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小被父母拋棄的孤兒,同時也是常年在美國從事表演工作(應該說,表演相比導演、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在文化上更具排外性)的華人,尊龍可以說一個“雙重失根”的個體,早年物質生活的貧困,常年精神層面的寂寞,很多沒有身份認同感的人都會隨波逐流,就此成為一個遠離社會的邊緣人,但是尊龍卻憑藉著個人的努力、對藝術的執著和對自我內心感受的尊從在尋找自我的漫長旅途中不斷充實自己,得到心靈上的安定和歸屬感,我想無論結果怎樣,這種旅程本身就是動人的、值得書寫下來的。
尊龍早年的經歷有各種版本,但是孤兒身份對他日後的性格以及命運的影響卻是深重的,“I never grew up with a mother's hand, that's why I will forever be insecure.”缺乏安全感、懷疑、貧窮、自卑,令小小的尊龍輕如一根羽毛,隨時都有被吹走的可能,在10歲進入香港京劇名伶粉菊花的春秋戲劇學院(注:當年的粉家班和成家班以及袁家班一樣,都是培養武打明星的基地,著名的香港影星蕭芳芳和陳寶珠就是師出粉菊花,粉菊花對學員的管教嚴厲也是業界聞名的)學京劇後,枯燥和苛刻的生活更是令尊龍感覺生活的窒息和對未來的無望,為了尋找自我,尊龍決定出走,去到另一個陌生的彼岸。“if you had no home, you just went out and built one.”
仔細算起來,尊龍69年到了美國,最早一部電影的出演記錄是76年,除去四到五年的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 Pasadena的學習生涯,相信也有一段異常艱苦、不為人所知的掙扎過程,但是從事表演藝術對於英俊、敏感而又經歷坎坷的他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在80年代初涉足美國舞臺劇之後,才華橫溢的尊龍兩奪奧比獎,成績之驕人,相信在同齡的美國演員中也是鮮有的,但是好景不長,敏感、自尊心極強的他在創作理念上和合作者產生了分歧,雙方都不肯讓步,導致第三部舞臺劇流產,此後,尊龍把事業重心轉到了電影上。
我相信那段時間的尊龍在藝術上是鋒芒畢露的,為了演好《冰人》中那個沒有一句臺詞的原始人,他可以每天十多個小時超負荷工作,在冰雪中長時間地裸露身體,但是性格上他絕對不會太討人喜歡:“以前的我不敢付出,因為我不要人家傷我,不要給別人拋棄我的機會。”正如王家衛的那句經典臺詞:“如果想要別人不拒絕自己,就要先拒絕別人。”
電影《龍年》讓尊龍建立了國際影響度,特別是在日本,尊龍當年在《龍年》中的任何裝扮,均成了日本青年們爭先效仿的超級偶像。
1986年,尊龍贏來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一段時期:加入《末代皇帝》劇組,出演溥儀,據尊龍的助理說,當年貝托魯奇在面試男主角時,尊龍是第一個,而且貝氏也的確是一眼就相中了氣質獨特的他,但是貝氏不相信這個男一號會來得這麼容易,所以又在美國以及亞洲地區尋找了很長一段時間,最終,他還是回到了尊龍身上。
今天回過頭來看,貝托魯奇和尊龍實在是“天造的一雙”:貝氏有句名言:人是歷史的人質,因此他的電影作品一直熱衷於表現無根感、苦苦掙扎,最後又受歷史和時代所捉弄的人物,“尋找自我”也一直是貝氏電影中眾多主角的最高任務,一出生就被設定好使命的傀儡皇帝溥儀;在失去了一切物質享受後剛剛感到有所精神寄託、有存在感進而馬上看到改造自己的監獄長被紅衛兵打倒在地的被歷史捉弄的小人物溥儀,由同樣毫無歸屬感,每天都在問“我是誰”的尊龍來演繹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平心而論,陳道明的溥儀帶著一股子濃厚的京味,形象從電視角度上來說也更有親和力;但是尊龍的溥儀顯得更貴氣,也更寂寞和悲涼,顯現出個體掙扎的無奈。電影《末代皇帝》曾獲198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九項金像獎項。該片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尊龍也因而紅遍全世界。在好萊塢建立了受人尊敬的國際影星的地位。遺憾的是演技出眾的尊龍甚至沒有得到當年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提名,這也再次證明了華裔演員要想在美國主流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是何其的困難。
