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0 14:42:33| 人氣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萊塢電影中國風之後殖民反思之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貳、理論探討
一、後殖民理論之源起
後殖民理論發展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受到社會主義與民族國家概念的浪潮影響,世界諸多殖民地內部開始不斷地發生所謂的「反殖民主義」、「反殖帝國義」及「去殖民化」的運動;這一連串的抗爭運動,都讓世界上所有西方強權帝國遭受到殖民地嚴厲地挑戰與反抗。而此階段,殖民地的被殖民者也逐漸覺醒,開始針對霸權的帝國主義入侵,從過去順服到敵對。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殖民地風起雲湧地陸續獨立,殖民地的人民脫離了上百年的殖民者統治與剝削,表面看起來似乎終結了殖民主義與消滅了帝國主義,但是實際上被殖民者遭受殖民者侵害所留下的「文化創傷」與「認同危機」,讓殖民地無法迅速地回到世界舞台的核心位置,尤其在文化層面,始終是處於在一種邊陲位置無法翻身。在此情境脈絡之下,開始有殖民地的及帝國內的知識份子針對殖民主義結束後殖民地所產生的文化、政治、經濟及社會非常態現象進行反思與論述,這些論述也就為「後殖民理論」建構出理論之根基。
在二次大戰後,當歐洲各帝國面臨到國土戰後重建與復原的同時,美國因領土未受戰爭所波及,得以迅速取得世界領導的位置,一種由美國所領導的,透過晚期資本主義註釋一方式的新型態的帝國主義焉然形成;這意味著原先慶賀帝國主義消失者失望,因為帝國主義的殖民並未消失,而僅是產生了變形。從傳統以軍事力佔領與政治形式統治殖民地的「硬式殖民方式」,已經轉變至一種「軟式殖民方式」,如H. Magdoff(1978)所稱之為「沒有殖民地的帝國」(empire without colony),或稱之為「非正式帝國」(informal empire )。這個非正式的帝國裡殖民地雖然在政治上獨立了,但是核心母國仍然透過經濟和文化的機制如國際分工、資本滲透、債務、以及文化消費和意識形態等,繼續支配著以前的殖民地(轉引自李丁讚,1996:148)。面對不論是舊帝國主義所留下的文化陰影或是新帝國主義帶來的文化入侵,如今都成為後殖民理論家論域。
Gauri Viswanathan把後殖民主義定義為:「在殖民勢力與其所殖民的社會之間,有關於文化交互作用留在文學科學的痕跡。」(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394)。此外對於後殖民主義的另一層次所謂的時間完結說,依照張京媛(1995:10)的說法,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要獨立、人民要解放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舊殖民者的離去,此並不等於殖民主義的結束。因為以跨國公司為形式的殖民主義並沒有隨殖民地的解體而消亡,它在今天更為活躍。戰後的後殖民的論述,主要是針對殖民者對於被殖民地所遺留下的文化創傷及被殖民者精神負擔與洗腦的問題,更進一步在權力結構的被殖民者文化主體性受到殖民者的打壓,民族意識又遭受箝制,導致張京媛(1995:10)所謂的「文化原質失真」,進行一種戰鬥式的批判論述。
目前所見到有關後殖民理論的運用上,多半是在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兩個主要的範疇。後殖民理論巨擘E, Said,以比較文學的觀點,批判西方世界對於東方世界帶有偏狹與刻板的認知,及西方透過霸權心態與西方經驗詮釋東方政治與社會生活觀,這些殖民者的意識形態現今仍存於諸多文學作品與媒體表現中,也就是一種殖民與被殖民、統治與隸屬、侵略與抵抗、西方帝國文化與反殖民文化、虛構文學與真實世界之間的深層對話,此就是所謂「薩依德式後殖民論述觀」。
二、批判性傳播政經學派之觀點
批判性傳播政經學派是目前以經濟學觀點為根基,對於社會及文化上因經濟關係所產生之現象進行研究,也是近年來除了文化研究外的另一顯學,其所採取的批判性的哲學脈絡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觀點為基礎,並提出批判性的見解認為,唯有藉由深層地耙疏文本的生產脈絡,才可能去釐清文本的真正意義,換言之,要了解文本是由誰出資生產的,誰就擁有權力說話,誰擁有說話的權力,其就能影響文本的產製流程;因此,僅有透過對於文本的產製過程的解構,我們才能夠找出文本更深層的意義與其真實的運作邏輯。簡言之,批判政經學派研究則著重政治經濟權力的分析,探討小至媒介所有權、經營權與財源等經濟因素,大至國家機器、市場機制,與媒介內容之關聯性。研究面傾向傳統的社會學、媒介生產過程、媒介機構的科層控制等。
Jhally(1989)認為,批判性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不僅包含經濟與意識型態的角色分析,且強調與政治系統有著密切的連結,更提出兩個主要探討途徑─意識工業取向(The Consciousness Industry Approach)與文化工業取向(The Culture Industry Approach)(轉引自胡光夏,2000)。這兩個探討途徑正也印證了馬克思所描繪的上、下層建築的關係。Golding & Murdock(1979,轉引自馮建三譯,1990:156)所強調,如果不去掌握媒介生產訊息的經濟動態過程以及這些經濟因素,它們所產生的不同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即不可能充份理解意識形態的生產過程。其實,文化研究與批判性政經研究兩派相同之處,是重視權力能扭曲媒介文化;不同之處,是批判性政經派 別重視物質資源的不平均分布,而文化研究則重視文化資源的運作方式。
本研究採取兩個理論可相互為用的觀點;特別是本研究是主要採取後殖民的文化研究對於意識型態媒介與國家關係的分析架構,一方面有助於分析邊陲國境影視發展、意識型態與美國好萊塢影視工業的資本主義霸權枷鎖的景觀,一方面也有助於瞭解好萊塢影視工業意識型態與兩岸三地的影視發展的意識型態鬥爭;而經由政治經濟論來解釋所殖民化中媒介的文化依附現象,透過歷史與經濟脈絡的關照。

台長: keywords
人氣(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