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23 00:01:42| 人氣1,5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善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梁詮罡大愛 發願助貧安葬江美玲 照顧育幼院童分享幸福 

陳瑞滋 關懷寄養孩子 愛的抱抱身兼父職 

王芊文樂觀做表率《偏鄉新希望》

 雲林口湖鄉蚵寮村課輔班 孩子「樂」飛揚

玉米過剩扶弱 父子10年送逾3萬斤

2012/04/30 14:18
大愛生命事業公司總經理梁詮罡說,免費安葬後都會收到對方寄來的感謝狀,看了覺得很欣慰。(記者羅正明攝)

〔記者羅正明/中壢報導〕中壢市大愛生命事業公司總經理梁詮罡,早年到中國經商慘賠,回台經營葬儀社初期也不順利,後來他免費幫身故的低收入戶安葬,說也奇怪,事業竟迅速步上正軌,他發願擴大服務,無力下葬者,他全部免費協助安葬。

投入殯葬業 做功德

四十二歲的梁詮罡,從事殯葬工作已二十年,十多年前他一度改行,到中國開設LED工廠,由於經驗不足,不到一年就慘賠兩千多萬元,賠光所有積蓄後,只好回到台灣,重新投入殯葬業。

梁詮罡說,重拾殯葬老本行後,經營十分艱困,好幾個月都沒有接到半件業務,一度窮困到三餐不繼,後來有位低收入戶無力下葬,他一口答應免費處理,沒想到冥冥中似乎有人相助,自此一個月就接到五件、十件業務,事業也迅速步上正軌。

村里長可索取大愛卡

他說,做功德一定有好報,這些年來,他免費幫助不少低收入戶,受助者寄來的感謝狀,看了都覺得很有意義,他也從一家公司發展到兩家,成立生前契約公司,事業越做越順,當然也要擴大回饋社會。

梁詮罡最近發行「大愛卡」,全縣四百八十多位村里長都可以免費索取,各村里轄內若有突遭變故、生活陷入困境、無力安葬死者,不限低收入戶,只要村里長出示大愛卡,再證明對方確實經濟狀況不佳,他就免費協助安葬,索取電話是0800-000-575。

 
新竹市仁愛兒童之家的保育老師江美玲,以媽媽的身分照顧失怙失依的孩子七年,溫暖孩子的心。(記者洪美秀攝)

記者洪美秀/專題報導

新竹市仁愛兒童之家教保老師江美玲,用母愛澆灌缺愛的孩子長大﹗

被小朋友稱為「江江」媽媽的江美玲,單身、沒孩子、卻超愛小孩,七年前父親過世,江美玲覺得人生無常,為何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於是投入新竹仁愛兒童之家的教保媽媽工作,吃、睡、玩、哭,都跟孩子在一起,因為常與小朋友相處,看不出已五十歲。

來到育幼院的孩子不是因家暴、受虐、遭性侵,就是父母、親人無能力照顧,這群孩子特別敏感也特別脆弱,自信心不足、更缺乏安全感,而她滿懷的母愛,散發在育幼院的孩子身上,更讓她覺得能照顧孩子是件很幸福的事。

就像一般家庭中的媽媽,江美玲要看小朋友的功課、要說故事,要幫忙小小孩洗澡、叮嚀穿衣服、剪指甲、吹乾頭髮等,每到半夜,她也會習慣起來看孩子有無蓋被子,所有家裏會碰到點點滴滴的事,她都跟孩子一起分享。

育幼院的孩子其實都有原生家庭的陰影,江美玲說,有次她看小朋友功課,手舉起來撥頭髮,沒想到低頭寫功課的孩子突然身體縮起來,臉上露出驚恐表情,原來過去孩子有家暴經驗,最怕大人舉起手,這舉動讓她很心疼,認為這群孩子真的需要花更多時間打開他們憂傷的心靈。

但孩子給她的回應與愛,更讓她感動,她說,有次晚上她暈眩得很嚴重,一起身就吐滿地,最後坐救護車到醫院,事後小朋友不僅幫忙擦拭嘔吐物,還哭到半夜不睡覺,更擔心她一去不回。

