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6-19 13:43:11| 人氣9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孩子賴床,怎樣都叫不起來,怎麼辦?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萬般皆不願意起床
 
俊彥的媽媽來找我,一肚子的委屈化成淚水,見面才三句話,眼淚如水龍頭開啟,嘩啦啦流個不停,哭訴著孩子很難教養,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位媽媽的難處是:早晨很難叫兒子起床上學,每天都像打一場艱難的戰爭。
 
我正聽著媽媽訴苦,十五歲的俊彥突然進來了。俊彥聽見媽媽的抱怨,很不耐煩的說:「妳很吵ㄟ……」
 
媽媽回了兩句,母子倆的戰爭於焉展開,話題仍舊是起床上學,只是換了個吵架的場所,彷彿這場沒完沒了的戰爭,隨時隨地都可開戰。
 
我寧靜的看著這場戰爭,不插手也不插話,在烽火停歇之際才介入,問俊彥怎麼啦?
 
他說:「還不是我媽,每天早晨在那裡叫叫叫,吵死人了。」
 
媽媽忍不住回應:「誰叫你早晨都不起床!」
 
「哪有……」俊彥一副又要作戰的防備姿態。
 
我將話題接了過來,和俊彥展開了以下的一場對話。
 
「俊彥……你很生氣呀!」
 
「對呀!」
 
「生誰的氣呀?」我以寧靜緩慢的語言進行。
 
「還有誰?當然是生我媽的氣呀!」
 
「因為她早晨叫你起床嗎?」我重複了語言,核對了他生氣的訊息。
 
「對呀!吵死了!」
 
「嗯!那你怎麼辦?」
 
「沒辦法呀!講不聽呀!」
 
媽媽這時候忍不住插話:「你才講不聽……」

是呀!當大人一味要孩子聽話,當孩子長大了,也會要別人「聽話」,眼前母子都要對方聽話。「聽話」的教育歷史悠久,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經進入加速的年代,許多「聽話觀念」的弊病不斷衍生,但父母甚少自覺。

 
我示意媽媽交給我對話吧!請她靜待一旁即可。接著我轉頭對俊彥,進一步的探索與核對:
 
「你後來有起床嗎?」
 
「有呀!」俊彥無奈的表示。
 
「有去上學嗎?」
 
「有啊!」
 
「俊彥呀!你喜歡上學嗎?」
 
「當然不喜歡呀!」俊彥仍舊很無奈。
 
「那你怎麼還去上學呀?」我從這點切入,是一個正向的好奇。
 
「沒辦法呀!我要考高職餐飲科,不去上學沒有畢業證書呀!」俊彥說得倒是很坦白。
 
「俊彥呀!你還滿負責任的嘛!不喜歡上學,但是為了上高職餐飲科,你還願意起床上學呀?」問話聚焦在他的資源,這是正向的好奇。
 
「對呀!不然要怎麼辦?」俊彥聳聳肩。
 
雖然俊彥那麼說,但我覺得他仍舊很努力。
 
「嗯!我很好奇一件事!」
 
「什麼事?」
 
「你喜歡媽媽叫你起床嗎?」
 
「廢話!當然不喜歡哪!誰喜歡呀?」
 
「是嗎?我以為你喜歡呢?」
 
「怎麼可能?我才沒那麼白痴咧!」
 
「我以為你和我一樣!」
 
「你是怎樣?」
 
「我若是早晨六點鐘起床,鬧鐘都設定五點半!」
 
「為什麼?」
 
「這樣最後睡的半小時,比較有感覺呀!鬧鐘每十分鐘響一次!」我認真的陳述這一段。
 
「你神經病喔!」俊彥將我當朋友,說話很直接,或許無禮了些,但是我並未不舒服,他生活中的口語,也許不大恰當,但我不會在此時糾正他。
 
「你不是跟我一樣嗎?所以才讓媽媽一直叫你?」我的疑問,是帶著幽默感,對問題的好奇與覺知。
 
「當然不一樣呀!我根本不喜歡呀!」俊彥忙著解釋。
 
「那我不明白了……」這是問話中的轉折,也的確是我好奇之處。
 
「怎麼了?你不明白什麼?」俊彥對我的疑問,充滿好奇。
 
「你不是都有起床上學嗎?因為你很負責的想要升學,即使你不喜歡上學。不過,你不喜歡媽媽叫你?那你怎麼不跟媽媽說,你幾點一定起床就好了啊?怎麼會讓媽媽一直叫你呢!你是怎麼將日子過成這樣子呀?我還以為你喜歡呢?」

