼。單子的是這樣說的:

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蓺。膳宰不置餼,司里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旅舍。

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單子這個“外國使節”發現陳國的城市,天很亮了,道路還沒有整理,不能行走。禮賓司沒有派人到邊境迎賓,養工處不巡視道路,湖邊上沒造堤防,河川上沒架橋樑。田裡的稻穀露天堆積,禾場做到一半丟在那裡。路邊沒有行道樹,田裡長的是茅草芽。管宴席的不送牲畜來,管賓館的不接待客人。首都沒有酒店,小城也沒客棧。

看起來,陳國是一個城市管理系統完全失靈的地方。那麼,應該是怎樣的呢?單子就引錄周朝的法制:

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其餘無非谷土,民無縣vi3,也無奧草。不奪農時,不蔑民工。有憂無匱,有逸無罷。國有班事,縣有序民。

這簡直就是一部城市管理手冊:種植行道樹來標誌里程,偏遠地區要建立旅客餐飲服務。城市近郊要有牧場,邊境要建迎賓酒店。窪地裡要保留野草,城區裡要空出樹林和水池,以備防災。其他的土地,都種糧食,使農民不會將農具懸掛起來空置。政府不可以耽誤農務,不可以浪費人民勞力。國民有優裕,無匱乏,有休閒,無過勞。首都的基礎建設按部就班,地方的力役供求井井有條。

陳國一定會被消滅,因為國家的行政和經濟管理上都出了問題。陳國,果然被楚國吞併。

“國語”記載的是公元前990年到前453年的歷史,距離今天足足3000年。3000年前的政治管理哲學,對不起,我怎麼看都看不出它是個滿佈灰塵的老古董瓷器。白話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現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落後。我在文言文的世界裡,發現太多批判的精神和超越現代的觀念,太多的先進和豐富,太多的思想和文采。

沒有文言文這把鑰匙,你就是對這個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為是的狹隘現代裡。


马来西亚星洲日報/副刊/文:龍應台.2005/06/13





解除文言文的“緊箍咒”
updated:2005-06-14 18:35:59 MYT

龍應台女士提示我們(華人):“沒有文言文這把鑰匙,你就是對這個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為是的狹隘現代裡”(見6月13日《星雲版》)。

文言與白話在五四先驅的大力宣導下成為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棄文言,寫白話。近90年了,五四時期大師們寫的白話文今日讀來不免“白如開水”、“裝腔作態”,我們當然不能以今日白話寫作的水平來檢視大師們如何在文言的巨大陰影下“把小腳放大”的學習白話寫作,那畢竟是白話寫作的“嬰兒期”、“學步期”。

白話寫作成為後來中文教育的主流,讀白話文、說白話文、寫白話文。白話與文言自五四以後的意識形態分明:白話是普羅大眾的、易學的、現代的、科技的;在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更標誌白話文是革命的、政治的;文言文則是少數精英的、難學的、封建和不文明的,不過是一堆令今人無法辨識的“文字木乃伊”。

我們太輕易被這樣的二元劃分給說服,甚至蒙蔽了。

這樣的蒙蔽與先驗看法是受到五四以降的餘風所致,可是90年過去了,那種斷然將文言與白話分開的想法被證明是有其歷史的特定因素與氛圍─文言作為中國歷代書寫的典範,白話書寫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所以古白話小說如三國、紅樓不過是閑情之人的讀物,正襟危坐的讀經書、古文才是正經事。

可是白話與文言並不是兩個全然無關的書寫體系,兩者之間經常是相互滲透,文言汲取白話(口語)的活潑與多變;白話(口語)倒過來擷取文言的精粹與洗練。五四時期高舉將文言與白話截然劃分有其“矯枉過正”的歷史必要,那是因為文言稱霸了中文書寫的歷史太根深蒂固,必需采取另一個極端與之抗衡。

文言是白話的母語

白話與文言經過歷史的沉澱、糾葛或爭霸,今人幾乎不會寫文言,甚至連中文系所必修的古文習作也大都以白話文代替,白話寫作成為中文書寫的主流,可是這不等於說就此將文言掃入歷史的溝渠或牆角。

今人為什麼還要讀文言,學校為什麼還要教文言?理由很簡單,文言是白話的母語,就好像華人不會問他為什麼要學母語,我們今天的白話文源自上千年的文言,如果學幾個現代的白話語詞,那無疑是失了根,你的語言就只有薄薄的一層“現代”土壤,聽之無彩,視之無色。我還可以說得更“偉大”一點,文言文承載記錄了中華文化,舉凡歷史的、哲學的、美學的、文學乃至日常生活的。我們當然可以不用再寫文言,可是卻不能不讀文言,因為它上下幾千年,如何斷根。

文言不死,它早已大量融入白話寫作與我們的日常口語之中,習焉不察吧了。

白話與文言的歷史牽扯,讓我們今日更可以篤定的作出以下的結論:當今中文世界能寫一手好白話者莫不熟讀文言—余光中的散文,楊牧的詩,白先勇的小說,南方朔的評論等等。

文言文並不是什麼可怕落後的“文字屍骸”:例如“君子自強不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望洋興嘆”……這些都至少是兩千年以上的文言,它們古老、難懂、迂腐,落伍嗎?


马来西亚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楊邦尼‧2005/06/14




我喜欢文言文

曾经尝试读《古文观止》,以便增加对文言文的认识与了解,甚至应用。由于《古文观止》有白话的解释和翻译,读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自己却没有耐心,读了“陋室铭”和“滕王阁序”后就不再继续了,现在觉得有点可惜,因为暂时没有充裕的时间读了。没有充裕的时间也许是一个借口,无论如何现在却提不起劲了。

从前觉得自己的华文很好,朋友提到时也津津自喜。看到现在的学子总是喊华文很难,心下总是不以为然:中学的华文最容易了,从前我考华文之前从来不需要温习,也很少会担心的。现在则觉得不是这样了,现在的学子喊华文很难的确是他们的华文水准不好,而即使以前自己的华文很好(只是当时比其他人好),可是到现在却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是退步了,看古文观止就看得“满头大汗”。看到很多朋友的华文进步了,自己的华文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真是汗颜。

我很赞同龙应台和杨邦尼的看法。我觉得认识和了解文言文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变化会更了解,也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我喜欢华文是因为很小的时候很喜欢中国历史故事,妈妈常常把她和爸爸留下来的一些书,和附近我的母校小学图书馆丢出来的书捡出还可以读的让我读,所以从小就喜欢阅读华文书。到了中学就自己提早到学校图书馆看书,那时候甚至可以把中国历史故事背得滚瓜烂熟。加上遇到三位很好的华文老师,在他们熏陶下自然的华文就比较好了,对文言文也不会陌生。比较起来很多学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华文的环境,也没有学习华文的迫切性和成就感。既然连学习华文都提不起兴趣,更甭提学习文言文了。加上文言文的“经济价值”远远比不上白话文,马来西亚人不学习文言文,一点也不奇怪了。

新闻台/一脉薪火‧作者:森林里的一棵树‧2005/06/18

台長: 森林里的一棵树
人氣(2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