她說,「在這群孩子身上,看見自己被需要」,那種窩心與滿足,讓她願意持續投入這份充滿愛的工作。


 
陳瑞滋遇到寄養童不聽話的時候,不會打罵他們,而是緊緊抱在懷裡輕搖、安撫。(記者何宗翰攝)

記者何宗翰/專題報導

苗栗家扶中心的寄養媽媽陳瑞滋,失婚的她不但辛苦撫養三個小孩,她也愛心洋溢,十三年來照顧過九名寄養兒童並擔任家扶義工,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雖有貸款壓力,卻省吃儉用存了二十萬元捐給家扶中心。她說:「看著孩子們變乖、懂事,很有成就感,再辛苦都值得!」

陳瑞滋是單親媽媽,她的大兒子因腦部受損、智力減退,還患有癲癇,需要更多的關心,她利用孩子睡覺時掙錢苦撐家計,選擇送羊奶的工作,每天凌晨四點出門,清晨六點趕回家,蠟燭兩頭燒。

陳瑞滋在民國八十八年參加家扶中心的保母訓練,加入寄養服務的行列,她說,照顧過說謊、偷竊、蹺家的寄養兒童,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曾照顧過一名過動加妥瑞氏症的男孩,讓她每天都要到學校報到,損壞的東西不計其數。

另有一名罹患「過度換氣症」的女孩,一生氣就裝病,把她給嚇壞了;還有一次兩名寄養兒童在廚房吵架,竟拿菜刀對峙,幸好被她用愛心及時化解。

她表示,很多寄養兒童的偏差行為,其實是想要「討愛」、「想被關心」,遇到管教困難時,她會將孩子抱在懷裡,用更多的包容去接納他們一時的偏差言行,她也花錢送孩子們學畫,或帶到慈濟的讀經班接受潛移默化,並親手做枕頭給他們,當成親生小孩般的疼愛。

正因為陳瑞滋將寄養孩童視如己出,一名曾經受她照顧、目前就讀國二的少年,放假還是習慣「回家找媽媽」,吃飯、撒嬌,讓她很窩心。


王芊文(中)10多年來獨力扶養5名子女長大,不斷灌輸孩子們正向的人生觀。(記者廖雪茹攝)

〔記者廖雪茹/竹東報導〕新竹縣民王芊文十多年來獨力扶養五名子女長大,雖然生活困苦,仍身兼父職,灌輸孩子們正向的人生觀;孩子們從小體認母親持家的辛勞,努力讀書爭取獎學金,長女並考取研究所,讓她甚感欣慰。她為家庭長期的努力與付出,足以作為自強母親的表率。

四十五歲的王芊文,和丈夫育有五名子女,但丈夫因肝病病逝,她一肩扛起養育重責和龐大的房貸。當時,長女小崴十一歲,最小的弟弟只有五歲。

為了維持家計,在工廠上班的王芊文須長期輪班,不但薪資微薄,且因日夜顛倒,工作時間長,健康狀況出現問題;不幸的是,公司因營運不良倒閉,只好改做臨時工,家中經濟更為艱難,所幸獲得新竹家扶中心等機構伸出援手。

新竹家扶中心主任沈俊賢說,單親家庭除可能是經濟上的弱勢,且易遭受他人異樣的眼光看待,認為單親家庭的小孩一定會變壞,讓他們一路走來備受挫折。幸好,王芊文堅持正向的教育方針,不理會社會上的偏見和冷言冷語。

在王芊文的悉心教養下,小崴和弟妹們孝順又懂事,品行良好,且用功上進,個個努力申請獎學金來減輕家計;小崴也順利考上元培科大食品研究所,為自己爭光。

 

成立七年的雲林縣口湖鄉蚵寮村課輔班的孩子,已能上台演奏國樂。(記者廖淑玲攝)

地址:雲林縣口湖鄉蚵寮路392
蚵寮辦公室 陳玉釵 女士
電話: 05-7891070

前村長陳玉釵募款 成立國樂班

〔記者廖淑玲/口湖報導〕雲林縣口湖鄉蚵寮村課輔班,二○○五年在當時擔任蚵寮村長陳玉釵手裡,克服萬難開辦,至今七年不中斷,不當村長的陳玉釵依然樂當「孩子王」,去年起還特別成立國樂班,讓孩子學習絲竹樂器,如今孩子已能上台演出,建立自信尋找更寬廣的未來。