我的問話很真誠,而不是故意讓他難堪。俊彥被我這麼一問,陷入了沉思。接下來,我們有零星的對話,十五分鐘的談話之後,俊彥回家了。

 
這場對話最重要的片段,我呈現出來了。我和俊彥,最後沒有針對問題作結論,我沒有給任何答案,他也沒有對起床有任何的承諾。我和俊彥的對話,只是透過正向引導,幫助俊彥有所覺知而已,覺知自己的處境,覺知自己的負責,覺知這樣的日子可以如何過?這常是我引導孩子的第一步,讓他們意識問題,為自己負責任。
 
孩子願意負責了
 
兩個星期後……
 
「阿建老師,你真是神呀!自從那次你和俊彥談完話,他這兩個禮拜都沒有賴床!」俊彥的媽媽來電了,很開心的跟我分享。
 
我輕描淡寫的說:「我不是神,是因為我和孩子對話,他比較容易有覺知。」
 
「到底覺知是什麼?這麼有魔力。」
 
什麼是覺知?這樣說好了:通常指責、討好、說理與打岔,往往讓孩子創造新的情緒,情緒於內在翻滾,還要應付外在世界,哪裡有機會覺知,去看見自己的問題?我的談話之中,以好奇引導孩子,讓他慢慢看見,他如何面對問題?面對困難的情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意識到自己所選擇的方式,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這就是一種覺知的對話。
 
俊彥媽媽並不了解我的意思,只是笑笑說:「阿建老師,他比較聽你的話啦!」
 
我試圖讓媽媽理解,我只是和孩子對話而已,「我沒讓他聽話啦!我只是讓他覺知而已。」
 
媽媽困惑的說:「可是你說的那些話,我都對他說過呀!一模一樣的內容呀!但是他都聽不進去。」
 
媽媽沒搞懂我的對話。我和俊彥的對話,並未讓他要遵從我的話,我沒有一句話是教訓、命令或者諷刺,都只是好奇他的選擇與處境而已。但是一般人不知道對話的意義,以為對話就是「聽話」呢!
 
有這麼一句話,我在網路上看見:「每天叫我起床的是夢想,不是鬧鐘。」
 
說夢想也許不切實際,我認為喚醒他的是:他可以有這樣的選擇。
 
對話最重要的部分,是喚醒俊彥體內的資源,為自己負責的部分,那應是最接近夢想的方程式,而不是吵吵嚷嚷的鬧鐘。

.......................................

對話的力量:以一致性的溝通,化解內在冰山

對話,幫助一個人看見自己的價值。
與孩子對話,其實是和自己的情緒對話。
從《麥田裡的老師》到《心教》,「對話」心法的完整呈現。

  真正的對話,從傾聽開始,
  是對人的好奇,是接受彼此,
  進而激發一個人主動探索自己生命的價值。

  「對話」是真誠的互動與連結,
  我們從對話中被理解,從對話中學習聆聽與表達,
  從對話中感到被重視,從對話中發現自我與世界。

  當你費盡心思跟孩子聊天想營造親密,他竟說:「我現在不想理你……」
  當你不忍見孩子有煩惱,認真給她建議,她卻回:「每次跟你說一件事,你就講一大串……」
  你是否也察覺到了?你以為在溝通,他卻只感受到你的緊張與擔憂,以及「又來了」的說服、命令和大道理。這只是慣性的「我說你聽」,並不是真正雙向交流的對話。

  不願意起床的孩子,以好奇的疑問喚醒他對自我負責的覺察。
  怕苦而拒服藥的孩子,花五分鐘專注傾聽,激起她吃苦的決心。
  當對方表現得不符期待時,不批判、不教訓,而以「怎麼了?」、「怎麼辦?」,啟發他自己走向下一步。
  其實對話的目的,不是誰能夠讓誰聽話,而是藉由靜心聆聽和真心交流,探索可能的困難,進而接納彼此的觀點,最終才可能相伴著走向一致的目標。

  繼多年前合著《沒有圍牆的學校》一書,李崇建與甘耀明這對教育伙伴再度展現絕佳的對話默契,共同完成了《對話的力量》。

  這本書承襲《麥田裡的老師》與《心教》的對話脈絡,並刻意更簡化概念及方法,分享眾多實際對話案例,從生活經驗出發,提供立即可用的關鍵詞,教我們帶著對「人」本身的好奇,從親子、伴侶到職場,皆能建立和諧與自在的相處關係。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1316

台長: 格勒菜園
人氣(974)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文章轉載 |
此分類上一篇:《別以為自己心中的那把尺一定是直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