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31 21:35:02| 人氣3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8禪七--第18篇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8禪七--第18篇

 

                  貪吝貧窮苦   皆由不惠施

 

                  若欲求福德   智者應普施

 

                  心貪恆不足   福薄而無德

 

                           此是最貧窮

 

有一座離城很遠的深山裡,一些修行者聚集在那刻勤精進的修行,他們各有各的法門,也各有各的修道方式。其中有兩位行者是師兄弟,他們雖同一位師父,但因理解的方式不同,便各有各的修行方式,且互不干涉。師兄專門修福德,而不重視智慧,因只修福德而不求智慧,到老來仍是事理不明,結果連初果須陀恆果都沒有證得,還是愚癡的很。

 

師弟只是重視修智慧,而不修福德,卻又自認智慧才是第一,認為智慧如人的雙目,失去了眼睛,就會迷失方向一定很危險,便一心一意的勤修智慧,而疏忽了去積聚福德,後也因他精進修持,結果證得了羅漢果。這時他的師兄已經因年老而去世了,於是他一個人進城想到人群集中去教化眾生,然而因他的福德少,竟然沒有一個人肯供養他。雖然他告訴人們自己是證果的羅漢,但仍是沒有人理會,因他平時不修福德哪有福報呢?

 

後來他來到王宮,在輝煌的宮殿門口,忽然看見一隻白象,渾身從上到下披戴著很多美麗的瓔珞和掛滿了五彩的珠寶,叮叮噹噹的在那兒走來走去,顯得驕傲和自在,當他入定觀察後,發現原來這頭白象是他那專修福德的師兄轉世的。已證得羅漢果的師弟很有感觸的歎道:「修福不修慧的師兄,結果不過轉生為象,披了渾身的珠寶瓔珞。而修慧不修德的自己,連供養卻都如此單薄,原來修道必須福德、智慧具備啊!」

 

福是「身心無貧」,若是身貧就是物質生活都很貧,物質生活的貧,那是我們都看得到的貧窮以及一切的苦難禍端、業力接二連三,這就是身外之貧!但有些人身外不貧:財、子、壽、福、祿均有,但仍不滿足還覺欠缺!既使讓他得到天下的財富,他的人生又是如何呢?

 

若問:「你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為什麼要那麼勞碌?」「沒辦法,事業就是要顧!」「這樣夠了嗎?」「我現在才在規劃,哪一個國家我想要再去開拓。」看!永遠不夠!永遠所得到的就只是一份,還有九份還沒有得!這樣的人,心苦不苦呢?那麼有錢若能將部份投入社會人群之中,把愛心開闊起來,以愛心也來頂替些事業心,這樣就是能福慧雙修了!若欲求福德-智者應普施!真要求福德,必定要先啟開智慧之心!

 

心富的人永遠都是修福德的人,心有貪念永遠不足的人,永遠都是貧窮的人。因為他的福薄無德,所以永遠都是在貧窮中。所以貪吝貧窮最苦!這種的貪吝,心若有貪,永遠不滿足;不滿足的人,他就不肯去付出。所以要去付出的人,不是他的身外物多富足,而是他的心富有、願意付出,這才是真的知足常樂!處在這人世間總不離身心的問題,所以要把心門打開來!

 

因眾生的根機參差不齊,佛法以種種的權巧方便來引導,讓人人能知因識緣及果報行,這就是要把你的心給打開,讓自己能知道過去生中所帶來的、所結的緣與業,得知因緣果行,對於身外的一切都能看得開而豁達了。

 

要怎麼修才能悟道呢?除了個人的根機,還得自願將心門打開,這樣才有機緣來悟到啊!修道必要「悲智雙運」、要「福慧雙修」!人世間讓人最怕的就是貧窮困苦,所以一般世俗都想要求福祿壽,不知要悲智、福慧雙運!所以必定要「大慈悲,信實不虛」,要相信因緣果報、要有正信,才能啟動悲智願行齊行,直上菩提大道!

 

深願諸行者都豎起衣領-提起正念來!發起心來!參!

 

                                                             --黑與白--

台長: 黑與白
人氣(349)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108禪七 |
此分類下一篇:108禪七--第19篇
此分類上一篇:108禪七--第17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