廿六年前韋恩颱風來襲,雲林沿海災情嚴重,當時蚵寮村民有七十餘人,在平日討海為生的外傘頂洲普渡拜拜,突如其來狂風驟雨,頓時奪走二十九條人命,成為蚵寮村民心中的痛,也讓許多家庭面臨破碎。

課輔班開辦7年 不中斷

只是這樣的遭遇不能剝奪孩子的教育,為爭取孩子的未來,曾擔任蚵寮村長的陳玉釵利用社會愛心,號召善心人士協助,利用自家舊倉庫改建,成立蚵寮村課輔班,讓孩子每週一到週五下課後寫功課,還有愛心媽媽支援講故事、唱歌、跳舞、輔導作業,目前約有廿四名學生。

即使在本屆村長選舉落選後,陳玉釵仍持續開辦課輔班,雖然資源變少,但她透過崇文婦女協會爭取夜光小天使班經費,不足部份再籌募,讓這群孩子能繼續上課輔,將國小課堂的讀書聲,延續回到蚵寮。

應邀上台演出 展現自信

陳玉釵看到孩子功課漸有起色,但面對偏鄉藝文刺激少,加上這群孩子背後都有段辛酸故事,有低收入戶,家長罹癌、中風、身心障礙,或入監服刑者,更不乏新移民子女,想學音樂談何容易,於是有了成立國樂班構想,更獲台中市一名江先生捐助五萬元,解決樂器問題,孩子們開始學習二胡、笛子、琵琶,如今已能應邀上台演出,展現自信,改寫外傘頂洲的淒涼,啟動新希望。


黃奕嘉(右)和父親近十年來,只要玉米盛產,父子倆就慷慨送到社福機構。(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愛心玉米十年送出逾三萬斤!在豐原區從事玉米批發的黃萬春、黃奕嘉父子,每年玉米盛產時,一袋袋送到社福機構給弱勢孩子吃。黃奕嘉說,「傾銷到市場打壞行情,不如請小朋友吃。」

這幾天中午,黃奕嘉都忙著把一袋袋玉米送到慈善機構,收到新鮮玉米的機構廚工,馬上現煮新鮮玉米給孩子吃,孩子們吃玉米的笑靨,讓黃奕嘉忘了從凌晨工作到翌日中午的辛勞。

黃家賣玉米賣了三代,起先是黃萬春的父親種玉米,慢慢做起批發生意,每天晚上,黃萬春和兒子帶著工人,到南部各地採玉米,凌晨開始摸黑在玉米田用刀子砍下一根一根玉米,放進背後的袋子中,工作很粗重。

黃萬春說,「摸黑砍玉米砍到幾次自己的手後才會出師,我的手兩條筋就砍斷過」,一旁三十二歲的黃奕嘉,跟著父親做玉米批發十五年,也笑笑地點頭說,「我也砍傷過」。

採完玉米後,大清早又得把一袋袋玉米送到各市場賣玉米或賣烤玉米攤位,接著,再回到豐原自強南街批發據點,賣起現煮玉米,一家人就靠著玉米營生。

黃奕嘉說,前陣子天氣熱,玉米長得快,天氣變熱烤玉米生意就變差,市價一斤跌到十元左右,批發需求減少,「採來的玉米傾銷到市場打壞行情,不如請小朋友吃」,這幾天陸續送了近四千斤出去,十年來,只要遇到批來的玉米過剩都這樣做,每次送三至四千斤,家扶中心、惠明學校、孤兒院都收過黃家的玉米。

玉米市價好時一斤二十多元,送到攤位的玉米,常剛下貨就被偷,攤商打電話來,黃家通常二話不說就補送,黃奕嘉說,「沒多少錢,報案很麻煩,只好認栽。」

台長: 公主
人氣(1,5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公益 |
此分類下一篇:成名50年代 馮馮辭世 遺願版稅回饋佛界
此分類上一篇:九歲女孩遺願 造福非洲六萬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