盛名在望的尊龍本可以憑藉《末代皇帝》造成的“中國熱”一舉拓寬自己的演藝事業,但是他卻意外進行了冷處理,演了幾個冷門電影,此後倒是愈見低調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電影興旺之際,也不見他來湊熱鬧(應該說他17歲離開香港,在現在的香港電影圈裏還是有不少師兄弟的),值得一提的是92年,他和張國榮爭演《霸王別姬》失敗後,轉而在93年男扮女裝,和美國著名影星傑瑞米•艾恩斯一同主演電影《蝴蝶君》,他扮演了一個與艾恩斯常年熱戀,直到最後一刻才暴露自己男性身份的東方名伶。“尊龍在最後得到拒絕的答案時的表情,還是很值得玩味,作為一個同性戀者,大概都更迷戀愛的瞬間的純粹和極致,也更渴望對自己身份的肯定,他用一個經年的謊言毀了這個外交官的一切,而這個外交官僅僅一句話就毀了他自己。外交官至少還剩下真實的回憶,而他自己一切都是假的,身份,性別,愛情......唯一真實的就是這個偏局了。”
又是一個身份得不到認同的悲劇人物,尊龍哪里是在演戲,分明是在影像中“尋找自我”呢。
在這裏還要多提幾句:關於張尊爭演《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一角,隨著電影本身的巨大成功、哥哥同性戀身份的肯定、他的英年早逝、以及製作方多次揭秘,現在所有人都覺得還好、幸虧當初尊龍敗給了張國榮,如此才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一個“不瘋不成魔”的經典藝術形象,但是站在尊龍的立場,他與這個角色擦肩而過,當時的沮喪之情可以想像:同樣是被生身父母所拋棄,同樣是每天集中營般的童年京劇戲班生活(倒立、對著大海或石頭大喊練嗓子、嚴酷的體罰、甚至也可能有京劇戲班中特殊的畸戀),同樣是好不容易熬出了頭,咱也成了角了,可是外面再多的喝彩與捧場也終究與自己無干,回了家,“就是一個人。也沒有人等你,也沒有一個電話可以打,可以告訴別人我今天很好、很開心。就算拿了一人獎回去,也是一人人捧著獎,坐在那裏。那是一種很斷裂的感覺。”
最怕人拒絕的尊龍,放低身價主動請求演出,最終還是被拒絕了,而且那個角色,到後來竟真的如他所料,成為一個電影史上的經典……
在影像中尋不到自我的尊龍,在90年代後期開始逐漸遠離演藝圈,希望在大自然中實現“物我兩忘”,身為俗人的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怎麼可能感性到為了一棵千年古樹而落淚,又怎麼會膚淺到把農村生活比作“親近大自然和田園”,說農民是“不穿絲絨的高雅”,其實,從香港到美國,再到中國,從封閉的內心到舞臺劇到電影再到大自然,兜兜轉轉尋找了幾十年,尊龍終於領悟:人是歷史人質,人是風中羽毛,而要想快樂地活著,在於思想的簡單。
人,應該在複雜中尋找簡單,在斑斕中尋找自我。
你可以說,這是尊龍給自己製造的一個幻像,但是,只要心靈求得安穩,回首無憾,這種幻像不也充滿了價值和力量嗎?
對了,這也正是《自娛自樂》中那個傻傻的用電影來造夢的淳樸農村文化幹事。
如果說有一個演員,想起他時讓人心裏有種疼疼的感覺,那就是尊龍,在世上獨一無二的尊龍,他是上帝遺落在人間的孩子。
→曾經在自己的文章中提過尊龍,提他不是因為他是國際影星,長得帥甚麼的。而是因為我對他的生命感到共鳴。那是一個獨特、敏感和孤寂的生命。每個人出來,加上後天的環境,個性都發展成不一樣,應該是不分優劣的。往往這樣較不同尋常的生命,總被人忽視和歪曲。以我的話來說,是不了解,卻去給予搔擾。如果有一天,能真正的做到用心去發現欣賞天上星星,那個世界是多麼地溫柔,心靈是何其的淳美,如果能做到這樣,又何必理會那些俗人看不看得見,不用理會別人怎樣看自己。沒有體會,隨波逐流的人生,又怎會幸福?人生如此,很多東西都需要獨自用心地體會出來。記著:
「人,應該在複雜中尋找簡單,在斑斕中尋找自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